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您有什麼專長?”
“什麼專長也沒有。”
“結婚了嗎?”
“沒有。
“這倒也好!”監督官深信不疑地說。“在流放地結婚的,後來往往要離婚,這有一系列的麻煩事。而您恢復自由以後,回到家鄉去,也就可以娶個媳婦兒!”
娶媳婦兒……
“但願如此,謝謝您,”奧列格站了起來。
監督官深表同情地向他點頭作別,但畢竟沒有伸出手去。
奧列格走過兩間屋子時,一直在想:為什麼來了這樣一位監督官?他是生來如此,還是風氣所致?他是固定在這裡,還是臨時的?還是如今特地要派這樣的人來任職?弄清楚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但顯然不宜回去。
奧列格又沿著工廠區的這條長街經過棚屋、鐵軌、煤渣路堤急匆匆地走,腳步比較輕鬆,也比較平穩,很快就熱得把軍大衣脫了下來,監督官給他灌輸的那一桶喜悅也漸漸地順著血管流遍全身。這一切,他只是逐步領會到的。
奧列格之所以是逐步領會到的,是因為坐在那些辦公桌旁的人早已失去了他的信任。戰後初期,一些有大尉、少校頭銜的官員特意散布謊言,說什麼即將對政治犯實行大赦,這事他怎能不記得呢?當時大家是多麼相信他們!“是大尉親自對我說的廣其實,他們是奉命給情緒絕望的囚徒打氣,讓他們堅持服苦役!讓他們完成定額!讓他們至少有活下去的一個奔頭!
然而,這位亞美尼亞人如果還可以對此作一些猜測的話,那麼,就其所擔任的職務來說,也不可能摸到很深的底情。再說,奧列格自己根據報紙上的一些簡短的消息,豈不也悟出了這一點?
我的天哪,要知道是時候到了!早該這樣做了,難道不是嗎!一個人會由於腫瘤而喪命,一個國家增生了許多勞改營和流放地又怎能生存?
奧列格又感到自己是個幸福的人了。不管怎麼說,他總算沒有死。不久他就可以買張火車票去列寧格勒了。去到列寧格勒!……莫非當真可以走到伊薩基大教堂那兒摸摸它的圓柱?……
伊薩基的圓柱——那算什麼!眼下的事情是,同薇加的一切都變了!簡直令人頭暈目眩!現在,如果真的…伽果確實……
要知道,這已不再是幻想!他可以在這裡住下,跟她住在一起!
跟薇加生活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只要想到這裡,心都快要跳出來了!……
要是馬上到她那裡去,把這一切告訴她,她會多麼高興啊!為什麼不告訴她呢?為什麼不去呢?倘若不告訴她,世上還有什麼人更值得告訴呢?還有誰會更關心他的自由?
而他就在電車站上。此刻就得作出選擇:去火車站呢,還是去滾加那裡?而且,必須抓緊時間,否則她又會走開。太陽已經不那麼高了。
他又激動了起來。心又要他飛向薇加!在去監督處的路上想到的那些理由已統統不見了。
他為什麼要像做錯了事身上有污點似的,迴避薇加呢?她給他治病的時候,豈不也想過什麼?
當他提出異議,要求停止這種療法的時候,她不是保持過沉默並退出鏡頭嗎?
為什麼不去呢?難道他們的關係不能進一步發展?為什麼不能站得高些?難道他們不是人嗎?就頷加來說,至少她有這個權利!
