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1頁
而西宋方面,在靠排隊槍斃和白兵突擊打仗的步兵方面,是有明顯優勢的。
西宋沒有義務兵役制,都是軍戶、槍大夫當兵,自然是走精兵路線的。
所以他們的步兵可以承受比較大的傷亡,頂著周軍的排槍衝到距離周軍戰線二三十步的近距離上才開火齊射。
在這個距離上打出的步槍齊射威力極大,可以給對手造成致命的打擊!在很多時候,兩輪近距離的齊射就能摧毀敵人的士氣。
但是周軍炮兵的威力,又將西宋精銳的近距離排槍的絕活給抵消了。
戰鬥就這樣陷入了膠著,雙方的損失也不相上下,一直打到黃昏時分,兩宋聯軍的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抵達戰場,加入決戰,才迫使殺得興起的武元鎮再次下令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撤出了戰場。
而兩宋聯軍則隨即展開追逐戰,迫使武元鎮的第18軍丟棄了大量的裝備、輜重,還扔了八個殿後的步兵營,才狼狽逃回了襄城大棱堡。
不過一個月後,武元鎮的第18軍就再一次恢復了元氣。不僅恢復了元氣,而還變成了第十二兵團,擁有了兩個五萬人的步兵軍(第18軍、第30軍),再一次回到了戰場。
而在這一個月中,本想殺向開封府的趙良將卻被周軍的名將吳休指揮的第19軍給糾纏住了。
第19軍趁著趙良將追擊武元鎮的機會,打垮了負責牽制自己的西宋步兵師,隨後進入潁昌府和潁昌民兵會師,並且將後者變成了自己所屬的第8個師。
而在趙良將返回後,擁有了8個師的吳休卻又一次避戰。在之後的一個月間,吳休的第19軍就採取了牛皮糖式的尾行戰術,在避免決戰的情況下,緊緊咬著入侵的兩宋聯軍。
使得他們不敢北上開封府,只得在潁昌、汝州、陳州、蔡州一帶徘徊運動。
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也扯動了周軍的淮河防線,但是卻失去了北上開封府的機會……中原陸上的戰爭,還是陷入了持久之中。
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東宋興亡,在此一戰
神洲大陸上的戰爭陷入持久其實早就在大周共和國高層和都機宜司預料之中,這是交戰雙方實力對比所決定的。
西宋有幾十萬經過實戰和嚴酷訓練的精銳步兵,而東宋的本土也有一億人口,而且也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動員和裝備幾百萬軍隊根本不在話下。
想要依靠一場速決戰擊敗這樣兩個對手,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當然了,兩宋聯軍在河南省地面上打出的一連串攻勢作戰,也出乎了都機宜司的預料。
在趙良將被阻擋在襄城、郾城、潁昌一線前,還著實手忙腳亂了一陣——他們也知道趙良將的目標是黃河大壩。這幾乎是大周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中唯一的弱點。
不過工業化國家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同西宋這樣的封建國家相比,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趙良將在河南取得的勝利,很快就被迅速動員起來的兵海給淹沒了。
除了工業化的動員能力驚人外,由蒸汽機所帶來的中原運河運力的提升,也成了壓倒趙良將的巨大砝碼。
經過二百多年的「黃、淮、運綜合治理」,到共和226年的時候,以五丈河、汴河、蔡河、金水河、黃河和永濟河為主幹的水運體系,不僅沒有殘破,而且還發揮著比以往任何時期更重要的作用!
說到中原水運體系,又難免要牽扯一下如今大周共和國的工農業和城市布局了。
在走了200多年資本主義道路後,大周本土的人口分布變得很不均衡。出現了燕津、徐海、遼河、日本關東等四大都市圈。一億四千萬本土人口中的60%生活在這四大都市圈中。而餘下的5600餘萬人口則分布在異常遼闊的土地上。
此時奚王領地已經變成了大周共和國的本土,而奚國的王公都變成了從大周共和國執政府領取年金的富家翁。所以大周共和國的本土也就變得非常遼闊,不僅包括了後世的蒙古高原、內外東北,而且還擁有整個東西伯利亞。
而支撐人口集中的大都會圈經濟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也只能是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了。
大周的四大都會圈都是紡織工業中心,不過有著各種不同的發展重點。
其中遼河流域的城市大多以毛紡織業及其關聯產業為支柱——靠近遼河的牧區可以提供大量優質羊毛,使得遼河流域城市的毛紡工業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燕津地區則是棉紡和毛紡並存,因為燕津地區正處於大草原和棉花種植地帶的交匯處。
徐海地區則是世界最大的棉紡業生產中心,因為臨近徐海的河南、山東,現在都是棉花種植的大省。
而東日本省的關東城市圈則發展成了絲織業的中心。這是因為日本列島是大周共和國本土最適合種植桑樹養蠶的地區,那裡的絲綢質量不在江南所產的絲綢之下。
從這四大都市圈的紡織工業布局,就不難看出,現在大周共和國的農村其實也是工業化的一部分。那裡的生產和工商業城市的需求是一致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降低中原、河北等內陸地區的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也就成了整個國家需要花大力氣解決的問題了。
而大力發展水運,在鐵路出現和普及前,自然就是唯一的選擇。
