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在頓河東岸向南掩護攻擊的兵力為第51集團軍(第一線為4個步兵師、4個騎兵師、1個坦克旅和1個摩托化旅;另有1個坦克旅和1個步兵旅充當預備隊。)。在這一線後方有更多摩托化兵力在集結中,其原因尚不詳。
(c)最近幾天的偵察發現敵軍正在史達林格勒東方下車,並有部隊越過頓河向南,經過何立德集團軍的東面運動。掩護頓河以東正面的俄軍大致是消極不動,可能是因為其後方的摩托化兵力集中尚未完成。敵軍也已經渡過齊爾河,向齊爾河橋頭陣地和齊爾車站以西進攻。從敵軍在何立德集團軍正面的從北向南的運動上來判斷,這個攻擊可能更向西延伸。
(d)在最近的戰鬥中,敵軍毫無疑問已經損失了相當數量的裝甲兵力,不過他卻可以用新的坦克團補充缺額。敵軍步兵的攻勢能力還是很低。其炮兵的效力已有相當的增加,尤其是在史達林格勒的西面防線上。
(二)我方情況
(a)第6集團軍:截至目前為止,該集團軍已經擊退了所有的敵軍攻擊,不過損失卻相當可觀。關於其現有戰鬥能力另有詳細報告。下面是12月5日的主要彈藥存量,以對“基本配發量”的百分比來表示(註:所謂“基本配發量”者約為3天連續戰鬥的需要量。)
50mm加農炮 59%
75mm加農炮 39.4%
100mm加農炮 21.6%
輕步兵炮 28%
重步兵炮 25%
輕榴彈炮 34%
重榴彈炮 36%
80mm迫擊炮 30.8%
150mm迫擊炮 25%
現有口糧配給已減到200克,麵包只能支持到12月14日,午餐到12月20日,晚餐到12月19日。
儘管空軍已作極大的努力,由於天氣惡劣,最大的運量僅為12月7日的300噸。在那一天所用的188架飛機中,兩架被擊落,9架失蹤。其他各日中的運量最低為25噸(11月27日),最高為150噸(12月8日)。而每天的最低要求則為400噸。
(b)第4裝甲集團軍:第57裝甲軍的集中並未能於12月3日如期完成,而一直延到了12月10日。其原因為第23裝甲師的輪式單位被陷住了。而第48裝甲軍(第336步兵師、第11裝甲師和第3空軍野戰師)則又必須投入齊爾河方面以恢復那一方面的情況。
(c)羅馬尼亞部隊:戰鬥仍在進行中。位置在第16摩托化步兵師以北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現在還能屹立不動。不過卻不能希望他們能擋住從北面來的強大攻擊,尤其是安東奈斯庫元帥已經命令他們應儘量避免被切斷。在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方面,除了構成何立德集團軍一部分的第1軍尚相當完整以外,其他各師殘部的戰鬥力都不過只有1-2個營而已,炮兵已經完全消滅。由於兵器的缺乏,在後方地區中的重組工作也不能產生任何效果。羅馬尼亞部隊的軍官們也一點都不肯賣氣力,因為他們認為失敗應由德國人負責。目前整個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正面,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臨時單位所據守。由於缺乏炮兵和反坦克炮,假使敵軍大舉進攻,尤其是使用裝甲兵力,則決不應幻想他們能夠支持多久的時間。這些雜牌部隊在短期內必須用適當的戰鬥部隊來代替,他們那種內容和戰鬥效率是不足擔負重任的。
(三)我方的意圖:本集團軍群的意圖,仍如前次報告所述,是儘可能提早用第4裝甲集團軍發動攻擊,以求與第6集團軍取得接觸。不過就目前而言,地面的鬆軟狀況卻阻止了第57裝甲軍的任何前進。第48裝甲軍中的各師到12月11日,能否完全從齊爾防線上抽出,也仍難確定。所以必需把第17裝甲師也投入這個攻擊,這個命令已經發出。由於敵人在短期內,可能會向著莫洛索夫斯卡亞的方向延伸在其齊爾河的攻擊,所以何立德集團軍應合作以解除那一線的壓力,或向皮里拉索夫斯基(Perelasovsky)方向攻擊,或借調一師德軍的兵力。
(四)一般結論:從敵軍用來對付頓河集團軍群的兵力重量上看來,似乎很明顯可以認清其努力的重點是在這裡。只要他能從其他方面調集兵力,則在這個地區中的戰鬥就會一直發展下去。
所以,不管第6集團軍自己的地位在最近的將來會如何發展,對於頓河集團軍群仍有不斷增援之必要。在這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應盡全力加速援軍的到達。以現有的速度而言,則我們將總是會落在俄國人的後面。此外,我也認為應傾全力的恢復羅馬尼亞集團軍的效用,尤其是要恢復其戰鬥意志與對德國指揮官的信心。
至於第6集團軍在一經重建接觸之後,是否應使其脫離包圍圈的問題,我認為有下述幾個因素應加以詳細考慮:
(a)假使該集團軍仍留在要塞地區中,則俄軍絕對可能仍將圍困著它不放手,並在無益的攻擊中逐漸消耗其自己的火力。同時,第6集團軍在這個要塞的不利條件下,繼續生活和戰鬥下去,若是現有的兵力比例不變,則不久就又會重失接觸了。最多可以假定在今後幾個星期之內,無決定性的變化而已。
(b)相反,我們也應考慮到俄軍有採取適當行動的可能性:一方面圍困史達林格勒,另一方面向羅馬尼亞第3和第4兩個集團軍發動強烈的攻擊,而以羅斯托夫為其目標。假使是這樣,則我們的最主要兵力不是在該要塞地區中喪失了作戰的機動性,就是為了維持其聯絡而被牽制住了,反之,俄軍卻沿著本集團軍群的其餘正面,享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若在冬季中保持著這樣的情況,照我看來是極為不利的。
