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大前天晚上Y先生酒醉睡著後,我連夜訂了機票,第二天早上趁著Y先生喝解酒茶的時候和他說得去個外地的講座,今天去明天回來。
Y先生看起來有些不高興,嘟嘟囔囔地表示那這兩天的午飯先欠著,回頭折算作別的。
我答應他。
他說的對,我確實變了,我學會撒謊了。
只是此時的我顧不得畏頭畏尾傷春悲秋,我覺得我的心頭簡直有一團火,現在想來用“惱火”一詞來解釋當時的心境真是再貼切不過。
我回到家的時候,一個看上去不過四十出頭的女士正坐在看開放式茶室的主席上,客廳里咿咿呀呀的,播放著的是《遊園驚夢》的錄像帶,正唱到那一句 “我欲去還留戀,相看儼然,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我的母親在她對座的瓷杯里沏了三分之二杯茶,才抬起頭看向站在玄關處的我,她似乎毫不意外連我自己都是臨時決議的拜訪。
這位保養得當的女士站起身來,微笑地對我說道:“茶還熱著,你就回來了。”
我沉默地仰視她--這並不是因為她比我高,只是她和我爸差人裝修的時候,不知怎麼想的,刻意在玄關於客廳的交界處提了一層台階,約莫半尺多高,所以我記得小時但凡有人來我家拜訪,站在玄關處同我父母打招呼的時候,必然都是仰視的。
只是今天拜訪的人變成了我。
“我聽說你最近寫了一篇解析白先勇《遊園驚夢》意識形態的文章”,她矜持地對我點頭致意,微笑道,“聽說小樓幫你改過了,但是媽媽覺得你可以再看看原戲了解一下,以後不要犯類似的錯誤。”
小樓是我那位友人。
“解析白先勇《遊園驚夢》意識形態”的文章是我病中錯漏百出的臨時商稿。
了不起。
我在沉默中走進客廳,恍惚間想起幼年時我曾被這台階絆倒過兩三次,父親在時總會冷眼在一旁責罵我的粗魯莽撞,我問過母親為什麼我們家在進門處要修這樣的台階,母親只是微笑地回答:“那個台階不是用來絆你的”。
“ 那是用來絆誰的?” 我這樣問她,她的笑容好像真了一些,她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對我說,這就像是戲曲變調前的一“錚”--是用來提醒來客,這裡是有門檻的。
……
錄像里的戲子已唱到“不爭多費盡神情,坐起誰欠,則待去眠” 一句,我的母親偏著頭,像是沉迷其中,我知道她想等它唱完最後幾段,忍住了沒有出聲。
我之前不是沒看過這齣戲,事實上,我對於戲曲的愛好最初就是來自於我的家庭,其實若要回憶我的童年,父親母親的形象都很單薄,進出的常是掛著各種名頭的先生老師、面目模糊的煮飯阿姨,要說我能回憶起來最鮮明清晰的印象,居然是這些常年不絕於耳的、多為纏綿繾綣類別的戲曲,其中最常放的是《鎖麟囊》與《桃花扇》,我的母親能唱幾句,我也能。
只不過她只將此當做消遣,我卻當作了職業。
“媽”,戲文的最後一句剛剛結束,我便忍不住開口,“您見過Y先生了嗎?”
她像是才從戲文中驚醒,轉過頭來很包容似的看著我,就像十幾年前我問她“那是用來絆誰?” 時,她看我時的目光。
“他和你說了?”
“沒有”,那時候我已經不太惱火了。
我只是感到有點累,以及無奈。
“我猜的。”
她回到茶座,也不招我,兀自端起主桌桌面上青釉白內壁茶杯,抿了一口,才慢條斯理地道:“他想做這一行,卻一點心思都藏不住,連你這樣的人都能發現,你覺得呢?”
她想問我覺得什麼?
真是熟悉的氛圍。
“您和他說了什麼。”
她覺得很有趣似的地瞥了我幾眼,漫不經心地把把玩著茶杯,又去摸了摸手腕上茶杯青釉同色的玉石手環:“說你。”
…我真是無法想像Y先生和她見面談話時的心情。
我的母親嘆了口氣,她叫了我的小名,就好像我還是個孩子:“我和你爸爸都很擔心你。”
擔心我不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嗎?
