第1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九爺的想法,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八爺的想法,有帝王之位在前面放著,他們都不相信四爺和十四會不鬧翻。

  *******

  十四也不是什麼人都願意用的,只是現在由不得他去挑,能趁此機會摸清楚八哥那邊的勢力,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事兒。

  再說了,就算一些人品行上有瑕,但也不是不能用,就如同下象棋一般,總有人要做馬前卒,也總有人會被捨棄掉,只看下棋的人如何安排了。

  胤禎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棋手,他最大的倚仗不過是自家四哥,有退路,敢冒險,也知道方向在哪兒。

  如此就已經足夠了。

  有八哥親自開口,有九哥和十哥幫襯著,胤禎很順利就接收了這些人,在朝堂上,儼然已經跟自家四哥平分秋色,而且兩邊時不時就有摩擦,看上去雖不如直郡王跟廢太子相爭的時候激烈,但也互有競爭的。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康熙五十五年,衝突越來越少,近乎於無,而且仔細分析之前一年多所有的衝突,不難發現,兩邊始終沒有大的衝突,並且有些事情上甚至殊途同歸。

  靠著『偽敵對』,四爺和十四不光是促成了不少差事,也清理了朝堂上的不少人,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彼此陣營里的一些人。

  康熙這才覺得有些不太對勁,競爭、敵對從來都是愈演愈烈,而不是像老四和十四這樣,還能趨於平緩的。

  第113章

  乾清宮這個地方對胤禎來說,已經很不陌生了,當然更讓他不覺得陌生的還是養心殿。

  皇阿瑪傳他來乾清宮,臉上又是這麼嚴肅的一副表情,看樣子應當是有大事兒要說,不知道是發現了他偷偷安排人造船,還是發現了他和四哥往來的密信。

  前者的可能性應該更大點,若是後者的話,那今兒過來的就應當是他和四哥兩個人了。

  康熙瞧了瞧下方看起來甚是輕鬆的小兒子,這樣怡然自得的狀態,確實挺少見的,當年老二來乾清宮,也很少有這麼放鬆的時候,可見是個膽子大的,也是個心思淺的。

  越是把十四和老四放到一塊做比較,優缺點就越是明顯,十四不缺乏幹勁兒,也不缺乏勇氣,但可能是生活過於順遂了些,所以心思也淺了些,如果將來真有一日繼承大位,他免不了要擔心十四會被一些大臣牽著鼻子走。

  老四就比十四合適多了,但就是太合適了,也讓人放心不下。

  「若朕百年之後,你覺得如何安排廢太子和直郡王更合適?」

  還能如何安排呢,就照上輩子的例子來唄,能用就一定得用,若是不能用的話,也就是給個爵位,在府裡邊或者是莊子裡養老。

  胤禎微微低了低頭,並沒有說對廢太子和直郡王的安排,說的是他對自個兒的安排。

  「兒臣願為賢王,將來跟大哥和二哥肯定還要再做同僚,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相信將來必定不會讓皇阿瑪失望的。」

  讓四哥犯愁的是沒有一個合適的繼承人,但到了皇阿瑪這兒,明明有那麼合適的繼承人在,卻偏偏不肯立儲,非要搞什麼平衡之道。

  老爺子的心思,壓根兒就不是他這種凡人可以揣測的。

  剛好,康熙也是這麼想的,他也沒辦法理解十四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東西,明明局面已經一片大好了,可以說不輸老四,老八之前留下來的那部分班底,基本上都給了十四。

  跟當年的老八比起來,十四的名聲或許是差了幾分,但是出身要比老八好,也足以彌補名聲上的不足了,更何況名聲這東西本就是人吹出來的,十四若是願意,也完全可以效仿老八當年的子,名聲這東西花銀子、用手!手段也是可以弄來的。

  可站在這麼一個位置上,還想著要做賢王,到底是腦子裡進水了,還是壓根兒就沒長那根筋。

  「你可要想明白了,當年福全也說願為賢王,做賢王如何,你看看已經逝世的福全,就應當明白,賢王不是那麼好做的。」

  說起來,皇阿瑪口中的『福全』還是胤禎的二伯呢,是皇阿瑪的兄長。

  據說當年皇瑪法曾問二伯將來有什麼志向,二伯就說自己願為賢王。

  也是因為如此,皇阿瑪和二伯早些年那也是兄友弟恭的典範,只是二伯後來從能夠領兵打仗的『權王』變成了閒王,連議政大臣的位置都丟了。

  至於讓二伯丟了議政權的那件事兒,責任也不全在二伯身上,被削了爵位,又被撤掉了議政大臣一職,這懲罰在當時看來都有些過了,放到如今再看,也覺得懲處過重。

  胤禎明白皇阿瑪想表達什麼,也難為皇阿瑪了,把話說的這樣明白,甚至不惜把自己和二伯拉出來做例子。

  做帝王和做賢王確實不一樣,前者一言定人生死禍福,後者連自己的生死禍福都沒法掌控,需要受制於人。

  當年那件事兒,任誰都會覺得二伯委屈,都覺得二伯不會在心裡頭後悔當年選擇做賢王的決定。

  有前車之鑑在眼前,胤禎不覺得有什麼,跟二伯共敘兄弟之情的是皇阿瑪,又不是四哥,至於四哥的為人,他是百分百信得過的,不必憂心會落得跟二伯一樣的下場。

  就算有朝一日,他真的跟二伯有了同樣的遭遇,那也無妨,賢王和閒王,就差了一個字,在他這兒反正是各有利弊,前者有權,後者有閒,他都接受得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