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楊諒這次革命的口號,不是打倒二哥楊廣,而是“清君側”,要消滅野心家、陰謀家楊素。

  楊諒軍隊到達蒲州,他派數百名精銳士兵,扮成漢王楊諒的女眷。

  城門上的守軍遠遠望去,確實花枝招展,守軍們為了儘快一睹花容,匆匆忙忙的打開城門。

  城門被打開之後,守軍們才發現,這些穿著花衣服的,一個個容貌不咋地,沒啥可以的:一個個都黑著臉,還鬍鬚邋遢的。

  就這樣,守軍們還沒來得及仔細欣賞,一個個便死在楊諒的這些男扮女裝的士兵刀下。

  楊諒旗開得勝,順利的拿下了蒲州城。

  ……

  楊素聽了探馬來報,他笑了。

  薛峰不解,但沒有問。但心存疑問:他笑什麼?莫非楊素是楊諒一夥的?如果不是,為什麼丟失蒲州城,他不僅不驚不悲,反而笑呢?

  楊素笑的原因是:楊諒,你這小子,你也知道什麼是打仗麼?我打仗的時候,你還在你媽肚裡沒出來呢!

  他笑的另一個原因是:也許,你楊諒這小子這幾年鍛鍊得也可以了,要不的話,怎麼知道將士兵化裝成女人呢?

  他的笑,還出於他一個惡毒的想法:小楊諒,這一次,我要叫你比你的兩個哥哥、和你的小妹婿的下場一般般!

  ……

  楊諒得意洋洋的拿下蒲州以後,把蒲州的領導權交給了紇單貴和王聃。他拿下蒲州,又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向蒲津關進軍。

  楊諒的部隊在勝利的號角聲中,士氣大振。

  主帥漢王楊諒騎在馬上,在心裡打起了如意算盤:拿下蒲津關,就如同鋼刀插在敵心臟,這樣下去,不久,就會解放全國。到那時候,皇帝就會是姓楊名諒的,而不是姓楊名廣的。

  整齊有序的步騎兵叛軍,浩浩蕩蕩向蒲津關進發。楊諒騎在他久已不騎的白色戰馬之上,左邊一個姓張的狗頭軍師、右邊一個姓李的狗頭軍師,在隊伍中心,急速前行。

  姓張的和姓李的,只是代指,其實他們既不姓張也不姓李,他們一個是蕭摩訶,一個是王頍。

  這兩個都是懷揣大才之人,都自認為是宰相之料,但卻在底層軍官的位置上苦苦掙扎。他們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要想當宰相,不靠天,不靠地,還得靠自己。

  他倆,就是叫楊諒造反的始作俑者。

  蕭摩訶,原是陳朝大將,在隋滅陳戰役中,他是一個識時務的俊傑,及時走向光明。這一次,他將進一步引領楊諒走向黑暗。

  蕭摩訶是一個石原一類的人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類的人物。這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也相當於後世八十多歲的人。但他的心態特別好,是採用去年七十、今年六十年齡計算方法的人。打敗楊廣,那麼,年齡立馬降至五十。

  古語云:七十三、八十四,閻王老爺不帶自己去,蕭摩訶正處於這個關鍵的年齡——七十三,也許是閻王老爺這樣安排他這麼做的,安排他的頭讓楊廣砍下之後去見閻王老爺。

  蕭摩訶是諸葛亮一類的思想家,王頍也是。有一個諸葛亮就能打勝仗,何況楊諒有兩個諸葛亮呢?

  “漢王爺,我們順利的拿下蒲州,再拿下蒲津關,一鼓作氣,天下可就是我們的了!”蕭摩訶撫摸著大白鬍鬚說道。

  “我們用關中之兵,渡過黃河。他們歸鄉心切,個個都會以一當十,攻克長安,指日可待!”王頍也胸有成竹的說道。

  楊諒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早已派探子去探聽楊廣那邊的動靜,看對方誰是這次帶兵的主帥。

  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楊諒怕的人,一個是楊廣,一個是楊素。不過,他估計他倆都不會來。理由是:楊廣新登基,根本無法分身,他還得到一個消息,這個二哥,和小媽宣華處在熱戀之中。熱戀中的人有些迷濛,最厭惡帶兵打仗。

  楊素也不會來,他當了兩年的空頭宰相,牆倒眾人推,這兩年他也夠慘的了,他的士氣消沉!老爹當年之所以叫他做冷板凳,就是擔心他謀反。二哥也擔心別人謀反,估計也不會用他,即使用他,我也不怕!我有蕭摩訶和王頍,我怕誰?

  楊諒久離中央,中央內部的變化,他不甚明了,因而,他是這樣想的。

  “報告漢王,對方帶兵的主帥是楊素!”

  探馬騎著快馬急匆匆的從前面奔來,到楊諒面前,跳下馬來,單腿跪地,低下頭去稟報。

  楊諒聽說對方主帥是楊素,無異于晴天霹靂,一陣眩暈,差一點兒從馬上摔下。

  楊諒對楊素太了解了:知道他簡直是魔術師,無論他帶的兵多兵少,地形對他是否有利,他總能打勝仗,因此,他有戰神的美譽。

  “……我們現在距離蒲津關還有多少里?”王頍曾給楊諒設計兩條方案,一是解放全國,二是地方割據,做第二個北齊。在面對楊素的巨大心理壓力之下,楊諒心中決定採取第二條方案。

  探馬答:“還有一百里。”

  楊諒閉了一會兒眼睛,然後,慢慢的睜開。開始,目光還有些游移不定,接著,目光慢慢的堅定起來:“傳我的命令,大軍撤回黃河以東,燒斷浮橋!”

  楊諒決定撤軍,僅僅是聽到楊素這個名字。他這時完全忘了:在他的身邊,還有兩位諸葛亮式的人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