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起初,羅馬尼亞人的進攻很順利。1941年7月5日,落在俄國人手裡一年的布科維納,宣告解放了。到7月底,又克復了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軍隊已到達了德涅斯特河邊。8 月間,羅馬尼亞人渡過德涅斯特河,從而侵入了俄國的烏克蘭,並於10月16日占領了敖德薩。10月18日,安東尼斯庫頒布了一道法令,著手建立包括敖德薩在內的羅馬尼亞行政區外尼斯特里亞。但是,這時,一個新的、較長、較糟的階段正在取代最初的階段了。全國農民黨的一些政客,特別是馬紐,以及自由黨的某些政客,開始提出反對意見,認為羅馬尼亞對德涅斯特河東岸並沒有什麼要求;馬紐還說,倒是應該把羅馬尼亞軍隊派往特蘭西瓦尼亞去監視匈牙利的部隊,他們現在已經動員起來了,因為匈牙利事實上已於6月27日向俄國宣戰了。11月8日,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祝捷的遊行中,有人當著凱特爾的面喊叫“我們要特蘭西瓦尼亞!”。
一個月後,使許多羅馬尼亞人驚慌的是,英國對他們的國家宣戰了(12月6日)。l2月12日,安東尼斯庫應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珍珠港事件後提出的要求,對美國宣戰了。12月7日,德國人宣布他們的俄羅斯第一戰役已告結束。
匈牙利在1941年的地位和政策,可以從若干方面區別於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地位和政策。匈牙利甚至比保加利亞更渴望收復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統治過的所有領土,而主張修訂凡爾賽條約者的宣傳已經造成了一種渴望獲得領土的懷鄉症,這也許只有德國才治得了。馬扎爾人的統治階級和羅馬尼亞的統治階級都對俄羅斯人和共產主義懷有深仇大恨。這兩種因素迫使匈牙利在一場對蘇戰爭中倒向德國一邊。但是,匈牙利的主張修訂凡爾賽條約者,甚至在1940年8月以後,其矛頭首先還是針對羅馬尼亞的,而匈牙利的那些統治者則一直給搞609得心煩意亂,一方面想搶在羅馬尼亞人前面去博得希特勒的好感,另一方面又不願意同德國的夥伴羅馬尼亞結盟。有些馬扎爾人爭論說,暫且按兵不動,等到羅馬尼亞在對俄戰爭中弄得筋疲力盡時再說,那樣豈不是更好些嗎?
匈牙利統治階級中的一個重要階層,特別是象拜特倫和捷列基(其影響近幾年來日益不及較為親德的地主階級)這些權貴,都痛恨希特勒,把他看作一個暴發戶兼革命者,因為他擾亂了他們的農民和工人,並且威脅到他們國家的政治獨立;希特勒也打心底里厭惡他們。他在匈牙利的那些代理人和夥伴,即那裡的日耳曼少數民族和形形色色的匈牙利納粹黨,事實上已經煽動了廣泛的不滿意現社會的事件。1939年降靈節的選舉已經顯示出,布達佩斯一些工廠里有強烈的親納粹情緒,而且沒有耕地的農民在把他們徵召起來派往東線之前,人數上仍然是個非常大的因素,他們現在已給納粹分子那些標語口號透惑得心神不安了。政策當然都是由權貴和大地主們,由他們在議會裡和軍隊裡的代表以及他們在好幾年前選來當攝政的霍爾蒂海軍上將制訂的。反猶太主義在匈牙利所起的作用比在保加利亞所起的作用大,只是範圍不象羅馬尼亞那麼廣泛。
雖然那些議會領袖在抵制德國的壓力方面往往是小心謹慎、優柔寡斷的,可是,匈牙利參謀總部卻是明確地親德的。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所提出的證據表明,匈牙利的參謀總長維爾特將軍早在1940年8月就一心一意在學德國人的樣了。其實他和他的同僚在政府決定必須入侵南斯拉夫以前,就已經作出了入侵的部署。攝政肯定在1941年下半年以前就已被各種各樣軍事壓力和獲得領土的希望壓得透不過氣來。當時,他已經七十四歲了,而且也許還應該補充說明,他的政治判斷力始終就不是非常敏銳的。況且在這階段,許多比他聰明的人都認為德國“一定會打贏”。