原來他們還是擔心的…看來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以為我已經令他們絕望了。
“你和我們一點都不像”,她補充道,“你還不聽話。”
我覺得頭疼。
說實話這些年來我常常會想,我的父母--他們不是第一天用這種溫柔如水大家都父慈子孝般的“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我給了你一切,連正確的選項都擺在你的面前”的態度對我,並在我打算繞開的時候無奈地搖搖頭,露出一副“你真是不懂事呢”的表情來決定我的決定。
他們在告訴我日記是用來記錄一天發生的事情與種種思緒後每日偷偷查看、在我十二歲前差人送我上下學,而十二歲後顯示告訴我:“你長大了,這是你獨立的第一步”,然後派人跟蹤及記錄我上學放學路上的一言一行、他們給我安排了“好朋友”,調查我“好朋友”外的人際關係,為我決定學校、文理科,還打算為我定好了大學與專業…之前的十幾年我不知我是怎麼忍過來了,可是在成年以後--尤其是是遇見Y先生以後--我覺得我有點忍不下去了。
我想不起往前二十年我的身邊有任何人,能活得像他那樣堅實可靠,那樣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你知道的,我們有能力讓你聽話的,只是親子一場,我們也不願讓你過多為難”,恍惚之間,我面前的女士還在不緊不慢地說,“你在上大學時在外面住過的房子,包括你們現在住的房子…小Y也真是,這麼大的人了,連個房子也沒有。”
Y先生才二十四歲,大學畢業兩年就有家上市公司,前途無限,沒買房子是因為我讓他住現在的房子。
“說是要辦公司,公司也小”,她似乎看出了我想說什麼,無奈地搖搖頭,轉而垂目輕撥杯沿上的茶葉,“但是很努力——這點自然是值得嘉獎的,只是平時也未必有多少空閒陪你。”
我覺得我好像又明白了一點,所以他陪我的時間少我應該謝謝誰。
她嘆了口氣,放下茶杯,隨意般說了幾個名字,我知道這些年在站在那個位置,她說話從未隨意,剛剛提到的都是他們那個圈子裡同我平輩的女孩,上大學前約莫見過幾個,千篇一律到難以給我留下印象,若非其中幾個近年來以“名媛”的姿態上了幾次Y先生常看的財經雜誌,我怕是此刻根本不可能想起來。
她見我不為所動,倒也不意外的樣子,又說了幾個男孩子的名字。
其中居然有我的那位友人。
“你若是真的不喜歡女孩子,媽媽也是可以理解的”,她真的很為我著想,“可是為什麼一定要是他呢?我不是說他有多不好…只是你們長大的環境完全不一樣,他怎麼會理解你呢?”
Y先生看起來有些不高興,嘟嘟囔囔地表示那這兩天的午飯先欠著,回頭折算作別的。
我答應他。
他說的對,我確實變了,我學會撒謊了。
只是此時的我顧不得畏頭畏尾傷春悲秋,我覺得我的心頭簡直有一團火,現在想來用“惱火”一詞來解釋當時的心境真是再貼切不過。
我回到家的時候,一個看上去不過四十出頭的女士正坐在看開放式茶室的主席上,客廳里咿咿呀呀的,播放著的是《遊園驚夢》的錄像帶,正唱到那一句 “我欲去還留戀,相看儼然,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我的母親在她對座的瓷杯里沏了三分之二杯茶,才抬起頭看向站在玄關處的我,她似乎毫不意外連我自己都是臨時決議的拜訪。
這位保養得當的女士站起身來,微笑地對我說道:“茶還熱著,你就回來了。”
我沉默地仰視她--這並不是因為她比我高,只是她和我爸差人裝修的時候,不知怎麼想的,刻意在玄關於客廳的交界處提了一層台階,約莫半尺多高,所以我記得小時但凡有人來我家拜訪,站在玄關處同我父母打招呼的時候,必然都是仰視的。
只是今天拜訪的人變成了我。
“我聽說你最近寫了一篇解析白先勇《遊園驚夢》意識形態的文章”,她矜持地對我點頭致意,微笑道,“聽說小樓幫你改過了,但是媽媽覺得你可以再看看原戲了解一下,以後不要犯類似的錯誤。”
小樓是我那位友人。
“解析白先勇《遊園驚夢》意識形態”的文章是我病中錯漏百出的臨時商稿。
了不起。
我在沉默中走進客廳,恍惚間想起幼年時我曾被這台階絆倒過兩三次,父親在時總會冷眼在一旁責罵我的粗魯莽撞,我問過母親為什麼我們家在進門處要修這樣的台階,母親只是微笑地回答:“那個台階不是用來絆你的”。
“ 那是用來絆誰的?” 我這樣問她,她的笑容好像真了一些,她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對我說,這就像是戲曲變調前的一“錚”--是用來提醒來客,這裡是有門檻的。
……
錄像里的戲子已唱到“不爭多費盡神情,坐起誰欠,則待去眠” 一句,我的母親偏著頭,像是沉迷其中,我知道她想等它唱完最後幾段,忍住了沒有出聲。
我之前不是沒看過這齣戲,事實上,我對於戲曲的愛好最初就是來自於我的家庭,其實若要回憶我的童年,父親母親的形象都很單薄,進出的常是掛著各種名頭的先生老師、面目模糊的煮飯阿姨,要說我能回憶起來最鮮明清晰的印象,居然是這些常年不絕於耳的、多為纏綿繾綣類別的戲曲,其中最常放的是《鎖麟囊》與《桃花扇》,我的母親能唱幾句,我也能。
只不過她只將此當做消遣,我卻當作了職業。
“媽”,戲文的最後一句剛剛結束,我便忍不住開口,“您見過Y先生了嗎?”