他已經在往車上擠了。站上聚集了那麼多人,全都往這路車上涌!大家都要往這個方向去!而奧列格一隻手上是軍大衣,另一隻手上是行李袋,沒法抓住扶手。他被擠得團團轉,先是被推上了踏板,然後被擠進了車廂。
從各個方向都在拼命擠他,他發現自己處在兩個姑娘背後。她們的模樣像大學生,一個皮膚白皙,一個黝黑。她們同奧列格靠得那麼近,大概會感覺到他的呼吸。他的兩手分別被夾得牢牢的,不僅無法掏錢給火氣很大的女售票員,而且無論哪一隻手都動彈不得。他仿佛用拿著軍大衣的左手半摟著皮膚黝黑的那個姑娘。而整個身體壓向皮膚白皙的那一個,以致從膝蓋到下巴頜兒都觸及到她,她也不可能不感覺到他。最強烈的情慾也不可能像車上這群人那樣使他們貼得如此之緊。她的脖子、耳朵、頭髮圈兒與他靠攏的程度遠遠超出了一切可以設想的界限。隔著自己那破舊的呢子軍衣,他吸收看她的溫暖、柔軟和青春。黝黑的那個姑娘繼續向她談著學校里的事情,白皙的這一個卻停止了答話。
在烏什一捷列克是沒有電車的。像這樣的擠法,先前只是在彈坑裡才有過。但那裡並不總是跟女人雜在一起。這種感受他幾十年沒有得到驗證,沒有得到充實,因而此時益發覺得強烈!
但這不是幸福。這是悲哀。這種感受有一道不能跨越的門檻,哪怕是受到內心的慫恿也不行。
要知道,有人曾預先告訴過他:里比多還會保留下來。這就是它!……
如此過了兩站。隨後儘管還是擠,但來自後面的壓力已不是那麼厲害,奧列格有可能稍微鬆動一下。但他沒有這樣做:他不想脫出身來結束這痛苦的享受。此時此刻,別的他什麼也不想要,只想就那樣再待會兒,再待上一會兒。哪怕電車現在開回老城!哪怕它發了瘋似的,吱吱軋軋不靠站地直到深夜那麼環行!哪怕它敢於去作環球旅行!——反正奧列格不想首先脫出身來!奧列格儘量延長這種幸福的時刻,比這更高的幸福他現在不配得到。與此同時,他懷著感激的心情記下了腦勺上的頭髮圈兒(而她的臉奧列格始終未能看到)。
皮膚白皙的姑娘脫出身來,開始往前面移動。
在把虛軟、微屈的兩膝站直的同時,奧列格明白了,去找滾加也必將以痛苦和欺騙為結局。
他去她那裡,求之於她的必然會多於求之於自己。
他們曾如此崇高地一致認為,精神上的交流比任何其他形式的交流都更為寶貴。但這座高高的橋由他倆的手搭起來之後,奧列格發現自己的手臂有點支撐不住了。他去找她,見了面會侃侃而談,可內心裡卻痛苦地想著另一件事。等她一走,他一個人留在她房間裡,他就會對著她的衣服、她的每一件小物品哀怨地哭起來。
不,應當比天真的小姑娘有頭腦些。應當去火車站。
他沒有往前去,從那兩個女學生身旁經過,而是往後擠,從後面的門跳下了車,被什麼人罵了一句。
電車站附近又有人在賣紫羅蘭……
太陽已快落下去了。奧列格穿上了軍大衣,換車去火車站。這路電車已不像剛才那麼擠。
在車站廣場上擠了一陣,問了幾次也沒問出個名堂,最後他終於擠到一個類似帶篷菜場那樣的亭子跟前。那是賣遠程火車票的地方。
售票的窗口共有4個,每個窗口前面都排有150至200人。暫時離開的人還不計算在內。
奧列格看到,火車站上一連幾天幾夜排隊的這種景象,似乎還是老樣子。世上許多事物起了變化——時尚變了,路燈換了,青年人的作風也不一樣了,但是排隊買火車票的這種情況從他記事以來就是如此:1946年是這樣,1939年是這樣,1934年和1930年也是這樣。對新經濟政策時期擺滿了食品的櫥窗他還記憶猶新,但不排隊的火車站售票處他甚至想像不出是什麼樣子:不知出門之難的只有那些持有特別身份證或特殊證明的人。
“什麼專長也沒有。”
“結婚了嗎?”
