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至於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金諾克如與柴契爾夫人相比,那就更是小巫之見大巫,不可同日而語了。同在1987年,柴契爾夫人的國際“造勢”,就比金諾克要輝煌、有力得多。“鐵娘子”牽挽三方,協調了英、法、德三國在消除歐洲中導問題上的立場。而同年3月28日柴契爾夫人訪蘇和隨後的訪美,都清晰地凸顯出她那“世界人物”的光圈。與柴契爾夫人在這一系列出訪所贏得的“滿分”相反,金諾克也曾去美國推銷他那“無核防務”,結果受到了冷遇,美國總統里根也僅“禮儀式地”接見了他半個小時。總之,1979年以來在國際舞台上的成功表演,賦予了柴契爾夫人更為有利的條件,為她在即將到來的大選角逐中大吹了“東風”;相形之下,工黨領袖金諾克只能敬陪末座了。
在西方民主政治和經貿發展中,輿論傳媒一直起著不容低估的作用。柴契爾夫人自1979年執政以來,對新聞界始終十分重視。在第一屆首相任期內,她曾將英國的幾家大報(如《每日郵報》、《星期日快報》和《太陽報》等)編輯給女王提名,為他們晉升爵士封號。平時,“鐵娘子”也很注意與報界保持良好的關係。因此,在面臨大選的關鍵時刻,報業托拉斯和電視頻道就都站到了現職首相一邊,給了她以最密切的配合。這一切,對柴契爾夫人贏得第三任首相大選的勝利,的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過緊鑼密鼓的對壘雙方的拼殺後,保守黨顯然雄踞上風,取得了民意測驗中的穩定優勢。1987年6月11日,英國大選結果揭曉:保守黨在下院的650席中奪取到了375席的多數,雖說比上次大選的1983年減少了43席,但還是一馬當先,獨占鰲頭。
在大選結果揭曉的那天早晨,柴契爾夫人和她的丈夫丹尼斯雙雙出現在保守黨總部大樓的正面窗口。在窗外歡呼的人群的眾目睽睽下,喜出望外的“鐵娘子”從窗口伸出右臂,叉著3個手指,向歡呼雀躍的支持群眾致意,表示這是“第三次連任”。樓下群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又一個五年”的歡呼聲也如春雷滾滾,響遏行雲。
與柴契爾夫人歡慶勝利的同時,工黨領導人金諾克不得不承認自己業已敗北:工黨在這次大選中只拿到了229席。在好不容易熬到的五年一度(按:實際上英國大選日期都視形勢對執政黨是否有利而經常提前)的逐鹿中,又只好眼巴巴地屈居在野黨的地位了。不過話雖這麼說,工黨也不是毫無得分可言。他們在蘇格蘭和北方的其他地區卻獲得了顯著的進展:比起上一次(1983年)的大選,這次總算是個贏家,即多得了20席。金諾克在聊以自慰之餘,不無苦澀地表示,在英國南富北貧的“分裂鴻溝”顯得更深更大了。
在1987年的英國大選中,輸得最慘的當是社會民主黨和自由黨組成的聯盟,他們一共只獲得了22席,令兩黨領袖歐文和斯蒂爾大失所望,至為震驚。特別是社會民主黨的敗績在英國人眼中至為醒目。6年前,社會民主黨的“四大天王”歐文、威廉斯、詹金斯和羅傑斯剛從工黨中分裂而出時,曾經不可一世,大有氣壯山河、一主沉浮的氣概。那時,柴契爾首相的政局不穩,黨內派系傾軋,內部團結很成問題;而工黨剛剛在大選中遇挫,一蹶不振;那時,新生的社會民主黨與自由黨結成聯盟,使人耳目一新,認為他們作為一股代表“中間勢力”,有希望把保守黨中的左翼人士和工黨里的右翼分子團結在自己的麾下,向英國幾百年來的兩黨並峙(先是托利黨和輝格黨,緊接著是保守黨和工黨)的一統天下,發起史無前例的猛烈衝擊,因而給人的印象似乎是:現在該是“三黨體制”取代“兩黨體制”的時候了。
對此,柴契爾夫人以其獨特的、靈敏的政治嗅覺認為不可能有“三黨體制”並存的局面,因為在英國只能是“新保守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而作為“第三黨的聯合黨”,既不標榜“新保守主義”,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那他們就別無自己的政治綱領了。“鐵娘子”由此得出結論,她和她的保守黨只面對著一個勁敵,那就是工黨和工黨的“社會主義”以及其支柱——工會組織。
