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2.當時的制度,是將士出征之前,先要祭祀社神,叫“祭社”。祭祀用的肉和酒要分給大家,叫“受賑”。同時要用血塗抹軍鼓,叫“恤鼓”。恤鼓的血,往往用戰俘的,而且最好是等級高貴的戰俘。知罃所謂“執事不以臣恤鼓”,其實是說楚人沒有殺他。
3.此處原文為“不榖”。但為便於讀者理解,凡楚王自稱“不榖”處,以後均改為“寡人”。
4.事見《左傳·魯成公三年》。
5.事見《左傳·魯襄公十七年》。
6.《兔罝》之兔為於菟,最早由宋代王質提出,聞一多《詩經通義》亦有證明。
7.事見《禮記·檀弓上》。對這一記載的解釋請參看張蔭麟《中國史綱》。
8.事見《左傳·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家語·子貢問》。
9.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是晉文公在公元前637年對楚成王的承諾。
10.見《左傳·成公二年》。
11.見《孟子·離婁上》。
12.鄢陵之戰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13.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源》。
14.參看《國語·齊語》。
15.古代乘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駕駛員)居中,又有一個人居右,以備傾側。這個人,戰時叫車右,平時叫驂乘。見《漢書·文帝紀》顏師古注。
16.請參看雷海宗《中國的兵》(中華書局2005年版)及書後附錄王以欣《古代的戰爭規則和俠義精神》。本節參考該書和該文之處甚多,無法一一註明,謹此致謝!
17.事見《左傳·僖公十九年》。
18.見《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19.請參看《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
20.事見《左傳·僖公八年》。
2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第四章
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2.《禮記·曲禮上》:“君前臣名。”
3.見《漢書·文帝紀》顏師古注,《榖梁傳·成公五年》注。
4.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5.據《左傳·僖公九年》,里克和丕鄭支持重耳;但據《國語·晉語二》,他們中立。
6.晉獻公去世,是在魯僖公九年九月;里克發動兵變,是在同年十月。
7.事見《左傳·僖公九年》、《國語·晉語二》、《史記·晉世家》。
8.事見《左傳·僖公十年》、《史記·晉世家》。
9.事見《左傳·僖公十四年》。
10.見《荀子·王霸》。
11.見本節所述綜合了《左傳·僖公十五年》和《國語·晉語三》。
12.見《左傳·僖公四年》。
13.見《左傳·閔公二年》、《國語·晉語一》。
14.見《國語·晉語一》。
15.見《國語·晉語二》。
16.據《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獻公“烝於齊姜”,生秦穆公夫人穆姬和太子申生。烝,就是與母親輩的女人發生性關係。齊姜是什麼人,有爭議。
17.事見《左傳·僖公四年》。
18.見《國語·晉語二》。
19.見《論語·八佾》。
20.事見《左傳·襄公十四年》。
21.據《左傳·僖公十年》並楊伯峻注,晉惠公即位後,占有了故太子申生之妃。申生向狐突顯靈,稱惠公必敗於韓。
22.事見《左傳·襄公十五年》。
第五章
1.呂甥名飴(讀如義),是晉侯的外甥,采邑在呂(今山西省霍縣西),所以叫呂甥。又因為陰(今山西省霍縣東南)、瑕(今山西省臨猗縣附近)也是他的采邑,所以也叫陰飴甥、瑕呂飴甥。
2.事見《左傳·僖公十五年》。
3.九年後,晉惠公卒,公子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呂甥等人策劃叛亂,謀殺晉文公未果,逃亡,被秦穆公誘殺。
4.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國語·魯語上》。
5.事見《左傳·昭公元年》。
6.范文瀾先生認為,以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會為界,前半段是諸侯兼併為主,大夫兼併為次;後半段,則是大夫兼併為主,諸侯兼併為次。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
7.據楊伯峻《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注。
8.此段分析,請參看童書業《春秋史》。
9.本節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10.請參看《左傳·定公八年》楊伯峻注。
11.見《左傳·定公八年》。
12.本節綜合《左傳·昭公元年》、《國語·魯語下》。
13.本節綜合《左傳·僖公三十年》、《國語·晉語四》、《史記·鄭世家》。
14.事見《左傳·昭公十一年》。
15.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16.事見《左傳·宣公十一年》。
17.語見《左傳·昭公十一年》。歲星就是木星。營室,即二十八宿的室宿,有兩顆星,即飛馬座的α和β。大梁,為十二星次之一,相當於黃道十二宮的金牛宮。
18.事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第六章
1.招降的說法,請參看童書業《春秋史》。
2.知罃被換回一事,見本卷第三章。
3.以上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4.事見《左傳·成公七年》。
5.事見《左傳·昭公五年》。
6.請參看童書業《春秋史》。
7.請參看張蔭麟《中國史綱》。
8.事見《左傳·僖公四年》。但立驪姬為君夫人,不在此年。
9.事見《左傳·昭公十七年》。
10.事見《左傳·僖公十五年》。
11.事見《左傳·閔公元年》。
12.裨竃事跡見《左傳》之襄公二十八年、三十年,昭公九年、十年、十七年、十八年。
13.語見《左傳·昭公十八年》。
14.事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15.事見《左傳·昭公十八年》。
16.請參看“易中天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
17.請參看《國語·魯語上》。魯國是保存周禮最完整的國家,魯人的說法是可靠的。
18.語見《左傳·僖公十年》。
19.此說最早由清人顧成天《楚辭·九歌解》提出,後孫作雲、聞一多、馬茂元、陳子展、姜亮夫、郭沫若均持此說。
20.見許慎《說文解字》。許慎還說,巫字的形象是一個人長袖善舞的樣子,但羅振玉、林義光、商承祚等諸多學者均不同意,認為字形與袖無關,與玉有關。請參看《古文字詁林》第四冊第761頁。但巫就是舞,並不錯,《九歌》可以證明。
21.請參看錢鍾書《管錐編·楚辭洪興祖補註》。
3.此處原文為“不榖”。但為便於讀者理解,凡楚王自稱“不榖”處,以後均改為“寡人”。
4.事見《左傳·魯成公三年》。
5.事見《左傳·魯襄公十七年》。
6.《兔罝》之兔為於菟,最早由宋代王質提出,聞一多《詩經通義》亦有證明。
7.事見《禮記·檀弓上》。對這一記載的解釋請參看張蔭麟《中國史綱》。
8.事見《左傳·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家語·子貢問》。
9.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是晉文公在公元前637年對楚成王的承諾。
10.見《左傳·成公二年》。
11.見《孟子·離婁上》。
12.鄢陵之戰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13.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源》。
14.參看《國語·齊語》。
15.古代乘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駕駛員)居中,又有一個人居右,以備傾側。這個人,戰時叫車右,平時叫驂乘。見《漢書·文帝紀》顏師古注。
16.請參看雷海宗《中國的兵》(中華書局2005年版)及書後附錄王以欣《古代的戰爭規則和俠義精神》。本節參考該書和該文之處甚多,無法一一註明,謹此致謝!
