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事實上韋後母女二人極蠢。在唐朝,雖然女子的地位相對要高於其他朝代,但仍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家族中的女眷仍然得不到和男子同等的地位。這也是武則天為什麼最終決定傳位給兒子的原因。因為兒子即位,在以後的太廟中,自己是先皇后或者太后,而自己的侄子如若即位,將來自己只能以姑母、姑祖母的身份側身太廟,再多幾輩只怕就不認自己了。因此,有了中宗,韋氏是皇后,是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的嫂子,如果中宗死了,而即位的又不是她的兒子的話,那麼韋後的地位就肯定會下降。至於安樂公主,即使她皇太女的美夢成真,將來真的當起了女皇,但她的繼承人問題也會十分混亂,用西方的那種女皇制度來解決問題,可不可以呢?估計多半是行不通的。總之,中宗一死,韋後失去了丈夫,而安樂公主失去了父親,她們失去了對自己最有力的保護傘,今後,李隆基等人再對她們下手,就毫無親情上的顧慮了。而我們對照一下武則天的話,她是絕不會傻到殺害自己丈夫的——儘管現在有人認為高宗最後是被她謀害而死,但我覺得那並不可信——而在殺了兩個兒子之後,武則天卻沒有再殺自己另兩個兒子。何況從勢力上來講,韋後母女,又怎能與武后相比呢?

  二

  (清)袁江《沉香亭圖》。沉香亭是李隆基作親王時的官邸興慶坊里的建築。

  中宗死後,韋後秘不發喪,召諸宰相進宮,然後派親信統領人馬圍住長安。但紙里包不住火,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必是知曉了其中的秘密,她們草擬了一份遺詔,“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這份“遺詔”遭到宗楚客等人反對,認為“相王輔政,於理非宜;且於皇后,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他們所說的確在理也在禮,蘇瑰雖然以“遺詔”的名義來反對,但宗楚客等人一發怒,他也沒辦法,只好讓相王李旦做太子太師這個位高卻無權的虛職。可是相王畢竟是高宗的兒子,單憑這一點他就有很高的人望,就有足夠的政治資本來讓韋後既怕他又不能太委屈他,既然韋後想要從眾望,那就只好給相王加官進爵。於是幾天後,韋後正式公布中宗逝世的消息,立十六歲的李重茂為皇帝(殤帝,也稱為少帝),改元“唐隆”,加相王為太尉,同時把相王的長子成器由郡王進封為親王,封號為“宋”。太尉是三公之一,漢朝時相當於總司令,但到了後來,太尉就成了一種榮譽稱號,實際上根本沒有權力,所以相王的這個太尉還不如他兒子從郡王到親王來的實惠呢。不過,成器卻沒有“成器”,後來基本沒幫上什麼忙,因此也算是白封了。而相王的作用,其實也就相當於一塊招牌,其他忙也沒怎麼幫上。所以韋後封這幾人的確不算是失策,只是她沒有注意到另一個人,那就是相王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

  眾所周知,高宗和太宗很不像,而高宗最後存活下來的兩個兒子,也沒看出來和太宗有多像,倒是太宗的這個重孫李隆基,確有乃曾祖父之風。《南部新書》(宋人錢易著)中記敘了這樣一件事(《唐語林》及《說郭》中也有相關記載):開元皇帝為潞州別駕,乞假歸京。值暮春,戎服臂鷹於野次。時有豪氏子十餘輩供帳於昆明。上時突會,座中有持酒船唱令曰:“今日宜以門族官品。”至上,笑曰:“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臨淄郡王李某。”諸輩驚散。上聯舉三船,盡一巨觥而去。

  這件事不管真假,確實很有意思,很能展現李隆基要強、不肯服輸的性格。不過,由於他是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按傳統就算繼承李旦的家什也輪不到他,因此青少年時期的李隆基並不太受人重視,至於唐書上寫的什麼黃龍白日升天,什麼占卜大吉,只怕附會編造的成分比較大一些。但當時確實有兩件事情像是在暗示著什麼,一件是李隆基所居里邑名為隆慶,大家以訛傳訛都把“隆”說成是“龍”;另一件就是韋後改元“唐隆”,從取義上看,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唐代興隆”,或者聯繫一下韋後的野心,說不定是“代唐興隆”之意。這兩件事都與“隆”有關,而李隆基的名字中又有這個隆字,因此,這就給了李隆基一個心理暗示——天意就是要我李隆基成功啊……事實上,這些不過是巧合罷了。

  從郡王到皇帝·李隆基(3)

  當時韋後集團宗楚客等人密謀想要害死殤帝、相王和太平公主,這樣他們就可以真正掌權而毫無羈絆了。但這時,他們這一方出了一個叛徒——叛徒的危害性有時遠比敵人大得多,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往往因為有了這種人的出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兵部侍郎崔日用,一直以來是韋後集團中的人,和宗楚客也極有交情,但當他得知宗楚客的陰謀以後,卻擔心自己會因此遇禍,就派一個僧人去向李隆基報告。派僧人前去,目的無疑是為了隱蔽,而當時崔日用不找相王,不找太平公主,專找李隆基,可見李隆基平日也是不大老實。的確,李隆基“陰聚才勇之士,謀匡復社稷”,這倒很有些像李世民在太原時的作為。不過很多人認為李世民是受李淵指使,至少李淵是知情的,而李隆基的行為完全是由他自己決定,李旦是當真不知情。這或許與年齡有關,太原時的李世民,不到二十歲,而李隆基此時已是二十六歲了,太宗二十六歲時也是背著父親在干私聚親信的事,並於兩年後政變。那麼這一次面對眼前這個僧人,李隆基是如何決定的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