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頁
兩天後,後續部隊陸續抵達,近十萬大軍,以壓倒性的優勢對武關展開空前的猛攻。
南陽郡與關中京兆尹之間,由一條長達數百里的丹水河連通,沿河兩岸多為群山峻岭。
這武關便位于丹水北岸,關城建於峽谷間的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之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東西備開一門。
此關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至南陽郡一段,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此關與函谷關、蕭關和大散關,並稱為秦之四塞。
武關雖險,但跟潼關相比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
武關一線的軍事統帥是李嚴,劉備配給他的軍隊有將近一萬左右,李嚴這個人也確實有幾分能耐,先前以一萬之眾,輕輕鬆鬆的頂住了文聘五萬’兵馬的進攻。
只是,賈詡的這條聲東擊西之計,使得劉備誤判了劉封的意圖,故而在不久之前,從武關抽調了近五千兵馬趕往秦嶺備谷口。
這也就是說,眼下武關一線的兵力,僅僅只有五千餘眾,而劉封的進攻兵馬,卻有十萬。
二十對一的比例,絕對的優勢。
十萬大軍,以兩萬為一隊,不分晝夜的輪番對武關城發進了猛攻。
劉封已經篤定了決心,就算拿人命來耗,也要把武關的守軍給耗光。
猛攻只進行了不到兩天,劉封就付出了一萬多人的代價,而李嚴方面損失僅僅只有不到兩千。
雖然只是兩千,但對於兵力捉襟見肘的李嚴來說,這已經是非常致命的了。
焦頭爛額的李嚴,只能一面告苦的支撐,一面派人前往潼關向劉備求救。
戰鬥至第三夭,劉封軍忽然停止了進攻。
城頭上的李嚴,長出了一口氣,這三天以來,他幾乎只睡了不到三個時辰,此時的他,和所有的將士一樣,都已經疲憊之極。
正當李嚴準備趁此時機,抓緊寶貴的時間休息一下時,只見關外一騎孤身而來。
那人並未披甲,更未挾帶兵器,策馬踏著遍地的屍骸徐徐而來,片刻之後,駐馬於關城壕前。
當李嚴看清楚那人的相貌之時,心中不禁微微一震。”漢平西將軍孟達,特來與故人一見。”
駐馬關前,大聲說話之人,正是孟達。
當年劉璋時代,孟達、李嚴、法正等人,均屬東州集團,而且彼此之間都十分相善,志同道合。
可惜的時,法正與李嚴追隨了劉備,孟達則在宜都歸降了劉封,從此分屬兩個陣營。
劉封知道孟達與李嚴是故交,而且李嚴此人,當年有又臨陣背叛劉璋的“案底”,故而劉封在發兵武關之前,就考慮到利用孟達這一層關係,勸降李嚴。
兩夭的猛攻之後,劉封相信他已經給了李嚴足夠的威懾壓力,現在正是軟硬兼施,利用孟達這一招棋的時候了。
李嚴見是孟達,心中已知這位故友為何而來,他沉吟了片刻,還是下令放孟達入關。
吊橋放下,城門大開,孟達一人一騎徐徐而入。
李嚴倒也沒裝什麼“各為其主”的場面戲,滿面笑容的親自迎接了這位故友,並且攜手入得自己的大帳。
“正方,你我多年之誼,彼此以誠相誠,我也不拐彎抹角,此番我來見你,乃是奉了宋公所託,前來勸你歸順朝廷。”
二人賓主尚未坐定時,孟達便開門見山的挑明了自己的來意。
李嚴用濕巾拭去了臉上的血跡,對於孟達的坦白直言,他倒也沒有感到奇怪。
飲過一口水,人疲憊中稍稍緩過些勁來,李嚴苦笑一聲,嘆道:“當初你與孝直合謀迎奉關中王人川,也不曾與我先打個召呼,使我倉促之間被迫降了關中王。後來你又是自作主張,降了宋公,險些使我和孝直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現在子度你又來勸我歸降宋公,我可是真有點怕了你了。”
李嚴的口氣中,似乎有點埋怨的意思。
孟達卻一臉的坦然:”正所謂世事難料,當年關羽毀敗,荊州已失,劉玄德的大軍又遠在益州,我若不降宋公,此刻If甘已是一坯黃土。我只記得孝直曾與我們說,識時務者方為俊傑,正方你不也深以為然的麼。”
李嚴道:“好一個識時務者為俊傑,那麼,子度是堅信,那位宋公會是最後的勝利者了吧。”
孟達站起身來,指著關外方向,大聲道:
“方今宋公,三分天下已有其二,麾下猛將如雲,智謀之士不計其數,人心皆欲歸附,天時、地利、人和已盡握於手,大勢已定,我不相信以正方你的見識,會看明白。”
孟達這一語,真正刺中了李嚴的心懷,他的神色分明為之一變。
“我以一降將身份,如今官至平西將軍,君不見,諸如文聘、甘寧、徐庶等降將,無不身居顯要,宋公禮賢用能之術,由此可見。以正方你的才華,若能歸順宋公,我敢保證,你的官職必不會在我之下。”
孟達這是在以得相誘,而且他敢這般信誓旦旦的做保證,很顯然之前已經是得到了劉封的首肯。
“此事事關重大,我必須要好好想想,還請子度轉告宋公,再容我幾天時間。”李嚴心有所動,一時間卻又下不了決心。
這時,孟達的表情卻突然肅厲起來,他直視著李嚴,冷冷道:“劉備聽聞武關有失,豈能不派兵前來,宋公說了,正方是戰是降,午後之前必須有一個答覆。”
