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1940年6 月16日,正當法軍敗局已定的緊急時刻,貝當被任命為法國內閣新任總理,並被授權領導全國軍隊的大權。希望他能向當年在凡爾登戰役那樣力挽狂瀾。然而,貝當在上任的第二天,就通過西班牙駐法國大使向德國提出停戰的要求。納粹德國對於停戰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條件,貝當為了達到停戰的目的,卻滿口答應了全部條件。6 月22日,在法國東北部的貢比涅森林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同一節車廂里,法國代表查理·亨茨格將軍在貝當授意下,同德國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元帥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根據該協議,法國必須讓割包括巴黎在內的三分之一的國土;法國政府必須每天為德國占領軍支付3 億法郎的占領費;法國的空軍、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法國政府必須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與德國保持一致,不得有任何與德國相違背之處。
1940年10月30日,貝當公開發表講話,表示願意同納粹德國進行真誠的合作。隨即,維希政府頒布了反猶太人的法律,規定:猶太人在法國必須佩帶黃色的大衛之星標誌,否則法國政府可以隨時將他們拘留或逮捕;猶太人不得在法國擔任公職,不能從事新聞、工商等眾多職業。在經濟方面,貝當政府則將法國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擁有的銅礦讓與德國。儘管如此,希特勒對於貝當這樣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傀儡仍然很不滿意,所以不久就推出賴伐爾掌握維希政府的實權,將貝當置於徒有虛名的國家元首的地位。1944年8 月21日,根據希特勒的命令,德國占領軍將以貝當為首的維希政府全體成員押送到德國的西格馬林根堡“保護”起來;盟軍攻人德國本土後,又將他們轉移到瑞士的一個小城鎮。1945年4 月26日,眼見日暮途窮的貝當,回到法國就擒。同年7 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開庭審判貝當。起訴書以如下5 條罪狀對貝當提出指控:1 .貝當要求同德國締結停戰協定,犯下了違背法英同盟條約的罪行;而且他竭力破壞英國和其它盟國的對德戰爭,極力阻撓他們獲勝。
2 .同德國締結停戰條約後,貝當又對英國和其它盟國採取敵對行動,有些軍事行動還是在德軍配合下進行的;對此,貝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 .在經濟領域,貝當夥同賴伐爾一起犯下動員全國工業部門支持納粹德國進行侵略戰爭,以及向德國輸送大批法國勞工的罪行。
4 .貝當犯有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同德國勾結的罪行。他夥同賴伐爾建立獨裁政權,並同“反布爾什維克十字軍”一起為希特勒效力。
5 .貝當私自允許德國隨意控制本國領土,並向德國提供戰略基地,使之得以攻擊英國等西方盟國。
8 月15日,法國最高法院審判團終審宣布判處貝當死刑,剝奪其公民資格,並沒收其全部財產。但考慮到貝當的歷史功勳,戴高樂將軍在兩天後宣布對貝當進行赦免,改判終身監禁。1951年7 月22日,貝當患肺部充血死於大西洋比斯開灣耶島上的皮埃爾勒維監獄,結束了為期6 年的鐵窗生活,為自己可悲的一生劃上了句號。
皮埃爾·賴伐爾(1883—1945)。
二戰期間,法國罪惡最大的賣國賊,希特勒在法國最得力的幫凶。
皮埃爾·賴伐爾於1883年6 月28日生於法國中部沙特爾東市一個小咖啡館的老闆家中。賴伐爾本人18歲當上了中學的輔導教師。在同事當中,他的博學多才和觀察問題的敏銳能力受到廣泛的好評。他常以業餘政治家自居,渴望不久以後能從政。1907年,賴伐爾獲得法學學士學位。之後,他遷居巴黎,並當上私人律師。1908年,賴伐爾加入法國社會黨;1914年,他作為塞納省奧伯維耶的社會黨候選人當選為眾議院議員。這也是他從政的開端。