她像是才從戲文中驚醒,轉過頭來很包容似的看著我,就像十幾年前我問她“那是用來絆誰?” 時,她看我時的目光。
“他和你說了?”
“沒有”,那時候我已經不太惱火了。
我只是感到有點累,以及無奈。
“我猜的。”
她回到茶座,也不招我,兀自端起主桌桌面上青釉白內壁茶杯,抿了一口,才慢條斯理地道:“他想做這一行,卻一點心思都藏不住,連你這樣的人都能發現,你覺得呢?”
她想問我覺得什麼?
真是熟悉的氛圍。
“您和他說了什麼。”
她覺得很有趣似的地瞥了我幾眼,漫不經心地把把玩著茶杯,又去摸了摸手腕上茶杯青釉同色的玉石手環:“說你。”
…我真是無法想像Y先生和她見面談話時的心情。
我的母親嘆了口氣,她叫了我的小名,就好像我還是個孩子:“我和你爸爸都很擔心你。”
擔心我不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嗎?
原來他們還是擔心的…看來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以為我已經令他們絕望了。
“你和我們一點都不像”,她補充道,“你還不聽話。”
我覺得頭疼。
說實話這些年來我常常會想,我的父母--他們不是第一天用這種溫柔如水大家都父慈子孝般的“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我給了你一切,連正確的選項都擺在你的面前”的態度對我,並在我打算繞開的時候無奈地搖搖頭,露出一副“你真是不懂事呢”的表情來決定我的決定。
他們在告訴我日記是用來記錄一天發生的事情與種種思緒後每日偷偷查看、在我十二歲前差人送我上下學,而十二歲後顯示告訴我:“你長大了,這是你獨立的第一步”,然後派人跟蹤及記錄我上學放學路上的一言一行、他們給我安排了“好朋友”,調查我“好朋友”外的人際關係,為我決定學校、文理科,還打算為我定好了大學與專業…之前的十幾年我不知我是怎麼忍過來了,可是在成年以後--尤其是是遇見Y先生以後--我覺得我有點忍不下去了。
我想不起往前二十年我的身邊有任何人,能活得像他那樣堅實可靠,那樣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你知道的,我們有能力讓你聽話的,只是親子一場,我們也不願讓你過多為難”,恍惚之間,我面前的女士還在不緊不慢地說,“你在上大學時在外面住過的房子,包括你們現在住的房子…小Y也真是,這麼大的人了,連個房子也沒有。”
Y先生才二十四歲,大學畢業兩年就有家上市公司,前途無限,沒買房子是因為我讓他住現在的房子。
“說是要辦公司,公司也小”,她似乎看出了我想說什麼,無奈地搖搖頭,轉而垂目輕撥杯沿上的茶葉,“但是很努力——這點自然是值得嘉獎的,只是平時也未必有多少空閒陪你。”
我覺得我好像又明白了一點,所以他陪我的時間少我應該謝謝誰。
她嘆了口氣,放下茶杯,隨意般說了幾個名字,我知道這些年在站在那個位置,她說話從未隨意,剛剛提到的都是他們那個圈子裡同我平輩的女孩,上大學前約莫見過幾個,千篇一律到難以給我留下印象,若非其中幾個近年來以“名媛”的姿態上了幾次Y先生常看的財經雜誌,我怕是此刻根本不可能想起來。
她見我不為所動,倒也不意外的樣子,又說了幾個男孩子的名字。
其中居然有我的那位友人。
“你若是真的不喜歡女孩子,媽媽也是可以理解的”,她真的很為我著想,“可是為什麼一定要是他呢?我不是說他有多不好…只是你們長大的環境完全不一樣,他怎麼會理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