由於對大選具有必勝的信心,所以柴契爾夫人在大選前夕反倒泰然自若,顯得不把大選當做壓倒一切的中心大事來抓,因而照舊忙她的國際事務。就在大選前夕,柴契爾首相還是參加了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會議還沒開完,她就急著趕回倫敦迎接選舉的結果。大選一完,“鐵娘子”當即宣布內閣名單,又風風火火地趕回布魯塞爾開會去了。那裡正期待著她在歐洲共同體的財政攤款問題上作出和解的姿態哩。這樣,在1987年的6月中,柴契爾夫人不僅創造了一大奇蹟,成了英國150多年來第一位連續贏得首相寶座“三連冠”的人,而且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和布魯塞爾歐洲共同體會議上大出風頭,使參與這兩個國際會議上的男士也不由肅然起敬,對她那女性的魅力、巾幗的意志和首相的智慧大為傾倒。
1987年英國大選才揭曉幾小時,柴契爾首相就在唐寧街10號的辦公室里接見了第一位外國記者——美國《時代》周刊駐倫敦辦事處主任克里斯多夫·奧格登。“鐵娘子”著重談到了兩點:一是國內方面將在第三屆任期內繼續推動“私有化”政策向縱深發展,要使在私營企業工作的人都能享有購買本企業股份的權利,使“每一個掙錢的人都成為產權人”;二是國際方面將在第三屆任期內繼續奉行“親美”政策,因為她“傾向於把美國看做大西洋彼岸的歐洲”,因為她讚賞“美國人民的慷慨和他們對自由的熱愛”。
當奧格登問到她:“是否在考慮第四次連任”時,她的回答是:“四五年以後會是個什麼樣子,我還拿不太準。”表示“要把在選舉中提出的政策付諸實施。”
而當奧格登問到她希望人們如何“評說”她時,柴契爾夫人的答覆是:
“希望人們說,我們有勇氣處理其他政府繞開的問題,並且因此而把一個走下坡路的國家變成一個能再度為自己的創業精神而自豪的國家,變成一個可以信賴的盟國和有影響的民族足以引為自豪的國家。換句話說,我們使英國的特點重新恢復了活力。”
在這裡,柴契爾夫人為自己勾勒了一個宏偉的藍圖。
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柴契爾夫人還必須準備走一段漫長的道路:她還要再接再厲、寸步不讓地同工黨對著幹,用她的話說便是“使工黨作為一支選舉力量從英國政治中消失掉”;她還要繼續限制英國工會的活動,通過進一步立法,規定工會領導人每隔5年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改選一次,並建立專門機構來管理工會。
的確,第三次入主唐寧街10號的柴契爾夫人在一陣歡呼聲浪過後,有理由為自己的宏偉藍圖而自豪:她覺得在這個多事的地球上,還有許許多多事情等著她去做,還有不少的挑戰等著她去應付。
在西方民主政治和經貿發展中,輿論傳媒一直起著不容低估的作用。柴契爾夫人自1979年執政以來,對新聞界始終十分重視。在第一屆首相任期內,她曾將英國的幾家大報(如《每日郵報》、《星期日快報》和《太陽報》等)編輯給女王提名,為他們晉升爵士封號。平時,“鐵娘子”也很注意與報界保持良好的關係。因此,在面臨大選的關鍵時刻,報業托拉斯和電視頻道就都站到了現職首相一邊,給了她以最密切的配合。這一切,對柴契爾夫人贏得第三任首相大選的勝利,的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過緊鑼密鼓的對壘雙方的拼殺後,保守黨顯然雄踞上風,取得了民意測驗中的穩定優勢。1987年6月11日,英國大選結果揭曉:保守黨在下院的650席中奪取到了375席的多數,雖說比上次大選的1983年減少了43席,但還是一馬當先,獨占鰲頭。
在大選結果揭曉的那天早晨,柴契爾夫人和她的丈夫丹尼斯雙雙出現在保守黨總部大樓的正面窗口。在窗外歡呼的人群的眾目睽睽下,喜出望外的“鐵娘子”從窗口伸出右臂,叉著3個手指,向歡呼雀躍的支持群眾致意,表示這是“第三次連任”。樓下群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又一個五年”的歡呼聲也如春雷滾滾,響遏行雲。
與柴契爾夫人歡慶勝利的同時,工黨領導人金諾克不得不承認自己業已敗北:工黨在這次大選中只拿到了229席。在好不容易熬到的五年一度(按:實際上英國大選日期都視形勢對執政黨是否有利而經常提前)的逐鹿中,又只好眼巴巴地屈居在野黨的地位了。不過話雖這麼說,工黨也不是毫無得分可言。他們在蘇格蘭和北方的其他地區卻獲得了顯著的進展:比起上一次(1983年)的大選,這次總算是個贏家,即多得了20席。金諾克在聊以自慰之餘,不無苦澀地表示,在英國南富北貧的“分裂鴻溝”顯得更深更大了。
