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翻開蘇聯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蘇聯總是一發現對方的弱點就抓住不放,肆無忌憚地進行侵略和領土擴張。尤其是蘇聯向南方尋求基地(港灣)的欲望一直是根深蒂固的。
1. 一八七七年與土耳其之間爆發戰爭。
2. 一八九一至一九○二年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一八九八年租借大連和旅順。
3. 一九○四至一九○五年與日本之間爆發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的這種作法並無變化。下列事實說明,蘇聯一直憑藉武力和侵略進行領土擴張。它現在正在大規模地擴軍備戰和實行軍隊現代化,為此它的這種傾向就更為明顯。
1. 一九三九年和德國簽定《德蘇協定》,瓜分和進駐波蘭領土。
2. 一九四○年吞併、占領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
3. 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兩次侵略芬蘭。
4. 大戰末期進攻滿洲,租借大連和旅順。
5. 一九四五年進攻南庫頁島和千島,至今一直占領我國北方領土。
6. 一九四五年吞併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7. 一九五○年支持北韓,挑起韓戰。
8. 一九五六年進駐匈牙利。
9. 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
10. 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向古巴、安哥拉、衣索比亞、莫三比克)南葉門、阿富汗、越南等國派遣軍隊或軍事顧問。
11.一九七八年一月至五月間在國後島和擇捉島部署一個師的兵力,一九七九年九月在色丹島部署三千人的兵力。
12.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動三個師約五萬人武裝入侵阿富汗。
六十年代,蘇聯的核武器和海軍力量不如美國;後來乘美國陷足于越南戰爭之機逐步加強,現在已大有凌駕美國之勢(參見下表)。如果按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據說到一九八三至八五年間,美國將被蘇聯拋在後邊。這說明蘇聯越來越以軍事力量為後盾,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夢寐以求地擴大勢力範圍。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蘇聯長期大規模擴充軍事力量(包括核武器),使蘇聯在下面幾個方面陷入了困境。這已經成為蘇聯的致命弱點。
第一,蘇聯的經濟發展速度逐年減慢,暴露出共產主義計劃經濟的缺陷。赫魯雪夫曾經揚言一九八○年以前在經濟上趕超美國,這畢竟成了一場黃粱美夢。蘇聯民眾為此而在生活上付出了巨大代價。
美國中央情報局認為,蘇聯軍費如果仍像過去那樣,每年以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八○年美國國防報告)的比率增長,到八十年代末期,共軍費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
第二個致命弱點是食糧供應尤其是穀物不足。蘇聯每年需二億一千萬噸。由於氣候的影響,大體上每二三年都要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進口一次穀物。一九七九年從美國進口的穀物達二千五百萬噸。可以想像得到,蘇聯如決心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它將首先著手進口數量相當大的穀物。(值得注意的是,蘇聯有可能以農業歉收為理由,大量進口穀物,進行儲備)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九年美、蘇戰略核力量對比表
美國 蘇聯
洲際彈道飛彈 潛射彈道飛彈 遠程轟炸機 洲際彈道飛彈 潛射彈道飛彈 遠程轟炸機
1962年保有數① 200 100 1,700 50 0 200
1972年中期保有數 1,054 656(41艘) 455 1,527 500(740) 140
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會談規定的限額(括弧內數字為舊式洲際彈道飛彈轉換為潛射彈道飛彈的限額) 1,054 656 (710) 1,618 740 (950)
1974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協議規定的限額 2,400 (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1,320) 2,400 (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1,320)
1979年保有數②(括弧內數字為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數) 1,054 666 573 1,398 950 156
2,283 2,504
(550) (496) (608) (144)
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會談規定的限額(括弧內數字為1982年以後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限額) 2,250(1,320) 2,250(1,320)
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限額 820 380 120(3) 820 380 120(3)
1980-1983年 1988年美國將另外部署108枚“潘興-2”飛彈和464枚“戰斧”核飛彈。“潘興-2”射程1,600公里;“戰斧”飛彈射程2,400公里。 蘇聯另外在東歐和蘇聯西部部署了120枚SS-20型飛彈和90架圖-26(“逆火”式)轟炸機,對西歐構成了威脅。
註:1 英國《軍事力量對比》的數字。
2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八日條約簽定時“共同聲明”中的數字。
3 發射巡航飛彈的轟炸機數。
歷年 經濟增長率
50年代 5.8%
60年代 5.1%
1970-1975年 3.7%
80年代(估計) 3%-2.5%
第三個弱點是,八十年代役齡青年數顯著減少,這將給軍隊的補充帶來巨大困難。到九十年代,這種困難將更大。
第四個弱點是蘇聯內部及其衛星國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蘇聯內部存在著斯拉夫民族和非斯拉夫民族的感情上的對立;各衛星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也不容輕視。只要出現蘇軍壓力放鬆或者蘇軍敗退一類情況,這些國家必然會發生暴動和內亂。尤其在亞洲,只要爆發大規模戰爭,如日俄戰爭時那樣,就很可能引起蘇聯歐洲部分的動盪不安。另外,還有必要注意下列各點:
1. 一八七七年與土耳其之間爆發戰爭。
2. 一八九一至一九○二年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一八九八年租借大連和旅順。
3. 一九○四至一九○五年與日本之間爆發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的這種作法並無變化。下列事實說明,蘇聯一直憑藉武力和侵略進行領土擴張。它現在正在大規模地擴軍備戰和實行軍隊現代化,為此它的這種傾向就更為明顯。
1. 一九三九年和德國簽定《德蘇協定》,瓜分和進駐波蘭領土。
2. 一九四○年吞併、占領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
3. 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兩次侵略芬蘭。
4. 大戰末期進攻滿洲,租借大連和旅順。
5. 一九四五年進攻南庫頁島和千島,至今一直占領我國北方領土。
6. 一九四五年吞併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7. 一九五○年支持北韓,挑起韓戰。
8. 一九五六年進駐匈牙利。
9. 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
10. 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向古巴、安哥拉、衣索比亞、莫三比克)南葉門、阿富汗、越南等國派遣軍隊或軍事顧問。
11.一九七八年一月至五月間在國後島和擇捉島部署一個師的兵力,一九七九年九月在色丹島部署三千人的兵力。
12.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動三個師約五萬人武裝入侵阿富汗。
六十年代,蘇聯的核武器和海軍力量不如美國;後來乘美國陷足于越南戰爭之機逐步加強,現在已大有凌駕美國之勢(參見下表)。如果按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據說到一九八三至八五年間,美國將被蘇聯拋在後邊。這說明蘇聯越來越以軍事力量為後盾,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夢寐以求地擴大勢力範圍。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蘇聯長期大規模擴充軍事力量(包括核武器),使蘇聯在下面幾個方面陷入了困境。這已經成為蘇聯的致命弱點。
第一,蘇聯的經濟發展速度逐年減慢,暴露出共產主義計劃經濟的缺陷。赫魯雪夫曾經揚言一九八○年以前在經濟上趕超美國,這畢竟成了一場黃粱美夢。蘇聯民眾為此而在生活上付出了巨大代價。
美國中央情報局認為,蘇聯軍費如果仍像過去那樣,每年以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八○年美國國防報告)的比率增長,到八十年代末期,共軍費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
第二個致命弱點是食糧供應尤其是穀物不足。蘇聯每年需二億一千萬噸。由於氣候的影響,大體上每二三年都要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進口一次穀物。一九七九年從美國進口的穀物達二千五百萬噸。可以想像得到,蘇聯如決心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它將首先著手進口數量相當大的穀物。(值得注意的是,蘇聯有可能以農業歉收為理由,大量進口穀物,進行儲備)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九年美、蘇戰略核力量對比表
美國 蘇聯
洲際彈道飛彈 潛射彈道飛彈 遠程轟炸機 洲際彈道飛彈 潛射彈道飛彈 遠程轟炸機
1962年保有數① 200 100 1,700 50 0 200
1972年中期保有數 1,054 656(41艘) 455 1,527 500(740) 140
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會談規定的限額(括弧內數字為舊式洲際彈道飛彈轉換為潛射彈道飛彈的限額) 1,054 656 (710) 1,618 740 (950)
1974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協議規定的限額 2,400 (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1,320) 2,400 (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1,320)
1979年保有數②(括弧內數字為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數) 1,054 666 573 1,398 950 156
2,283 2,504
(550) (496) (608) (144)
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會談規定的限額(括弧內數字為1982年以後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限額) 2,250(1,320) 2,250(1,320)
分導式多彈頭運載工具限額 820 380 120(3) 820 380 120(3)
1980-1983年 1988年美國將另外部署108枚“潘興-2”飛彈和464枚“戰斧”核飛彈。“潘興-2”射程1,600公里;“戰斧”飛彈射程2,400公里。 蘇聯另外在東歐和蘇聯西部部署了120枚SS-20型飛彈和90架圖-26(“逆火”式)轟炸機,對西歐構成了威脅。
註:1 英國《軍事力量對比》的數字。
2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八日條約簽定時“共同聲明”中的數字。
3 發射巡航飛彈的轟炸機數。
歷年 經濟增長率
50年代 5.8%
60年代 5.1%
1970-1975年 3.7%
80年代(估計) 3%-2.5%
第三個弱點是,八十年代役齡青年數顯著減少,這將給軍隊的補充帶來巨大困難。到九十年代,這種困難將更大。
第四個弱點是蘇聯內部及其衛星國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蘇聯內部存在著斯拉夫民族和非斯拉夫民族的感情上的對立;各衛星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也不容輕視。只要出現蘇軍壓力放鬆或者蘇軍敗退一類情況,這些國家必然會發生暴動和內亂。尤其在亞洲,只要爆發大規模戰爭,如日俄戰爭時那樣,就很可能引起蘇聯歐洲部分的動盪不安。另外,還有必要注意下列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