在最初制訂“巴巴羅薩行動”的時候,並沒有提到匈牙利。甚至在1941年6月1日的指令中,也只是說到了6月中旬以後,將要求匈牙利允許德國南方軍團的一部分部隊進駐它的領土,以便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之間由德軍打進一個楔於。希特勒懷疑義大利人和馬610扎爾人的流言蜚語並不是毫無理由的,而他一貫想要求匈牙利既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又在軍事上提供積極的支援,這也決不是不可能的。看來哈爾德將軍在1941年3月下旬致維爾特的信中要求馬扎爾人合作,不僅是為了對付南斯拉夫,並且也是為了對付蘇聯。“關於對蘇俄的戰爭,他〔維爾特在答覆哈爾德時寫道〕原則上是同意的,至少答應動員第八軍(克賴希科希采)以及哈爾德所要求的那些機械化部隊。”毫無疑問,6月26日正午轟炸拉霍(在盧西尼亞)和卡薩(即科希策)的那些飛機似乎都是塗上俄國標誌的德國飛機,它們的行動力匈牙利提供了參戰的口實。
1941年4月初捷列基死後,霍爾蒂挑選了當時的外交部長巴爾多希接替他出任總理。巴爾多希以前一直是個職業外交家,這項任命就是要表示一種不介入的態度——雖然他的妻子是日耳曼族人,但是,這個新總理始終就沒有被認為是個親德分子。他為人風趣,也愛虛榮,是一個處境極其困難的意志軟弱的人。由於他那種屈從於希特勒的意志的態度,歷史必然要譴責他——即使不象那些判他死刑的人那麼嚴厲的話。他愚蠢而明顯地對德國人作出了讓步,同時還一直欺騙他的同僚和攝政。由於得到莫斯科方面種種友好的保證,巴爾多希在6月23日決定匈牙利將不參戰,可是等到德國公使提出抗議時,他又立即同意與蘇聯斷絕外交關係。6月24日,匈牙利內閣投票反對維爾特將軍提出的立即對俄宣戰的要求,但是6月26日,巴爾多希又接受了維爾特的要求。這時,攝政有病,巴爾多希去探望他,想便他同意宣戰。他在所謂俄國空襲事件上欺騙了攝政,並且蓄意不讓他知道來自莫斯科方面的信息。第二天,6月27日,他既沒有得到攝政的最後同意——當然也未經攝政簽字——也沒有同議會磋商,就公布了匈牙利對蘇聯宣戰的文告。德國人井沒有在1941年象占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那樣占領匈牙利這一事實,使他們有機會可以利用德軍入侵611這個外加的威脅——他們也有效地利用了這個威脅直至言行一致為止。如果說德國人在1941年6月便向巴爾多希進行過這種恐嚇的話,似乎也沒有什麼證據,但是匈牙利人心裡一直明白,的確很有這種可能。
一個月後,使許多羅馬尼亞人驚慌的是,英國對他們的國家宣戰了(12月6日)。l2月12日,安東尼斯庫應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珍珠港事件後提出的要求,對美國宣戰了。12月7日,德國人宣布他們的俄羅斯第一戰役已告結束。
匈牙利在1941年的地位和政策,可以從若干方面區別於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地位和政策。匈牙利甚至比保加利亞更渴望收復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統治過的所有領土,而主張修訂凡爾賽條約者的宣傳已經造成了一種渴望獲得領土的懷鄉症,這也許只有德國才治得了。馬扎爾人的統治階級和羅馬尼亞的統治階級都對俄羅斯人和共產主義懷有深仇大恨。這兩種因素迫使匈牙利在一場對蘇戰爭中倒向德國一邊。但是,匈牙利的主張修訂凡爾賽條約者,甚至在1940年8月以後,其矛頭首先還是針對羅馬尼亞的,而匈牙利的那些統治者則一直給搞609得心煩意亂,一方面想搶在羅馬尼亞人前面去博得希特勒的好感,另一方面又不願意同德國的夥伴羅馬尼亞結盟。有些馬扎爾人爭論說,暫且按兵不動,等到羅馬尼亞在對俄戰爭中弄得筋疲力盡時再說,那樣豈不是更好些嗎?
