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很快,宮外的情報傳到了宮中,劉愈也將現下長安城內的情況調查清楚。

  據守在峰翠宮的叛軍,原本就隱藏在長安城中。很多甚至是原本御林軍的士兵,在御林軍被解散後。這批人卸甲歸田,有很多想方設法混到長安城中,在等待今日這樣一個機會。劉愈在得到楊烈身在慈恩寺的消息,帶兵出宮以後,這些人突然從各處殺出來。一擁而上占據了皇宮的東燁門。劉愈估計,在新軍中,應該也有叛軍的細作,否則叛軍不會輕易占據宮門,且未花費太大的代價。

  而這批叛軍的人數,劉愈尚且不知,他卻知道,這批叛軍戰鬥力強悍程度之高令人咋舌。蘇哲伺機要重奪帝位,一直伺機待發,同時也在訓練這樣一批人馬來為他所用,現在有這麼一個絕佳的機會在面前,蘇哲不會放過。劉愈考慮再三,仍舊沒把握准這次叛軍主事者的心態。

  叛軍在進入皇宮之後,並未第一時間進攻內廷。這本身就不合乎情理。叛軍求的是快,但他們絕對有時間進攻內廷,將劉愈一家的女眷劫持為人質,但他們卻選擇了襲擊尚書台和六部衙門,在這點上,叛軍更是大費周章。因為這些朝廷的官所衙門,本身也有足夠的防禦力,只可惜這些防禦,在叛軍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劉愈猜想,大概是叛軍覺得,現在大順朝一切的主事人是他劉愈,女皇琪兒不過是個傀儡,而劉愈的其他女眷也當不得大用,不如直接劫持朝中重臣,令劉愈即便成功將這一股叛軍剿滅,也會令朝廷陷入混亂,從而令他們可再尋時機。

  但這批叛軍,顯然沒掌握准劉愈的心態。劉愈最在乎的不是那些大臣,而是他的家人,若是劉愈的家人有事,對他的打擊可說是相當之大,他甚至可以作出很多瘋狂的舉動,到時不用叛軍動手,劉愈自己便會將朝廷陷入一片混亂當中。現在叛軍只是劫持了大臣,對劉愈來說,還不當是什麼災難,只要他稍微一發狠,即便是他的老友韓升,也要隨叛軍去陪葬。

  從劉愈獲悉的消息看,此時長安城內尚且平靜,城內的叛軍,近乎一窩蜂衝進皇宮,沒有在城中造成任何混亂。此時在長安城外,狀況就有些超出劉愈想像的壞。

  廖明升之前調查出,叛軍跟南長安大營的人馬有勾結,南長安大營的統領將軍,是原本御林軍總統領何茂,劉愈的老上司。這次何茂沒有站在他這個老部下的立場上,而是毫不猶豫選擇了加入了叛軍一方。對於這點,劉愈聽到消息時雖然失望,卻也沒感覺有多大的意外,若非當初老皇帝信任他,而將在五皇子和李貴妃叛亂中「不頂事」的何茂調去邊關,就不會有之後他的篡位之舉。

  出來做,總有要還的時候。劉愈等於是還給了蘇哲一支軍隊。

  另一個消息,卻令劉愈有些震怒。東水營統領將軍董書,也隨後加入到叛軍一方,率領東水營兵馬直抵長安城下,隱隱有從東北方向攻城的跡象。

  兩支戍衛長安城的大軍,都加入了叛軍一方,令劉愈遊戲始料未及。對於何茂,劉愈還算有心理上的準備,但董書,劉愈可說是之前信任有加。畢竟,董書以前對幫助劉愈穩固長安城防,有過諸多的幫助,而董書又並非舊朝將領,是劉愈一手提拔起來的。劉愈只認為董書是蘇彥一系的人馬,對於蘇哲能拉攏到董書,劉愈之前是一點都沒想到。

  劉愈心想,難道蘇彥也攙和進來了?

  劉愈知道,此時蘇彥已經離開長安城,算時間,應該快要抵達潼關。蘇彥之前表現的很謙卑,一點沒有再伺機謀反的跡象,甚至會痛陳他七皇兄的罪行,表示會當個「忠臣」。劉愈實在不想懷疑這個好徒弟,但事實就是,蘇彥的舊部,加入到叛軍一方,若是沒有蘇彥幫忙穿針引線,這是極為困難的。

  蘇彥投敵是劉愈的一種假設,劉愈也沒忽略另一種可能,就是董書本身的政治信仰問題。若是董書是蘇家的「忠臣」,那蘇哲很可能以此為突破口,再由被一些蘇家忠臣所推崇的武將何茂去從中說項,或者是拿出利益來拉攏董書,那董書也未必不會變節。

  劉愈有一點值得慶幸,就是之前發生在朗縣的教民聚集事件。在那次事件中,劉愈調撥了上萬的兩大營人馬去平叛,事後調回來的尚且不到半數,這等於是削弱了兩大營的兵馬。董書和何茂舉兵壓向長安城,顯然無法調動這批被劉愈調到朗縣的人馬。

  此時兩大營人馬,合起來有近兩萬兵馬,跟城中新軍的人馬數量大致相當。而此時長安城內,劉愈所部,尚且有城防司過萬的兵馬,以及女軍人馬一千多人。劉愈現在要調動,不宜調動太遠的軍隊,反而是調撥城外女軍最為合適。雖然女軍在劉愈當政之後,兵員數量已經大為銳減,但此時女軍尚且有六七千兵馬在徐菜花率領下駐防在長安城南大約五十里外,這也是長安城戍衛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但劉愈卻沒著調集女軍進城。因為此時長安城不愁防守問題,就算是長安城戍衛兩支重要的力量,南長安大營和東水營加入叛軍,就算是劉愈的嫡系新軍大多數都在從嶺南北還的路上,就算是劉愈身邊除了霍病之外沒有個堪當大用的武將,但長安城終究是長安城。長安城城牆之高,護城河之深,糧食戰備之充足,足以堅守幾個月甚至是一年。而兩大營不過兩萬兵馬,甚至連守軍數量都不及,想攻破城池,那也有些妄想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