早在青年時代,賴伐爾即存在濃重的恐德崇德思潮。一戰初期,他看到德軍攻勢強勁,在東西兩線連連重創俄、法軍隊,便認為德軍不可戰勝。故此,他竭力反對法國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德國作戰。他鼓吹德國是法國的近鄰,法國必須與德國搞好睦鄰友好關係。為此,他喋喋不休地向政府建議,應當儘早同德國和談,對德國妥協。這是賴伐爾日後投靠希特勒、甘當賣國賊的重要思想基礎。1931年9 月,正當納粹黨在德國不斷崛起之時,擔任法國總理的賴伐爾出訪德國。在德國,他到處發表讚揚納粹主義,支持納粹黨上台的演講,因而也受到納粹黨徒的廣泛歡迎。1934年10月,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唆使克羅埃西亞的烏斯塔什分子在馬賽暗殺了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法國外長巴圖。對此,歐洲各國的進步勢力均表十分憤慨,紛紛要求法國政府嚴懲兇犯。但是,賴伐爾對此無動於衷,一如既往地推行親德的外交政策。為落實與德、意修好的既定方針,身為法國總理兼外長的賴伐爾於1935年1 月7 日出訪義大利,與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先後會晤4 次,並達成一項以出賣本國國家利益以換取義大利對法國友好的協定。該項協定規定:法國把法屬領地查德的114 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索馬利亞的8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突尼西亞的一塊面積較小的領土轉讓給義大利;此外,法國還把吉布地鐵路股份的五分之一讓與義大利。然而,法國的退讓非但未能安撫義大利,反而助長了其侵略非洲的貪婪欲望。同時,賴伐爾也一再對納粹德國表示親善。當納粹德國於1936年悍然出兵萊茵非武裝區、試圖收回被法國於一戰後占領的薩爾區時,賴伐爾在與第三帝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就薩爾地區的歸屬進行談判時,竟然宣稱法國人民對薩爾地區不感興趣,希望德國收回薩爾。由於法國背離歐洲大多數國家堅決要求制裁納粹德國的原則立場,。1935年1 月納粹德國堂而皇之地收回了薩爾。此舉大大助長了希特勒之流的囂張氣焰,隨後就提出要收回凡爾賽和約強制德國讓出的所有領土。法國作為一戰後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不僅擁有遏制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侵略擴張的強大軍事實力,而且具有凡爾賽和約賦予的制止德國再次崛起的合法性。因而,法國完全有能力制止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令人憤慨的是,賴伐爾倡導和全力推行的親德綏靖政策大大助長了納粹德國的氣焰和野心,成為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賴伐爾是縱容德國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不折不扣的罪魁禍首之一。
1940年10月30日,貝當公開發表講話,表示願意同納粹德國進行真誠的合作。隨即,維希政府頒布了反猶太人的法律,規定:猶太人在法國必須佩帶黃色的大衛之星標誌,否則法國政府可以隨時將他們拘留或逮捕;猶太人不得在法國擔任公職,不能從事新聞、工商等眾多職業。在經濟方面,貝當政府則將法國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擁有的銅礦讓與德國。儘管如此,希特勒對於貝當這樣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傀儡仍然很不滿意,所以不久就推出賴伐爾掌握維希政府的實權,將貝當置於徒有虛名的國家元首的地位。1944年8 月21日,根據希特勒的命令,德國占領軍將以貝當為首的維希政府全體成員押送到德國的西格馬林根堡“保護”起來;盟軍攻人德國本土後,又將他們轉移到瑞士的一個小城鎮。1945年4 月26日,眼見日暮途窮的貝當,回到法國就擒。同年7 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開庭審判貝當。起訴書以如下5 條罪狀對貝當提出指控:1 .貝當要求同德國締結停戰協定,犯下了違背法英同盟條約的罪行;而且他竭力破壞英國和其它盟國的對德戰爭,極力阻撓他們獲勝。
2 .同德國締結停戰條約後,貝當又對英國和其它盟國採取敵對行動,有些軍事行動還是在德軍配合下進行的;對此,貝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 .在經濟領域,貝當夥同賴伐爾一起犯下動員全國工業部門支持納粹德國進行侵略戰爭,以及向德國輸送大批法國勞工的罪行。