“沒有。
“這倒也好!”監督官深信不疑地說。“在流放地結婚的,後來往往要離婚,這有一系列的麻煩事。而您恢復自由以後,回到家鄉去,也就可以娶個媳婦兒!”
娶媳婦兒……
“但願如此,謝謝您,”奧列格站了起來。
監督官深表同情地向他點頭作別,但畢竟沒有伸出手去。
奧列格走過兩間屋子時,一直在想:為什麼來了這樣一位監督官?他是生來如此,還是風氣所致?他是固定在這裡,還是臨時的?還是如今特地要派這樣的人來任職?弄清楚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但顯然不宜回去。
奧列格又沿著工廠區的這條長街經過棚屋、鐵軌、煤渣路堤急匆匆地走,腳步比較輕鬆,也比較平穩,很快就熱得把軍大衣脫了下來,監督官給他灌輸的那一桶喜悅也漸漸地順著血管流遍全身。這一切,他只是逐步領會到的。
奧列格之所以是逐步領會到的,是因為坐在那些辦公桌旁的人早已失去了他的信任。戰後初期,一些有大尉、少校頭銜的官員特意散布謊言,說什麼即將對政治犯實行大赦,這事他怎能不記得呢?當時大家是多麼相信他們!“是大尉親自對我說的廣其實,他們是奉命給情緒絕望的囚徒打氣,讓他們堅持服苦役!讓他們完成定額!讓他們至少有活下去的一個奔頭!
然而,這位亞美尼亞人如果還可以對此作一些猜測的話,那麼,就其所擔任的職務來說,也不可能摸到很深的底情。再說,奧列格自己根據報紙上的一些簡短的消息,豈不也悟出了這一點?
我的天哪,要知道是時候到了!早該這樣做了,難道不是嗎!一個人會由於腫瘤而喪命,一個國家增生了許多勞改營和流放地又怎能生存?
奧列格又感到自己是個幸福的人了。不管怎麼說,他總算沒有死。不久他就可以買張火車票去列寧格勒了。去到列寧格勒!……莫非當真可以走到伊薩基大教堂那兒摸摸它的圓柱?……
伊薩基的圓柱——那算什麼!眼下的事情是,同薇加的一切都變了!簡直令人頭暈目眩!現在,如果真的…伽果確實……
要知道,這已不再是幻想!他可以在這裡住下,跟她住在一起!
跟薇加生活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只要想到這裡,心都快要跳出來了!……
要是馬上到她那裡去,把這一切告訴她,她會多麼高興啊!為什麼不告訴她呢?為什麼不去呢?倘若不告訴她,世上還有什麼人更值得告訴呢?還有誰會更關心他的自由?
而他就在電車站上。此刻就得作出選擇:去火車站呢,還是去滾加那裡?而且,必須抓緊時間,否則她又會走開。太陽已經不那麼高了。
他又激動了起來。心又要他飛向薇加!在去監督處的路上想到的那些理由已統統不見了。
他為什麼要像做錯了事身上有污點似的,迴避薇加呢?她給他治病的時候,豈不也想過什麼?
當他提出異議,要求停止這種療法的時候,她不是保持過沉默並退出鏡頭嗎?
為什麼不去呢?難道他們的關係不能進一步發展?為什麼不能站得高些?難道他們不是人嗎?就頷加來說,至少她有這個權利!