(c)最近幾天的偵察發現敵軍正在史達林格勒東方下車,並有部隊越過頓河向南,經過何立德集團軍的東面運動。掩護頓河以東正面的俄軍大致是消極不動,可能是因為其後方的摩托化兵力集中尚未完成。敵軍也已經渡過齊爾河,向齊爾河橋頭陣地和齊爾車站以西進攻。從敵軍在何立德集團軍正面的從北向南的運動上來判斷,這個攻擊可能更向西延伸。
(d)在最近的戰鬥中,敵軍毫無疑問已經損失了相當數量的裝甲兵力,不過他卻可以用新的坦克團補充缺額。敵軍步兵的攻勢能力還是很低。其炮兵的效力已有相當的增加,尤其是在史達林格勒的西面防線上。
(二)我方情況
(a)第6集團軍:截至目前為止,該集團軍已經擊退了所有的敵軍攻擊,不過損失卻相當可觀。關於其現有戰鬥能力另有詳細報告。下面是12月5日的主要彈藥存量,以對“基本配發量”的百分比來表示(註:所謂“基本配發量”者約為3天連續戰鬥的需要量。)
50mm加農炮 59%
75mm加農炮 39.4%
100mm加農炮 21.6%
輕步兵炮 28%
重步兵炮 25%
輕榴彈炮 34%
重榴彈炮 36%
80mm迫擊炮 30.8%
150mm迫擊炮 25%
現有口糧配給已減到200克,麵包只能支持到12月14日,午餐到12月20日,晚餐到12月19日。
儘管空軍已作極大的努力,由於天氣惡劣,最大的運量僅為12月7日的300噸。在那一天所用的188架飛機中,兩架被擊落,9架失蹤。其他各日中的運量最低為25噸(11月27日),最高為150噸(12月8日)。而每天的最低要求則為400噸。
(b)第4裝甲集團軍:第57裝甲軍的集中並未能於12月3日如期完成,而一直延到了12月10日。其原因為第23裝甲師的輪式單位被陷住了。而第48裝甲軍(第336步兵師、第11裝甲師和第3空軍野戰師)則又必須投入齊爾河方面以恢復那一方面的情況。
(c)羅馬尼亞部隊:戰鬥仍在進行中。位置在第16摩托化步兵師以北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現在還能屹立不動。不過卻不能希望他們能擋住從北面來的強大攻擊,尤其是安東奈斯庫元帥已經命令他們應儘量避免被切斷。在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方面,除了構成何立德集團軍一部分的第1軍尚相當完整以外,其他各師殘部的戰鬥力都不過只有1-2個營而已,炮兵已經完全消滅。由於兵器的缺乏,在後方地區中的重組工作也不能產生任何效果。羅馬尼亞部隊的軍官們也一點都不肯賣氣力,因為他們認為失敗應由德國人負責。目前整個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正面,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臨時單位所據守。由於缺乏炮兵和反坦克炮,假使敵軍大舉進攻,尤其是使用裝甲兵力,則決不應幻想他們能夠支持多久的時間。這些雜牌部隊在短期內必須用適當的戰鬥部隊來代替,他們那種內容和戰鬥效率是不足擔負重任的。
(三)我方的意圖:本集團軍群的意圖,仍如前次報告所述,是儘可能提早用第4裝甲集團軍發動攻擊,以求與第6集團軍取得接觸。不過就目前而言,地面的鬆軟狀況卻阻止了第57裝甲軍的任何前進。第48裝甲軍中的各師到12月11日,能否完全從齊爾防線上抽出,也仍難確定。所以必需把第17裝甲師也投入這個攻擊,這個命令已經發出。由於敵人在短期內,可能會向著莫洛索夫斯卡亞的方向延伸在其齊爾河的攻擊,所以何立德集團軍應合作以解除那一線的壓力,或向皮里拉索夫斯基(Perelasovsky)方向攻擊,或借調一師德軍的兵力。
(四)一般結論:從敵軍用來對付頓河集團軍群的兵力重量上看來,似乎很明顯可以認清其努力的重點是在這裡。只要他能從其他方面調集兵力,則在這個地區中的戰鬥就會一直發展下去。
所以,不管第6集團軍自己的地位在最近的將來會如何發展,對於頓河集團軍群仍有不斷增援之必要。在這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應盡全力加速援軍的到達。以現有的速度而言,則我們將總是會落在俄國人的後面。此外,我也認為應傾全力的恢復羅馬尼亞集團軍的效用,尤其是要恢復其戰鬥意志與對德國指揮官的信心。
至於第6集團軍在一經重建接觸之後,是否應使其脫離包圍圈的問題,我認為有下述幾個因素應加以詳細考慮:
(a)假使該集團軍仍留在要塞地區中,則俄軍絕對可能仍將圍困著它不放手,並在無益的攻擊中逐漸消耗其自己的火力。同時,第6集團軍在這個要塞的不利條件下,繼續生活和戰鬥下去,若是現有的兵力比例不變,則不久就又會重失接觸了。最多可以假定在今後幾個星期之內,無決定性的變化而已。
(b)相反,我們也應考慮到俄軍有採取適當行動的可能性:一方面圍困史達林格勒,另一方面向羅馬尼亞第3和第4兩個集團軍發動強烈的攻擊,而以羅斯托夫為其目標。假使是這樣,則我們的最主要兵力不是在該要塞地區中喪失了作戰的機動性,就是為了維持其聯絡而被牽制住了,反之,俄軍卻沿著本集團軍群的其餘正面,享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若在冬季中保持著這樣的情況,照我看來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