所以在過去的200多年中,遍布中原、河北、山東西部的運河網絡,都得到了精心的維護。
西宋沒有義務兵役制,都是軍戶、槍大夫當兵,自然是走精兵路線的。
所以他們的步兵可以承受比較大的傷亡,頂著周軍的排槍衝到距離周軍戰線二三十步的近距離上才開火齊射。
在這個距離上打出的步槍齊射威力極大,可以給對手造成致命的打擊!在很多時候,兩輪近距離的齊射就能摧毀敵人的士氣。
但是周軍炮兵的威力,又將西宋精銳的近距離排槍的絕活給抵消了。
戰鬥就這樣陷入了膠著,雙方的損失也不相上下,一直打到黃昏時分,兩宋聯軍的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抵達戰場,加入決戰,才迫使殺得興起的武元鎮再次下令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撤出了戰場。
而兩宋聯軍則隨即展開追逐戰,迫使武元鎮的第18軍丟棄了大量的裝備、輜重,還扔了八個殿後的步兵營,才狼狽逃回了襄城大棱堡。
不過一個月後,武元鎮的第18軍就再一次恢復了元氣。不僅恢復了元氣,而還變成了第十二兵團,擁有了兩個五萬人的步兵軍(第18軍、第30軍),再一次回到了戰場。
而在這一個月中,本想殺向開封府的趙良將卻被周軍的名將吳休指揮的第19軍給糾纏住了。
第19軍趁著趙良將追擊武元鎮的機會,打垮了負責牽制自己的西宋步兵師,隨後進入潁昌府和潁昌民兵會師,並且將後者變成了自己所屬的第8個師。
而在趙良將返回後,擁有了8個師的吳休卻又一次避戰。在之後的一個月間,吳休的第19軍就採取了牛皮糖式的尾行戰術,在避免決戰的情況下,緊緊咬著入侵的兩宋聯軍。
使得他們不敢北上開封府,只得在潁昌、汝州、陳州、蔡州一帶徘徊運動。
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也扯動了周軍的淮河防線,但是卻失去了北上開封府的機會……中原陸上的戰爭,還是陷入了持久之中。
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東宋興亡,在此一戰
神洲大陸上的戰爭陷入持久其實早就在大周共和國高層和都機宜司預料之中,這是交戰雙方實力對比所決定的。
西宋有幾十萬經過實戰和嚴酷訓練的精銳步兵,而東宋的本土也有一億人口,而且也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動員和裝備幾百萬軍隊根本不在話下。
想要依靠一場速決戰擊敗這樣兩個對手,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當然了,兩宋聯軍在河南省地面上打出的一連串攻勢作戰,也出乎了都機宜司的預料。
在趙良將被阻擋在襄城、郾城、潁昌一線前,還著實手忙腳亂了一陣——他們也知道趙良將的目標是黃河大壩。這幾乎是大周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中唯一的弱點。
不過工業化國家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同西宋這樣的封建國家相比,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趙良將在河南取得的勝利,很快就被迅速動員起來的兵海給淹沒了。
除了工業化的動員能力驚人外,由蒸汽機所帶來的中原運河運力的提升,也成了壓倒趙良將的巨大砝碼。
經過二百多年的「黃、淮、運綜合治理」,到共和226年的時候,以五丈河、汴河、蔡河、金水河、黃河和永濟河為主幹的水運體系,不僅沒有殘破,而且還發揮著比以往任何時期更重要的作用!
說到中原水運體系,又難免要牽扯一下如今大周共和國的工農業和城市布局了。
在走了200多年資本主義道路後,大周本土的人口分布變得很不均衡。出現了燕津、徐海、遼河、日本關東等四大都市圈。一億四千萬本土人口中的60%生活在這四大都市圈中。而餘下的5600餘萬人口則分布在異常遼闊的土地上。
此時奚王領地已經變成了大周共和國的本土,而奚國的王公都變成了從大周共和國執政府領取年金的富家翁。所以大周共和國的本土也就變得非常遼闊,不僅包括了後世的蒙古高原、內外東北,而且還擁有整個東西伯利亞。
而支撐人口集中的大都會圈經濟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也只能是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了。
大周的四大都會圈都是紡織工業中心,不過有著各種不同的發展重點。
其中遼河流域的城市大多以毛紡織業及其關聯產業為支柱——靠近遼河的牧區可以提供大量優質羊毛,使得遼河流域城市的毛紡工業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燕津地區則是棉紡和毛紡並存,因為燕津地區正處於大草原和棉花種植地帶的交匯處。
徐海地區則是世界最大的棉紡業生產中心,因為臨近徐海的河南、山東,現在都是棉花種植的大省。
而東日本省的關東城市圈則發展成了絲織業的中心。這是因為日本列島是大周共和國本土最適合種植桑樹養蠶的地區,那裡的絲綢質量不在江南所產的絲綢之下。
從這四大都市圈的紡織工業布局,就不難看出,現在大周共和國的農村其實也是工業化的一部分。那裡的生產和工商業城市的需求是一致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降低中原、河北等內陸地區的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也就成了整個國家需要花大力氣解決的問題了。
而大力發展水運,在鐵路出現和普及前,自然就是唯一的選擇。
所以在過去的200多年中,遍布中原、河北、山東西部的運河網絡,都得到了精心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