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關於毛利勝永的結局,流傳著多種說法——一說是他在城內堅持巷戰,力盡之時切腹自盡;另有一說,他最後一直陪伴在秀賴身邊,在秀賴自殺時擔任介錯(武士剖腹是負責砍下其頭顱的人),之後也一起自盡。而勝永的長子勝家也在大阪城中自盡,次子太郎兵衛被德川家逮捕,於伏見城被斬首,豐前毛利家至此斷絕。
但毛利勝永在大阪奮勇作戰的英姿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世之人稱其為“大阪第一勇士”,而一位當時曾親歷大阪之戰的外國傳教士也在書信中這樣寫道:
“豐臣軍最前線的司令官是真田幸村和毛利勝永,他們的勇氣是難以用語言形容的,竟然可以在眾多的敵軍中來回突擊三、四次以上!而德川家康的表現卻令人失望,幾乎要像日本人的習俗那樣切腹自殺……”
關於毛利勝永的結局還有一種傳說,據說他在為秀賴介錯之後,與長子勝家一起逃出大阪城,乘坐停泊在大阪灣的船隻逃到四國,在土佐的須崎港上陸,在擺脫了當地領主山內家的追捕之後,在波介一帶過著隱居的日子,直到1618年9月9日去世。他的子孫後來改用森姓,一直流傳了三十餘代。
這種說法基本上沒有依據,但寄託了後人們對勇士和忠臣的思慕之情。豐前毛利家,在太閤時代並沒有留下什麼值得光耀的武名,其地位、功勳以及封賞都遠不如加藤、福島、黑田、細川、池田等豐臣家的譜代重臣。但毛利一家三代卻始終心懷感激,對豐臣家忠心不二,即使身在遠郡、屢遭挫折,仍然以譜代自居,矢志為豐臣家效力,拋卻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不知上述其他深受太閤大恩的諸侯們,此時又作何感想。
雄鹿的昂揚:長宗我部宮內少輔盛親
(更新時間:2006-10-275:15:42)
一
在進入大阪城的眾多浪人武士中,所謂的“大阪五人眾”最負盛名。真田幸村、毛利勝永、後藤基次、長宗我部盛親、明石全登這五個人,在戰前不是一國一城的領主就是封地萬石以上的大名,因而在大阪軍中的地位與其他的浪人大不相同。在這五人中,長宗我部盛親可謂是家世最為顯赫,因此處處顯露出高傲的氣質如同華麗的雄鹿,在大阪軍的武將中顯得卓而不群。
長宗我部盛親,生於1575年,幼名千熊丸,乃是四國的霸主、長宗我部元親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是明智光秀重臣齋藤利三的女兒。盛親十歲的時候,他那被稱作“土佐之能人”的父親元親已經統一了四國,獨霸了近百萬石的領土,成為了一方的豪雄。盛親作為幼子得到了父親的偏愛,因此既沒有出家,也沒有像兩位兄長(親和、親忠)一樣過繼給別家。
在元親投降豐臣家之後,長宗我部家的領地雖然只剩下了土佐一國,但仍非常受秀吉的重視,元親被授予宮內少輔一職,後又升任侍從,賜姓羽柴,在豐臣家的外樣大名(指並非原有家臣而是後來投靠的大名)中地位很高。從小生活在父親身邊的盛親,據說身高達到一米八,在平均身高為一米六的戰國時代可謂堂堂偉丈夫了,而性格上也與元親頗為相近,因此受到元親格外的喜愛,並養成了顯貴家族的自負與霸氣。
1586年,元親的嗣子信親隨乃父一同參加了太閤秀吉的九州討伐戰,不幸在戶次川合戰中戰死。悲痛之餘,一心要將家業傳給盛親的元親,並沒有召回當初過繼出去的次子香川親和與三子津野親忠。於是,盛親正式確立了在家中嗣子的地位。
此後,年輕的盛親繼續隨父親一起東征西討,作為豐臣軍的一員,在小田原之陣中率領水軍參與了下田城的攻略,並作為第六軍參加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多次參加大規模戰鬥的經歷,使得盛親積累了相當的戰鬥經驗,並從其父身上學到了許多高明的用兵之道。
二
1599年5月19日,也就是太閤秀吉死後的第二年,一代梟雄長宗我部元親病死在伏見城,享年61歲,諡號“雪蹊恕山”。當時,元親的次子親和已經病死,三子親忠也被放逐,盛親理所當然的繼承了土佐22萬石的領地。
第二年,關原之戰爆發了,天下的大名無不面臨重大的選擇。其實從一開始,盛親就提出“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實力的差別一目了然”,因而決定加入東軍。然而極具戲劇性的是,他所派遣去聯絡東軍的使者,由於西軍的封鎖而未能通過京都的關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盛親只得做出加入西軍的決定。
1600年七月,盛親率領6600名士兵進入大阪城,並參加了對伏見城、安濃津城的攻城戦。之後,他隨西軍主力東進,九月初到達了美濃的關原。九月十五日,關原之戰爆發,盛親的土佐兵團被安排在吉川廣家軍旁邊。然而吉川廣家和毛利秀元實際上已經受到了德川家康的籠絡而成為了東軍的內應,因此毛利家這兩萬大軍在整個戰鬥中一直按兵不動,直到西軍的完全潰敗,長宗我部軍也不得不隨之狼狽撤離了戰場……
關原之戰,真的可以說是命運對年僅25歲的盛親的極大捉弄——戰前明知東軍必勝卻加入了西軍,戰時連敵人的面都沒見到就成了敗軍之將。這樣的事實使得心高氣傲的盛親羞憤交加,一面整飭兵馬,慌慌張張的退回土佐,一面派遣使者到東軍的大將井伊直政處送信,想通過與長宗我部家關係親密的直政向家康求情以獲得寬恕,保全領地。