4 .貝當犯有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同德國勾結的罪行。他夥同賴伐爾建立獨裁政權,並同“反布爾什維克十字軍”一起為希特勒效力。
5 .貝當私自允許德國隨意控制本國領土,並向德國提供戰略基地,使之得以攻擊英國等西方盟國。
8 月15日,法國最高法院審判團終審宣布判處貝當死刑,剝奪其公民資格,並沒收其全部財產。但考慮到貝當的歷史功勳,戴高樂將軍在兩天後宣布對貝當進行赦免,改判終身監禁。1951年7 月22日,貝當患肺部充血死於大西洋比斯開灣耶島上的皮埃爾勒維監獄,結束了為期6 年的鐵窗生活,為自己可悲的一生劃上了句號。
皮埃爾·賴伐爾(1883—1945)。
二戰期間,法國罪惡最大的賣國賊,希特勒在法國最得力的幫凶。
皮埃爾·賴伐爾於1883年6 月28日生於法國中部沙特爾東市一個小咖啡館的老闆家中。賴伐爾本人18歲當上了中學的輔導教師。在同事當中,他的博學多才和觀察問題的敏銳能力受到廣泛的好評。他常以業餘政治家自居,渴望不久以後能從政。1907年,賴伐爾獲得法學學士學位。之後,他遷居巴黎,並當上私人律師。1908年,賴伐爾加入法國社會黨;1914年,他作為塞納省奧伯維耶的社會黨候選人當選為眾議院議員。這也是他從政的開端。
早在青年時代,賴伐爾即存在濃重的恐德崇德思潮。一戰初期,他看到德軍攻勢強勁,在東西兩線連連重創俄、法軍隊,便認為德軍不可戰勝。故此,他竭力反對法國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德國作戰。他鼓吹德國是法國的近鄰,法國必須與德國搞好睦鄰友好關係。為此,他喋喋不休地向政府建議,應當儘早同德國和談,對德國妥協。這是賴伐爾日後投靠希特勒、甘當賣國賊的重要思想基礎。1931年9 月,正當納粹黨在德國不斷崛起之時,擔任法國總理的賴伐爾出訪德國。在德國,他到處發表讚揚納粹主義,支持納粹黨上台的演講,因而也受到納粹黨徒的廣泛歡迎。1934年10月,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唆使克羅埃西亞的烏斯塔什分子在馬賽暗殺了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法國外長巴圖。對此,歐洲各國的進步勢力均表十分憤慨,紛紛要求法國政府嚴懲兇犯。但是,賴伐爾對此無動於衷,一如既往地推行親德的外交政策。為落實與德、意修好的既定方針,身為法國總理兼外長的賴伐爾於1935年1 月7 日出訪義大利,與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先後會晤4 次,並達成一項以出賣本國國家利益以換取義大利對法國友好的協定。該項協定規定:法國把法屬領地查德的114 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索馬利亞的8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突尼西亞的一塊面積較小的領土轉讓給義大利;此外,法國還把吉布地鐵路股份的五分之一讓與義大利。然而,法國的退讓非但未能安撫義大利,反而助長了其侵略非洲的貪婪欲望。同時,賴伐爾也一再對納粹德國表示親善。當納粹德國於1936年悍然出兵萊茵非武裝區、試圖收回被法國於一戰後占領的薩爾區時,賴伐爾在與第三帝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就薩爾地區的歸屬進行談判時,竟然宣稱法國人民對薩爾地區不感興趣,希望德國收回薩爾。由於法國背離歐洲大多數國家堅決要求制裁納粹德國的原則立場,。1935年1 月納粹德國堂而皇之地收回了薩爾。此舉大大助長了希特勒之流的囂張氣焰,隨後就提出要收回凡爾賽和約強制德國讓出的所有領土。法國作為一戰後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不僅擁有遏制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侵略擴張的強大軍事實力,而且具有凡爾賽和約賦予的制止德國再次崛起的合法性。因而,法國完全有能力制止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令人憤慨的是,賴伐爾倡導和全力推行的親德綏靖政策大大助長了納粹德國的氣焰和野心,成為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賴伐爾是縱容德國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不折不扣的罪魁禍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