在1987年的英國大選中,輸得最慘的當是社會民主黨和自由黨組成的聯盟,他們一共只獲得了22席,令兩黨領袖歐文和斯蒂爾大失所望,至為震驚。特別是社會民主黨的敗績在英國人眼中至為醒目。6年前,社會民主黨的“四大天王”歐文、威廉斯、詹金斯和羅傑斯剛從工黨中分裂而出時,曾經不可一世,大有氣壯山河、一主沉浮的氣概。那時,柴契爾首相的政局不穩,黨內派系傾軋,內部團結很成問題;而工黨剛剛在大選中遇挫,一蹶不振;那時,新生的社會民主黨與自由黨結成聯盟,使人耳目一新,認為他們作為一股代表“中間勢力”,有希望把保守黨中的左翼人士和工黨里的右翼分子團結在自己的麾下,向英國幾百年來的兩黨並峙(先是托利黨和輝格黨,緊接著是保守黨和工黨)的一統天下,發起史無前例的猛烈衝擊,因而給人的印象似乎是:現在該是“三黨體制”取代“兩黨體制”的時候了。
對此,柴契爾夫人以其獨特的、靈敏的政治嗅覺認為不可能有“三黨體制”並存的局面,因為在英國只能是“新保守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而作為“第三黨的聯合黨”,既不標榜“新保守主義”,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那他們就別無自己的政治綱領了。“鐵娘子”由此得出結論,她和她的保守黨只面對著一個勁敵,那就是工黨和工黨的“社會主義”以及其支柱——工會組織。
由於對大選具有必勝的信心,所以柴契爾夫人在大選前夕反倒泰然自若,顯得不把大選當做壓倒一切的中心大事來抓,因而照舊忙她的國際事務。就在大選前夕,柴契爾首相還是參加了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會議還沒開完,她就急著趕回倫敦迎接選舉的結果。大選一完,“鐵娘子”當即宣布內閣名單,又風風火火地趕回布魯塞爾開會去了。那裡正期待著她在歐洲共同體的財政攤款問題上作出和解的姿態哩。這樣,在1987年的6月中,柴契爾夫人不僅創造了一大奇蹟,成了英國150多年來第一位連續贏得首相寶座“三連冠”的人,而且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和布魯塞爾歐洲共同體會議上大出風頭,使參與這兩個國際會議上的男士也不由肅然起敬,對她那女性的魅力、巾幗的意志和首相的智慧大為傾倒。
1987年英國大選才揭曉幾小時,柴契爾首相就在唐寧街10號的辦公室里接見了第一位外國記者——美國《時代》周刊駐倫敦辦事處主任克里斯多夫·奧格登。“鐵娘子”著重談到了兩點:一是國內方面將在第三屆任期內繼續推動“私有化”政策向縱深發展,要使在私營企業工作的人都能享有購買本企業股份的權利,使“每一個掙錢的人都成為產權人”;二是國際方面將在第三屆任期內繼續奉行“親美”政策,因為她“傾向於把美國看做大西洋彼岸的歐洲”,因為她讚賞“美國人民的慷慨和他們對自由的熱愛”。
當奧格登問到她:“是否在考慮第四次連任”時,她的回答是:“四五年以後會是個什麼樣子,我還拿不太準。”表示“要把在選舉中提出的政策付諸實施。”
而當奧格登問到她希望人們如何“評說”她時,柴契爾夫人的答覆是:
“希望人們說,我們有勇氣處理其他政府繞開的問題,並且因此而把一個走下坡路的國家變成一個能再度為自己的創業精神而自豪的國家,變成一個可以信賴的盟國和有影響的民族足以引為自豪的國家。換句話說,我們使英國的特點重新恢復了活力。”
在這裡,柴契爾夫人為自己勾勒了一個宏偉的藍圖。
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柴契爾夫人還必須準備走一段漫長的道路:她還要再接再厲、寸步不讓地同工黨對著幹,用她的話說便是“使工黨作為一支選舉力量從英國政治中消失掉”;她還要繼續限制英國工會的活動,通過進一步立法,規定工會領導人每隔5年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改選一次,並建立專門機構來管理工會。
的確,第三次入主唐寧街10號的柴契爾夫人在一陣歡呼聲浪過後,有理由為自己的宏偉藍圖而自豪:她覺得在這個多事的地球上,還有許許多多事情等著她去做,還有不少的挑戰等著她去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