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朝初立之時,自然要有舊臣的擁戴和親貴的出力,但單是如此,則未免沉悶。下一篇要介紹朝堂之上的新鮮血液——有了他們,唐初的舞台格外絢麗多彩。

  初唐大臣眾生相·下

  初唐大臣眾生相(下)(1)

  這篇所要寫的,就是上篇中所說的新鮮血液。他們大部分都是庶族,而且多為太宗朝的大臣,高祖朝中的大臣們則多為親貴。這與他們當初的身份、地位、經歷都有關,但無疑李世民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方法使得大唐的政治舞台更加充滿了活力。

  【房玄齡】

  太宗朝有名的宰相房玄齡,名喬,以字行。從年齡上,他比李世民整整大二十歲,在李世民選拔的人中,算是非常非常的長者。其實唐初大臣中,很少有比李世民還小的,即便是後起之秀的褚遂良,也是比李世民大著幾歲,一般情況下,大個幾歲、十幾歲都不算很奇怪。不知他們是否把李世民當作小弟弟來看,不過他們倒真的對他很服帖。像屈突通那樣的老將,是比李淵都大的,可是李世民一句話,便乖乖地替李世民去坐鎮東都。

  房玄齡像

  當房玄齡杖策謁見當時還是敦煌公的李世民時,不知可曾想到過以後的事。李世民可是有上級的啊,房玄齡卻偏偏投奔他,再加上房玄齡那麼老實的人,居然在兄弟相爭之時出那麼大的力,不得不讓人有點兒懷疑他的動機。然而這卻是房玄齡年輕時比較反對的事,大概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當他自己也卷了進來時,是根本不會想到以前的想法了。

  當了宰相的房玄齡似乎有些無所作為,可是有句話叫“房謀杜斷”,絕不是沒來由的。和長孫無忌一樣,房玄齡的“謀”在史書上也是不怎麼記錄的,而且,即便是記了下來,也未必能令人對他增加很多欽佩,所以不記未必是一件壞事。做李世民的謀士挺清閒也挺鬱悶,一來人多,二來李世民本身就很有主意和判斷力,不必像有些君王那樣特別需要倚重別人來出主意,所以房玄齡在戰爭年代常做的事情就是替李世民回家去向李淵作報告。要是放在通訊那麼發達的現代,房玄齡恐怕這時有失業的危險。好在不是總打仗,到了宮廷鬥爭的時候房玄齡還是很有一套,不然李世民也不會誇他在自己皇帝之前房的功勞最大了。

  閻立本《十八學士圖》局部

  何以房玄齡當了宰相後顯得那麼軟弱,甚至謹小慎微到了就是一句話也能把他嚇得跪在地上請罪的地步。也許和對李世民的了解有關——前面不是提到了嗎,房玄齡經常回去向李淵解釋,李淵就說:“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但是對君王了解太多有時也不是好事,尤其是君王不願意別人知道的事,難免會對知道的人有點兒異樣的感覺。還有一點,了解越深,也越清楚地知道其為人。其實李世民還真不是那種過河便拆橋的人,更多時候還是更想保全他們,甚至希望就連他們的後代都能這樣一直和平共處下去。但人總是會有自己比較忌諱的事的,而且脾氣一上來若說真不想殺人也不是這樣。房玄齡之所以謹慎也並非全無道理,所以他不像魏徵那樣敢於說話。有時同樣的話從不同人口中說出來效果不見得會一樣,魏徵那麼說,李世民可以接受,房玄齡說出來,也許李世民就會覺得生氣。應該和親疏程度不同有關,越是親近的人,越在意他的話,而面對一個陌生人的破口大罵,氣則氣矣,未必會上心。

  一提起大唐賢相,人們總是想起房杜、姚宋等等,可是杜如晦死得太早,而房玄齡又好像沒幹過什麼,難免令人嗟嘆。可是要從君主駕馭大臣的角度看,房玄齡卻是一個“標準”的賢相。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來則能辦事,去則無怨言,整個一個沒脾氣的人。起初李世民還對他說要他多說話多辦事,可是後來就不說了,倒是對他發火的次數由少變多,又由多變少——很可能是李世民自己的脾氣也快被他磨沒了。雖然把他趕回家若干次,可是宰相還是很樂意由他來當;雖然對他生氣若干次,可是信任還是很信任。有人報告說房玄齡要謀反,房玄齡乖乖把人送到李世民那裡,也不知心裡怕不怕,反正最後除了又挨了一次“批”,什麼事都沒有——如果那樣也叫批的話:“你怎麼這麼沒自信?以後再有說這些話的人,你自己幹掉。”這種批就是多挨幾次也無妨。貞觀二十二年,病重的房玄齡於病榻上上表,勸諫朝中沒有一個人敢勸諫的征高麗一事,當下李世民便落淚。還是那句話,畢竟是幾十年的交情了。

  【魏徵】

  魏徵像

  說起貞觀名臣,恐怕在“太宗納諫、魏徵進諫”的知名度下,人們多半第一個會想到魏徵。魏徵本身是東宮的太子洗馬——小時候看到他的這個官職時著實笑了半天,腦海里又想起了孫悟空的弼馬溫。當然這個官名的意思可不是望文生義理解出來的那樣,而是東宮中的一個諫官。不過好像也沒看到他諫了什麼,只知道他勸李建成殺了李世民。因此有人以此證明李建成其實不像史書上寫的什麼聲色犬馬什麼無能……當然史書中是誇大其辭,但這屬於小事,想不出來李世民布在東宮的探子還要把這種事報告給他知道。另外,魏徵後來當然不可能告訴李世民當初怎麼怎麼算計他,也不大可能會提到當初勸你哥什麼什麼事。以前的事,儘量還是提得越少越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