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重新去看這輩子的老八,要說能力也是有的,但絕對沒有像傳言中的那樣厲害,不至於厲害到連皇阿瑪都需要忌憚老八,只是比較會做人罷了。

  借花獻佛,慷他人之慨,這些都是老八做慣了的事兒,拿著旁人的東西去給自己換人情,手段雖然有用但並不高明,就像弘時這次的事情一樣,里里外外都透露著幾分下作。

  這輩子追繳戶部的欠銀,十四並沒有參與,就連他也只參與了一半,手段強硬,立場堅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也遭了很多的罵名。

  當年是有十四替他頂了罵名,這輩子可沒人,如果只是遭了罵名那也就罷了,關鍵是追繳欠銀一事並沒有上輩子順利,辦到一半的差事就被皇阿瑪交給了老八。

  老八就特別會做人,不像他這麼不好說話,老八在討債的時候,也還是那個好說話的老八,欠銀還不上,那就再往後拖一拖,往後拖一拖還是還不上,那還上一點兒也行……

  在這件事情上,老八幾乎就像是沒有底線一樣,國庫的銀子沒能收回來多少,自己的人情卻撒得滿大清都是,正是基於這些人情,保舉老八為太子的人,比上輩子還要多得多。

  若是如此都能夠被稱之為『賢王』的話,那大清離滅亡已經不遠了。

  四爺皺著眉頭,從老八身上,從這麼多朝臣身上,從皇阿瑪身上,從已經被掏空得差不多的國庫身上,他幾乎可以預見到,這是一個比上輩子還要爛的爛攤子。

  沒人喜歡收拾爛攤子,即便有這個能力和精力,也絕不會有這個興趣的。

  四爺在椅子上坐了良久,這輩子『他』背負了那麼多的罵名,也被人潑了那麼多的污水,仍舊兢兢業業,按照十四弟的話來,他是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乾的比驢累,儘可能多的為朝廷,為大清和百姓做些事情。

  他這段時間本也是這麼想的,他畢竟不是皇帝,作為大清的親王,他能做的事情不多,如今能選擇的也不過是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管好,壓根兒就管不到別人。

  自己不懈怠、不放棄,也就可以問心無愧了。

  但從現在起,他不這麼想了。

  一個越來越糟糕的爛攤子,不能指望用一根竹杆頂起來,這樣雖然會減慢變壞的速度,但不過是延長了這中間的過程罷了,作用不大。

  倒不如把這根竹竿也撤了去,讓這爛攤子加速倒塌,才能從根子上把腐朽的東西換了,便是換一個攤子,也好過收拾一個爛攤子。

  四爺的想法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只同十四弟一個人說了,無論是曾經,還是現在,能讓他全心信任的人本也就這麼一個。

  胤禎在這些事情上,向來是四哥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這回也不例外,甭管四哥是為什麼改了主意,反正也不過是換條路走,目的地和初衷都還是一樣的。

  「粘杆處查的怎麼樣了,如果這事兒真的是人為而非意外,那倒是正好可以從這件事情上入手,也免得轉變過於突兀,引人懷疑。」胤禎提議道。

  四爺不怕引人懷疑,除非有像他和十四弟同樣經歷的人,否則又怎麼會猜想到他有這麼大轉變的原因,就算是猜想到了,那也沒什麼。

  他不過是停下來歇一歇,暫時不想再去做『壞人』,也不去做像老八那樣的好人。

  四爺沒有借弘時受傷這件事情做理由,只不過是向皇阿瑪上了道摺子,帶著一家人去了莊子上,養傷、種地、教子。

  現成的理由,四哥沒有用,胤禎卻是用了,他就是從這件事情上入手,藉此改變自己態度的。

  不同的是,四哥要改變的是自己對於朝政的態度,他改變的則是對幾個兒子的態度。

  弘春是『他』曾經最喜愛和倚重的長子,甚至一應的待遇較之嫡子,也只好不差。

  嫡庶不分,本就是亂家的根源,他早就有想法給府裡頭立立規矩了。

  『他』原來之所以不顧規矩,也讓府里的人壞了規矩,就是因為處處講情。

  如今倒是不必了,無論是對福晉,還是兩位側福晉,他都只有記憶,並無感情,就算是對九個孩子也是如此,出於責任,他必然會當好這個阿瑪,但在還沒有培養出多少感情來的情況下,這些個孩子在他心裡邊兒都是一樣的。

  所以完全不必把十四貝子府當成一個家來看,本來他心目中的家,也沒有這麼多錯綜複雜的關係,倒不如將其當做一個衙門,一個部門,或是一個小的作坊。

  如此就簡單直接多了。

  福晉跟兩位側福晉,各有各的職責和權利,誰也不必逾越,誰也不要壞了規矩。

  九個孩子稍稍要複雜那麼一些,首先地位上肯定不能是平等的,嫡出的,那肯定要優於庶出的,一切的待遇都按照禮法來,簡單些,才不至於兄弟反目成仇。

  他要扮演的角色主要就是兩個,一個是公正嚴明的法官,按照律法和禮法行事,絕不偏袒任何一方,一個是教導孩子的老師,在這個位置上,對待九個孩子就可以一視同仁了。

  所謂老師,就是要教會這些孩子們生存的能力和生活的樂趣,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給予鼓勵,也可以給予懲罰,甚至是體罰。

  頭一個受到體罰的就是弘春,別看是兩個人打架,一個巴掌拍不響,兩邊或多或少都有錯處,但先撩者賤,先口吐惡言的是弘春,先動手的也是弘春,罰的最重的自然也是弘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