南陽郡與關中京兆尹之間,由一條長達數百里的丹水河連通,沿河兩岸多為群山峻岭。
這武關便位于丹水北岸,關城建於峽谷間的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之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東西備開一門。
此關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至南陽郡一段,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此關與函谷關、蕭關和大散關,並稱為秦之四塞。
武關雖險,但跟潼關相比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
武關一線的軍事統帥是李嚴,劉備配給他的軍隊有將近一萬左右,李嚴這個人也確實有幾分能耐,先前以一萬之眾,輕輕鬆鬆的頂住了文聘五萬’兵馬的進攻。
只是,賈詡的這條聲東擊西之計,使得劉備誤判了劉封的意圖,故而在不久之前,從武關抽調了近五千兵馬趕往秦嶺備谷口。
這也就是說,眼下武關一線的兵力,僅僅只有五千餘眾,而劉封的進攻兵馬,卻有十萬。
二十對一的比例,絕對的優勢。
十萬大軍,以兩萬為一隊,不分晝夜的輪番對武關城發進了猛攻。
劉封已經篤定了決心,就算拿人命來耗,也要把武關的守軍給耗光。
猛攻只進行了不到兩天,劉封就付出了一萬多人的代價,而李嚴方面損失僅僅只有不到兩千。
雖然只是兩千,但對於兵力捉襟見肘的李嚴來說,這已經是非常致命的了。
焦頭爛額的李嚴,只能一面告苦的支撐,一面派人前往潼關向劉備求救。
戰鬥至第三夭,劉封軍忽然停止了進攻。
城頭上的李嚴,長出了一口氣,這三天以來,他幾乎只睡了不到三個時辰,此時的他,和所有的將士一樣,都已經疲憊之極。
正當李嚴準備趁此時機,抓緊寶貴的時間休息一下時,只見關外一騎孤身而來。
那人並未披甲,更未挾帶兵器,策馬踏著遍地的屍骸徐徐而來,片刻之後,駐馬於關城壕前。
當李嚴看清楚那人的相貌之時,心中不禁微微一震。”漢平西將軍孟達,特來與故人一見。”
駐馬關前,大聲說話之人,正是孟達。
當年劉璋時代,孟達、李嚴、法正等人,均屬東州集團,而且彼此之間都十分相善,志同道合。
可惜的時,法正與李嚴追隨了劉備,孟達則在宜都歸降了劉封,從此分屬兩個陣營。
劉封知道孟達與李嚴是故交,而且李嚴此人,當年有又臨陣背叛劉璋的“案底”,故而劉封在發兵武關之前,就考慮到利用孟達這一層關係,勸降李嚴。
兩夭的猛攻之後,劉封相信他已經給了李嚴足夠的威懾壓力,現在正是軟硬兼施,利用孟達這一招棋的時候了。
李嚴見是孟達,心中已知這位故友為何而來,他沉吟了片刻,還是下令放孟達入關。
吊橋放下,城門大開,孟達一人一騎徐徐而入。
李嚴倒也沒裝什麼“各為其主”的場面戲,滿面笑容的親自迎接了這位故友,並且攜手入得自己的大帳。
“正方,你我多年之誼,彼此以誠相誠,我也不拐彎抹角,此番我來見你,乃是奉了宋公所託,前來勸你歸順朝廷。”
二人賓主尚未坐定時,孟達便開門見山的挑明了自己的來意。
李嚴用濕巾拭去了臉上的血跡,對於孟達的坦白直言,他倒也沒有感到奇怪。
飲過一口水,人疲憊中稍稍緩過些勁來,李嚴苦笑一聲,嘆道:“當初你與孝直合謀迎奉關中王人川,也不曾與我先打個召呼,使我倉促之間被迫降了關中王。後來你又是自作主張,降了宋公,險些使我和孝直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現在子度你又來勸我歸降宋公,我可是真有點怕了你了。”
李嚴的口氣中,似乎有點埋怨的意思。
孟達卻一臉的坦然:”正所謂世事難料,當年關羽毀敗,荊州已失,劉玄德的大軍又遠在益州,我若不降宋公,此刻If甘已是一坯黃土。我只記得孝直曾與我們說,識時務者方為俊傑,正方你不也深以為然的麼。”
李嚴道:“好一個識時務者為俊傑,那麼,子度是堅信,那位宋公會是最後的勝利者了吧。”
孟達站起身來,指著關外方向,大聲道:
“方今宋公,三分天下已有其二,麾下猛將如雲,智謀之士不計其數,人心皆欲歸附,天時、地利、人和已盡握於手,大勢已定,我不相信以正方你的見識,會看明白。”
孟達這一語,真正刺中了李嚴的心懷,他的神色分明為之一變。
“我以一降將身份,如今官至平西將軍,君不見,諸如文聘、甘寧、徐庶等降將,無不身居顯要,宋公禮賢用能之術,由此可見。以正方你的才華,若能歸順宋公,我敢保證,你的官職必不會在我之下。”
孟達這是在以得相誘,而且他敢這般信誓旦旦的做保證,很顯然之前已經是得到了劉封的首肯。
“此事事關重大,我必須要好好想想,還請子度轉告宋公,再容我幾天時間。”李嚴心有所動,一時間卻又下不了決心。
這時,孟達的表情卻突然肅厲起來,他直視著李嚴,冷冷道:“劉備聽聞武關有失,豈能不派兵前來,宋公說了,正方是戰是降,午後之前必須有一個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