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姜維憤憤而出,見郤正,將這些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了他。正說:“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也就完蛋了。”姜維說:“請先生教我保國安身的辦法。”正說:“隴西有一個地方,名叫沓中,那裡土地十分肥沃。將軍何不仿效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報天子,前往杏中屯田?這樣,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將軍應早早去實行。”姜維大喜,道謝說:“先生的話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維上表後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諸葛亮,後主答應了,他便回到漢中。
[評析]
“三十六計走為上”,這個智謀故事的核心在於一個“避”字,好漢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乃俊傑,有時候還要學會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償失。這種謀略的表現形式很多,可以從時間上分為防患於未然和補救於事後,可以從態度分為積極遏制和消極避讓,可以從手段上分為正當和擔曲。“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所以,“走”也是一門藝術,既要掌握時機,也要靠點運氣,才能走得正是時候,走得理直氣壯。
走為上之例說——申屠蟠逃避議政
申屠蟠生於漢代末年。當時游士汝南范滂等人非議朝政,隨之,公卿以下的官,都折斷符節辭職,太學院裡學生爭相仿效議政的時風,認為文學將興起,文人將被重用,申屠蟠偏偏嘆息道:“從前戰國時代,文人在一起議政,各國國王爭相作掃除異己的先驅,最終有了焚書坑儒的大禍,今天看來也要有禍了。”於是銷聲匿跡,躲到梁山、碭山之間,以樹做房屋,一切都自己動手干。
過了兩年,范滂等人果然因“誹訕朝廷”而惹禍,有的被處死,有的受刑,只有申屠蟠保全了性命。
走為上之例說——伯顏自留後路
元代時有人告乃顏想要謀反,皇帝下詔令伯顏去偵察他的情況。伯顏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就做了精心的準備。伯顏發現如果要平安回來,逃回來時的交通是一個關鍵。於是,伯顏就帶上許多皮袍進入乃顏所管轄的地區。到了乃顏控制的地區以後,每到一個驛站,伯顏就把這些皮袍送給管驛站的官員,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
乃顏反心已決,對伯顏的來意也有所了解,他設下一個計謀,準備除掉伯顏。伯顏到了乃顏處,乃顏為他設宴,打算在宴會中把他抓起來。伯顏發現事態不妙,同他的隨從快步逃了出來,分三條道逃走,管理驛站的官員因為得了他皮袍,便爭著把健壯的快馬獻給他,於是他便逃脫了。
走為上之例說——萬二聽詩知勢
明太祖洪武初年,嘉定縣有個人叫萬二,是元朝的遺民,他在郡內是數一數二的富豪。有人從京城回來,萬二問他京城有什麼見聞。那人回答:“皇帝最近作了首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披被。”萬二嘆道:“不好的兆頭已出現了。”他分析是皇帝對江南富豪擁有的財富有了擔心,有可能對江南的富戶採取行動,剝奪他們的家財。
萬二馬上安排出去避禍,他把家財委託幾個能幹的家人掌管,自己買了一艘巨船載妻子兒女泛水漫遊,到洞庭湖和湘江一帶去了。果然,明太祖對江南富豪採取了嚴厲的斂財政策,不到兩年,江南財主陸續破產,獨有萬二避禍在外,躲過一劫,後來家業興旺。
走為上之例說——劉伯溫功成身退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志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儘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里,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公元1373年,胡惟庸當上了亟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里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於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里,一月後逝世。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隱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於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鬥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第二天,姜維上表後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諸葛亮,後主答應了,他便回到漢中。
[評析]
“三十六計走為上”,這個智謀故事的核心在於一個“避”字,好漢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乃俊傑,有時候還要學會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償失。這種謀略的表現形式很多,可以從時間上分為防患於未然和補救於事後,可以從態度分為積極遏制和消極避讓,可以從手段上分為正當和擔曲。“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所以,“走”也是一門藝術,既要掌握時機,也要靠點運氣,才能走得正是時候,走得理直氣壯。
走為上之例說——申屠蟠逃避議政
申屠蟠生於漢代末年。當時游士汝南范滂等人非議朝政,隨之,公卿以下的官,都折斷符節辭職,太學院裡學生爭相仿效議政的時風,認為文學將興起,文人將被重用,申屠蟠偏偏嘆息道:“從前戰國時代,文人在一起議政,各國國王爭相作掃除異己的先驅,最終有了焚書坑儒的大禍,今天看來也要有禍了。”於是銷聲匿跡,躲到梁山、碭山之間,以樹做房屋,一切都自己動手干。
過了兩年,范滂等人果然因“誹訕朝廷”而惹禍,有的被處死,有的受刑,只有申屠蟠保全了性命。
走為上之例說——伯顏自留後路
元代時有人告乃顏想要謀反,皇帝下詔令伯顏去偵察他的情況。伯顏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就做了精心的準備。伯顏發現如果要平安回來,逃回來時的交通是一個關鍵。於是,伯顏就帶上許多皮袍進入乃顏所管轄的地區。到了乃顏控制的地區以後,每到一個驛站,伯顏就把這些皮袍送給管驛站的官員,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
乃顏反心已決,對伯顏的來意也有所了解,他設下一個計謀,準備除掉伯顏。伯顏到了乃顏處,乃顏為他設宴,打算在宴會中把他抓起來。伯顏發現事態不妙,同他的隨從快步逃了出來,分三條道逃走,管理驛站的官員因為得了他皮袍,便爭著把健壯的快馬獻給他,於是他便逃脫了。
走為上之例說——萬二聽詩知勢
明太祖洪武初年,嘉定縣有個人叫萬二,是元朝的遺民,他在郡內是數一數二的富豪。有人從京城回來,萬二問他京城有什麼見聞。那人回答:“皇帝最近作了首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披被。”萬二嘆道:“不好的兆頭已出現了。”他分析是皇帝對江南富豪擁有的財富有了擔心,有可能對江南的富戶採取行動,剝奪他們的家財。
萬二馬上安排出去避禍,他把家財委託幾個能幹的家人掌管,自己買了一艘巨船載妻子兒女泛水漫遊,到洞庭湖和湘江一帶去了。果然,明太祖對江南富豪採取了嚴厲的斂財政策,不到兩年,江南財主陸續破產,獨有萬二避禍在外,躲過一劫,後來家業興旺。
走為上之例說——劉伯溫功成身退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志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儘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里,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公元1373年,胡惟庸當上了亟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里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於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里,一月後逝世。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隱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於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鬥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