但毛利勝永在大阪奮勇作戰的英姿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世之人稱其為“大阪第一勇士”,而一位當時曾親歷大阪之戰的外國傳教士也在書信中這樣寫道:
“豐臣軍最前線的司令官是真田幸村和毛利勝永,他們的勇氣是難以用語言形容的,竟然可以在眾多的敵軍中來回突擊三、四次以上!而德川家康的表現卻令人失望,幾乎要像日本人的習俗那樣切腹自殺……”
關於毛利勝永的結局還有一種傳說,據說他在為秀賴介錯之後,與長子勝家一起逃出大阪城,乘坐停泊在大阪灣的船隻逃到四國,在土佐的須崎港上陸,在擺脫了當地領主山內家的追捕之後,在波介一帶過著隱居的日子,直到1618年9月9日去世。他的子孫後來改用森姓,一直流傳了三十餘代。
這種說法基本上沒有依據,但寄託了後人們對勇士和忠臣的思慕之情。豐前毛利家,在太閤時代並沒有留下什麼值得光耀的武名,其地位、功勳以及封賞都遠不如加藤、福島、黑田、細川、池田等豐臣家的譜代重臣。但毛利一家三代卻始終心懷感激,對豐臣家忠心不二,即使身在遠郡、屢遭挫折,仍然以譜代自居,矢志為豐臣家效力,拋卻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不知上述其他深受太閤大恩的諸侯們,此時又作何感想。
雄鹿的昂揚:長宗我部宮內少輔盛親
(更新時間:2006-10-275:15:42)
一
在進入大阪城的眾多浪人武士中,所謂的“大阪五人眾”最負盛名。真田幸村、毛利勝永、後藤基次、長宗我部盛親、明石全登這五個人,在戰前不是一國一城的領主就是封地萬石以上的大名,因而在大阪軍中的地位與其他的浪人大不相同。在這五人中,長宗我部盛親可謂是家世最為顯赫,因此處處顯露出高傲的氣質如同華麗的雄鹿,在大阪軍的武將中顯得卓而不群。
長宗我部盛親,生於1575年,幼名千熊丸,乃是四國的霸主、長宗我部元親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是明智光秀重臣齋藤利三的女兒。盛親十歲的時候,他那被稱作“土佐之能人”的父親元親已經統一了四國,獨霸了近百萬石的領土,成為了一方的豪雄。盛親作為幼子得到了父親的偏愛,因此既沒有出家,也沒有像兩位兄長(親和、親忠)一樣過繼給別家。
在元親投降豐臣家之後,長宗我部家的領地雖然只剩下了土佐一國,但仍非常受秀吉的重視,元親被授予宮內少輔一職,後又升任侍從,賜姓羽柴,在豐臣家的外樣大名(指並非原有家臣而是後來投靠的大名)中地位很高。從小生活在父親身邊的盛親,據說身高達到一米八,在平均身高為一米六的戰國時代可謂堂堂偉丈夫了,而性格上也與元親頗為相近,因此受到元親格外的喜愛,並養成了顯貴家族的自負與霸氣。
1586年,元親的嗣子信親隨乃父一同參加了太閤秀吉的九州討伐戰,不幸在戶次川合戰中戰死。悲痛之餘,一心要將家業傳給盛親的元親,並沒有召回當初過繼出去的次子香川親和與三子津野親忠。於是,盛親正式確立了在家中嗣子的地位。
此後,年輕的盛親繼續隨父親一起東征西討,作為豐臣軍的一員,在小田原之陣中率領水軍參與了下田城的攻略,並作為第六軍參加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多次參加大規模戰鬥的經歷,使得盛親積累了相當的戰鬥經驗,並從其父身上學到了許多高明的用兵之道。
二
1599年5月19日,也就是太閤秀吉死後的第二年,一代梟雄長宗我部元親病死在伏見城,享年61歲,諡號“雪蹊恕山”。當時,元親的次子親和已經病死,三子親忠也被放逐,盛親理所當然的繼承了土佐22萬石的領地。
第二年,關原之戰爆發了,天下的大名無不面臨重大的選擇。其實從一開始,盛親就提出“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實力的差別一目了然”,因而決定加入東軍。然而極具戲劇性的是,他所派遣去聯絡東軍的使者,由於西軍的封鎖而未能通過京都的關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盛親只得做出加入西軍的決定。
1600年七月,盛親率領6600名士兵進入大阪城,並參加了對伏見城、安濃津城的攻城戦。之後,他隨西軍主力東進,九月初到達了美濃的關原。九月十五日,關原之戰爆發,盛親的土佐兵團被安排在吉川廣家軍旁邊。然而吉川廣家和毛利秀元實際上已經受到了德川家康的籠絡而成為了東軍的內應,因此毛利家這兩萬大軍在整個戰鬥中一直按兵不動,直到西軍的完全潰敗,長宗我部軍也不得不隨之狼狽撤離了戰場……
關原之戰,真的可以說是命運對年僅25歲的盛親的極大捉弄——戰前明知東軍必勝卻加入了西軍,戰時連敵人的面都沒見到就成了敗軍之將。這樣的事實使得心高氣傲的盛親羞憤交加,一面整飭兵馬,慌慌張張的退回土佐,一面派遣使者到東軍的大將井伊直政處送信,想通過與長宗我部家關係親密的直政向家康求情以獲得寬恕,保全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