他已經在往車上擠了。站上聚集了那麼多人,全都往這路車上涌!大家都要往這個方向去!而奧列格一隻手上是軍大衣,另一隻手上是行李袋,沒法抓住扶手。他被擠得團團轉,先是被推上了踏板,然後被擠進了車廂。
從各個方向都在拼命擠他,他發現自己處在兩個姑娘背後。她們的模樣像大學生,一個皮膚白皙,一個黝黑。她們同奧列格靠得那麼近,大概會感覺到他的呼吸。他的兩手分別被夾得牢牢的,不僅無法掏錢給火氣很大的女售票員,而且無論哪一隻手都動彈不得。他仿佛用拿著軍大衣的左手半摟著皮膚黝黑的那個姑娘。而整個身體壓向皮膚白皙的那一個,以致從膝蓋到下巴頜兒都觸及到她,她也不可能不感覺到他。最強烈的情慾也不可能像車上這群人那樣使他們貼得如此之緊。她的脖子、耳朵、頭髮圈兒與他靠攏的程度遠遠超出了一切可以設想的界限。隔著自己那破舊的呢子軍衣,他吸收看她的溫暖、柔軟和青春。黝黑的那個姑娘繼續向她談著學校里的事情,白皙的這一個卻停止了答話。
在烏什一捷列克是沒有電車的。像這樣的擠法,先前只是在彈坑裡才有過。但那裡並不總是跟女人雜在一起。這種感受他幾十年沒有得到驗證,沒有得到充實,因而此時益發覺得強烈!
但這不是幸福。這是悲哀。這種感受有一道不能跨越的門檻,哪怕是受到內心的慫恿也不行。
要知道,有人曾預先告訴過他:里比多還會保留下來。這就是它!……
如此過了兩站。隨後儘管還是擠,但來自後面的壓力已不是那麼厲害,奧列格有可能稍微鬆動一下。但他沒有這樣做:他不想脫出身來結束這痛苦的享受。此時此刻,別的他什麼也不想要,只想就那樣再待會兒,再待上一會兒。哪怕電車現在開回老城!哪怕它發了瘋似的,吱吱軋軋不靠站地直到深夜那麼環行!哪怕它敢於去作環球旅行!——反正奧列格不想首先脫出身來!奧列格儘量延長這種幸福的時刻,比這更高的幸福他現在不配得到。與此同時,他懷著感激的心情記下了腦勺上的頭髮圈兒(而她的臉奧列格始終未能看到)。
皮膚白皙的姑娘脫出身來,開始往前面移動。
在把虛軟、微屈的兩膝站直的同時,奧列格明白了,去找滾加也必將以痛苦和欺騙為結局。
他去她那裡,求之於她的必然會多於求之於自己。
他們曾如此崇高地一致認為,精神上的交流比任何其他形式的交流都更為寶貴。但這座高高的橋由他倆的手搭起來之後,奧列格發現自己的手臂有點支撐不住了。他去找她,見了面會侃侃而談,可內心裡卻痛苦地想著另一件事。等她一走,他一個人留在她房間裡,他就會對著她的衣服、她的每一件小物品哀怨地哭起來。
不,應當比天真的小姑娘有頭腦些。應當去火車站。
他沒有往前去,從那兩個女學生身旁經過,而是往後擠,從後面的門跳下了車,被什麼人罵了一句。
電車站附近又有人在賣紫羅蘭……
太陽已快落下去了。奧列格穿上了軍大衣,換車去火車站。這路電車已不像剛才那麼擠。
在車站廣場上擠了一陣,問了幾次也沒問出個名堂,最後他終於擠到一個類似帶篷菜場那樣的亭子跟前。那是賣遠程火車票的地方。
售票的窗口共有4個,每個窗口前面都排有150至200人。暫時離開的人還不計算在內。
奧列格看到,火車站上一連幾天幾夜排隊的這種景象,似乎還是老樣子。世上許多事物起了變化——時尚變了,路燈換了,青年人的作風也不一樣了,但是排隊買火車票的這種情況從他記事以來就是如此:1946年是這樣,1939年是這樣,1934年和1930年也是這樣。對新經濟政策時期擺滿了食品的櫥窗他還記憶猶新,但不排隊的火車站售票處他甚至想像不出是什麼樣子:不知出門之難的只有那些持有特別身份證或特殊證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