匈牙利統治階級中的一個重要階層,特別是象拜特倫和捷列基(其影響近幾年來日益不及較為親德的地主階級)這些權貴,都痛恨希特勒,把他看作一個暴發戶兼革命者,因為他擾亂了他們的農民和工人,並且威脅到他們國家的政治獨立;希特勒也打心底里厭惡他們。他在匈牙利的那些代理人和夥伴,即那裡的日耳曼少數民族和形形色色的匈牙利納粹黨,事實上已經煽動了廣泛的不滿意現社會的事件。1939年降靈節的選舉已經顯示出,布達佩斯一些工廠里有強烈的親納粹情緒,而且沒有耕地的農民在把他們徵召起來派往東線之前,人數上仍然是個非常大的因素,他們現在已給納粹分子那些標語口號透惑得心神不安了。政策當然都是由權貴和大地主們,由他們在議會裡和軍隊裡的代表以及他們在好幾年前選來當攝政的霍爾蒂海軍上將制訂的。反猶太主義在匈牙利所起的作用比在保加利亞所起的作用大,只是範圍不象羅馬尼亞那麼廣泛。
雖然那些議會領袖在抵制德國的壓力方面往往是小心謹慎、優柔寡斷的,可是,匈牙利參謀總部卻是明確地親德的。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所提出的證據表明,匈牙利的參謀總長維爾特將軍早在1940年8月就一心一意在學德國人的樣了。其實他和他的同僚在政府決定必須入侵南斯拉夫以前,就已經作出了入侵的部署。攝政肯定在1941年下半年以前就已被各種各樣軍事壓力和獲得領土的希望壓得透不過氣來。當時,他已經七十四歲了,而且也許還應該補充說明,他的政治判斷力始終就不是非常敏銳的。況且在這階段,許多比他聰明的人都認為德國“一定會打贏”。
在最初制訂“巴巴羅薩行動”的時候,並沒有提到匈牙利。甚至在1941年6月1日的指令中,也只是說到了6月中旬以後,將要求匈牙利允許德國南方軍團的一部分部隊進駐它的領土,以便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之間由德軍打進一個楔於。希特勒懷疑義大利人和馬610扎爾人的流言蜚語並不是毫無理由的,而他一貫想要求匈牙利既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又在軍事上提供積極的支援,這也決不是不可能的。看來哈爾德將軍在1941年3月下旬致維爾特的信中要求馬扎爾人合作,不僅是為了對付南斯拉夫,並且也是為了對付蘇聯。“關於對蘇俄的戰爭,他〔維爾特在答覆哈爾德時寫道〕原則上是同意的,至少答應動員第八軍(克賴希科希采)以及哈爾德所要求的那些機械化部隊。”毫無疑問,6月26日正午轟炸拉霍(在盧西尼亞)和卡薩(即科希策)的那些飛機似乎都是塗上俄國標誌的德國飛機,它們的行動力匈牙利提供了參戰的口實。
1941年4月初捷列基死後,霍爾蒂挑選了當時的外交部長巴爾多希接替他出任總理。巴爾多希以前一直是個職業外交家,這項任命就是要表示一種不介入的態度——雖然他的妻子是日耳曼族人,但是,這個新總理始終就沒有被認為是個親德分子。他為人風趣,也愛虛榮,是一個處境極其困難的意志軟弱的人。由於他那種屈從於希特勒的意志的態度,歷史必然要譴責他——即使不象那些判他死刑的人那麼嚴厲的話。他愚蠢而明顯地對德國人作出了讓步,同時還一直欺騙他的同僚和攝政。由於得到莫斯科方面種種友好的保證,巴爾多希在6月23日決定匈牙利將不參戰,可是等到德國公使提出抗議時,他又立即同意與蘇聯斷絕外交關係。6月24日,匈牙利內閣投票反對維爾特將軍提出的立即對俄宣戰的要求,但是6月26日,巴爾多希又接受了維爾特的要求。這時,攝政有病,巴爾多希去探望他,想便他同意宣戰。他在所謂俄國空襲事件上欺騙了攝政,並且蓄意不讓他知道來自莫斯科方面的信息。第二天,6月27日,他既沒有得到攝政的最後同意——當然也未經攝政簽字——也沒有同議會磋商,就公布了匈牙利對蘇聯宣戰的文告。德國人井沒有在1941年象占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那樣占領匈牙利這一事實,使他們有機會可以利用德軍入侵611這個外加的威脅——他們也有效地利用了這個威脅直至言行一致為止。如果說德國人在1941年6月便向巴爾多希進行過這種恐嚇的話,似乎也沒有什麼證據,但是匈牙利人心裡一直明白,的確很有這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