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剛剛看什麼呢?笑得這麼開心。”顧以笙問道。

  付清許突然想起自己剛剛在圖書館劃著名手機咧嘴笑的場景,原來是被以笙發現了。以笙之所以說要出來走走,是想問這個麼?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為何發笑也?

  於是解釋起來,“哦,我剛剛是看了一個微博,有人發帖提問說女朋友忘記自己生日是不是不愛她了 ,就看了看評論。”

  “評論很有意思麼?”

  “大多都是勸分的,說什麼記得你生日的不一定愛你,但不記得的一定不愛你。有一個挺有意思,好像是這麼說的——就是你們這些作精瞎矯情,天天淨說些看似很有道理實則以偏概全的話,給別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煩。我覺得還挺有道理,就笑了。你說,感情什麼時候有這麼多規律可循了?”

  以笙聞言,一陣淺笑,如微風輕拂風鈴。隨後開口道:“倒是簡單粗暴。我覺得感情是很複雜的,也不能說不記得就是不愛。其實大部分情況,一個人愛不愛你,你一定能感受得到。與其相信那些所謂規律,不如自己用心去感受。”

  有那麼一瞬間,付清許心裡閃過一個念頭。以笙感覺得到她的愛麼?她的愛,以笙感受得到麼?

  好像朦朦朧朧的。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不甚清楚,卻使人更想抓住。

  但是下一秒,就被某種更為直接的情緒牽動了。

  這好像是以笙第一次說這麼多的話,也是第一次說出這些袒露內心的由衷話。可說起來,自己又袒露過多少心聲呢?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逢場作戲。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些都是大家習慣了的。所以得到一次摘下面具的機會,倒是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不然怎麼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呢?

  其實好朋友也不一定是知己。這是兩個概念。

  付清許覺得有一種感動湧上了心頭,仿佛是命運的饋贈。她覺得她有好多話想說,好多感慨想講,她有一種剖心瀝膽的衝動。不光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傾訴欲,更重要的是,傾聽者是以笙。

  倘若可以,她想讓以笙懂得她。

  倘若可以,誰不崇尚精神戀愛呢?

  話匣子像是打開了,於是開口:“有時候,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生硬。比如有時網上出現某些爆點或者新聞,我們最先聽到的,往往是指責和埋怨,而不是同情和安慰。就像現在緊張的醫患關係,也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可以分辨。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看待問題,站著說話不腰疼,算不算人類的劣根性呢?”

  因為想到了什麼,於是又接了下去,“《道德經》里有一句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喜歡把成套道德理論掛在嘴邊的,有時候是下德之人。畢竟人都是習慣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的。”

  以笙在一旁聽得很認真,不時發出一些“嗯”來示意。

  但她沒有立刻接話,先把散下的一縷頭髮別到耳邊,才緩緩開口:“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它有很多面,你每從一個面進去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道理可講。可人是感情動物,生活有時候是不能講道理的,人只有舒服的時候才最講道理。可畢竟生活也不是小說,不會有那麼完美的情節,這個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我們往往經歷的,都是那些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有些時候,很多可感而不可言的事,關乎人性。捫心自問,那些在別人身上發生的事,倘若自己身臨其境,又會作何選擇?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

  話聽到這兒,倒是讓付清許想起木心先生的一句詩來——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既然我們都能原諒自己的自私狹隘,淺薄無知,為什麼就不能原諒別人?

  生活總帶點苦,所以大家都愛看甜文吧。

  沉默半晌,以笙突然又開了口,低眉淺笑,“第一次聽你說這麼多感慨,是我的幸運。”

  像是受寵若驚,又像是被擊中內心,付清許突然羞赧,語氣軟糯了三分,“也沒什麼可說的,心裡話大家都有,只是都藏著不說罷了。畢竟大家經歷不同,你說的人家未必能懂。再者,被誤解,也是一個訴說者的宿命。”

  以笙沉思了一會兒,沒有接話。但是過了幾秒,她停了下來,正對著付清許,面色柔和,目光堅定,緩緩開口:“那麼,不隨意曲解,也是一個傾聽者應盡的本分。”

  不知為何,在此刻,付清許覺得以笙的聲音變得無比綿軟,縈繞耳畔,又湧上心頭。

  她突然笑了,不是搞笑的笑,是滿足的,不自覺的笑。好像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一種除卻愛情帶來的由衷的溫暖。

  於是想起晏殊的一句詩來——若有知音見采,不辭偏唱陽春。

  倘若可以,她希望時間就此定格。那麼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她是否可以貪心地,不要臉地認為,這算是一種一唱一和,“琴瑟和諧”呢?

  走過小園林里彎彎的一座拱橋,付清許抬頭,看見了天上明月如鉤。

  人們常言圓月美,就連賞月也是挑在農曆十五十六的滿月,可如今,竟覺得月色如鉤,也是極美的。想來圓月在乎的是團圓,可月色究竟美不美,在乎的是個人心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