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首先,無論是石油,還是煤炭、天然氣等其他碳氫化合物,它們都是地球特殊的生態環境經歷幾億年才形成的,我們常叫它們化石能源。它們的儲量都是有限的,按照人類現在的消耗速度,早晚都要枯竭。根據英國能源調查委員會2010年公布的一份報告,全世界常規石油產量目前可能已經達到頂峰,2020年之前將達到終結點,2050年將面臨枯竭,只是各國政府沒有勇氣面對這個危險。

  其次,燃燒化石能源獲取能量的方式,會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顆粒物,從而改變我們的大氣環境,加速全球變暖。而隨著我們的生產力水平越高,燃燒量越來越大,破壞力也越大。

  但無論是能源危機還是我們對化石能源未來的悲觀預期,都沒能很好的抑制它的生產和消費。反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得起汽車、用得起汽油。比如過去十年,僅中國的私人汽車擁有量就從600萬輛增長到6000萬輛。目前每年的石油消費量早已超過了4億噸。

  另外有意思的是,百年來石油固然讓中東和非洲的產油國的統治者大發橫財,但並沒能給當地人民帶來社會福祉。國際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在經濟發展、*、衝突、新生兒死亡率以及掃盲率等方面,石油擁有國的表現要遠比那些資源匱乏的國家差得多。比如,在非洲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奈及利亞,當地的煉油廠破敗不堪,運輸管道年久失修,汽車經常無油可加。而該國的領導者寧可將原油賣往海外也不願意投資修建煉油廠。經濟學家稱這個現象為“資源魔咒”。而當資源枯竭時,留下的很可能是一個沒有資源、沒有環境和沒有富人的地方。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能源危機實際上是生產力危機。人類的腳步不斷進步,需求牽引著強大的生產力而這種生產力像是把雙刃劍,它的破壞性如果不能得到約束,很可能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受物質的稀缺程度影響的,簡單的說就是“物以稀為貴”。但商品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決於生產力水平,馬克斯早在《資本論》中就說過商品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生產發展可以讓稀少的東西可以相對變多,貴的東西變得廉價。比如靈芝、珍珠、人參這些東西,在古代很貴重,但現在有了人工養殖,價格已經很低廉。但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力蒙蔽了資源的稀缺程度。並且生產越發展,價格越不能反映資源狀況,因為影響價格的因素不是資源的稀缺性而是產能。石油就是一個例子,就算勘探者知道明年石油就會枯竭,但今天的石油價格還是很低。因為市場只看到了產能而忽略了儲量。再想一下,到現在為止,為什麼電動汽車依然賣得不好,還不是因為和燃油汽車比起來,它的使用成本高了點。如何才能讓大家馬上用上電動汽車?最好讓石油價格繼續漲起來。

  表面上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在很多領域能夠得到可靠的分析數據。但我們也逐漸發現,數字並沒有解決我們的短視問題。

  比如:為什麼現在選舉出來的領袖越來越讓人民失望?領袖的偉大就在於他的高瞻遠矚,而選民的意識常常很短視,如果這些政治人物把太多的精力用於民意調查和下一次選舉,選民時時刻刻控制他的行為,那就是現代*的悲哀。媒體號稱無冕之王,而現代媒體的表現如何呢?看看那些主編吧,整天盯著收視率(電視)、發行量(報刊)、PV(網站)。如果觀眾喜歡什麼,媒體就送上什麼,那只能讓整個傳媒行業失去良知,越來越庸俗化、獵奇化。

  看來生產力危機的根源還是人類的短視。

  工業革命距今只有200多年,從時間上看,這只是幾代人的時間,這只是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一小段。但從生產力看,最近的200年比人類以前所有生產的總和不知要大多少倍。以至於,我們的價值觀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速度。

  人類真是奢侈的物種,為了喝口水寧可消耗掉一個塑料瓶,為了一個墳墓寧可消耗大片土地和建材。

  在中國,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出現在最近30年,幾億農民從耕種的土地走進城市,他們迫切的需要汽車、廉價塑料用品……產生大量生活垃圾,而忽略了這種大規模需求的破壞力。在人類進城後,急需解決傳統觀念的短視問題。

  我們號稱萬物之靈,可以瞬間觸及地球任意角落,但在人類落下腳印的地方,曾經和我一起存在兄弟生物卻在一個個滅亡。現在地球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個國家有自己的利益,但我們必須建立整個地球的生態觀。

  ……

  工業革命之後,為了追求更多的動能,人類燃燒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我們可以不用擔心能源問題,因為沒了石油,我們還可以開發太陽能、風能、核能。但我們必須關注短視問題。不是因為地球只有一個,而是人類只有一次機會。哪怕一次短視引發的核戰爭或生化危機,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成果都有可能毀於一旦。災難過後,地球還是一顆行星,只不過我們沒了。

  精神家園

  2008年8月,在北京召開了舉世矚目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會核心形式的體育比賽,但實則是一場人類文明的一場盛宴。為了這個只有16天大型活動,北京從1993年就開始申辦,在2001年申辦成功後,北京用七年時間,大約投入了5000億進行籌備,相當於每天投入2億。在16天中,北京接待了200萬遊客,其中包括200多個國家的大約10000名運動員和20000名新聞記者。開幕式有80多個國家的元首、領袖親臨現場,全球40多億人觀看了長達4個小時的電視直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