17.事見《左傳·僖公十九年》。
18.見《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19.請參看《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
20.事見《左傳·僖公八年》。
2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第四章
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2.《禮記·曲禮上》:“君前臣名。”
3.見《漢書·文帝紀》顏師古注,《榖梁傳·成公五年》注。
4.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5.據《左傳·僖公九年》,里克和丕鄭支持重耳;但據《國語·晉語二》,他們中立。
6.晉獻公去世,是在魯僖公九年九月;里克發動兵變,是在同年十月。
7.事見《左傳·僖公九年》、《國語·晉語二》、《史記·晉世家》。
8.事見《左傳·僖公十年》、《史記·晉世家》。
9.事見《左傳·僖公十四年》。
10.見《荀子·王霸》。
11.見本節所述綜合了《左傳·僖公十五年》和《國語·晉語三》。
12.見《左傳·僖公四年》。
13.見《左傳·閔公二年》、《國語·晉語一》。
14.見《國語·晉語一》。
15.見《國語·晉語二》。
16.據《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獻公“烝於齊姜”,生秦穆公夫人穆姬和太子申生。烝,就是與母親輩的女人發生性關係。齊姜是什麼人,有爭議。
17.事見《左傳·僖公四年》。
18.見《國語·晉語二》。
19.見《論語·八佾》。
20.事見《左傳·襄公十四年》。
21.據《左傳·僖公十年》並楊伯峻注,晉惠公即位後,占有了故太子申生之妃。申生向狐突顯靈,稱惠公必敗於韓。
22.事見《左傳·襄公十五年》。
第五章
1.呂甥名飴(讀如義),是晉侯的外甥,采邑在呂(今山西省霍縣西),所以叫呂甥。又因為陰(今山西省霍縣東南)、瑕(今山西省臨猗縣附近)也是他的采邑,所以也叫陰飴甥、瑕呂飴甥。
2.事見《左傳·僖公十五年》。
3.九年後,晉惠公卒,公子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呂甥等人策劃叛亂,謀殺晉文公未果,逃亡,被秦穆公誘殺。
4.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國語·魯語上》。
5.事見《左傳·昭公元年》。
6.范文瀾先生認為,以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會為界,前半段是諸侯兼併為主,大夫兼併為次;後半段,則是大夫兼併為主,諸侯兼併為次。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
7.據楊伯峻《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注。
8.此段分析,請參看童書業《春秋史》。
9.本節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10.請參看《左傳·定公八年》楊伯峻注。
11.見《左傳·定公八年》。
12.本節綜合《左傳·昭公元年》、《國語·魯語下》。
13.本節綜合《左傳·僖公三十年》、《國語·晉語四》、《史記·鄭世家》。
14.事見《左傳·昭公十一年》。
15.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16.事見《左傳·宣公十一年》。
17.語見《左傳·昭公十一年》。歲星就是木星。營室,即二十八宿的室宿,有兩顆星,即飛馬座的α和β。大梁,為十二星次之一,相當於黃道十二宮的金牛宮。
18.事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第六章
1.招降的說法,請參看童書業《春秋史》。
2.知罃被換回一事,見本卷第三章。
3.以上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4.事見《左傳·成公七年》。
5.事見《左傳·昭公五年》。
6.請參看童書業《春秋史》。
7.請參看張蔭麟《中國史綱》。
8.事見《左傳·僖公四年》。但立驪姬為君夫人,不在此年。
9.事見《左傳·昭公十七年》。
10.事見《左傳·僖公十五年》。
11.事見《左傳·閔公元年》。
12.裨竃事跡見《左傳》之襄公二十八年、三十年,昭公九年、十年、十七年、十八年。
13.語見《左傳·昭公十八年》。
14.事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15.事見《左傳·昭公十八年》。
16.請參看“易中天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
17.請參看《國語·魯語上》。魯國是保存周禮最完整的國家,魯人的說法是可靠的。
18.語見《左傳·僖公十年》。
19.此說最早由清人顧成天《楚辭·九歌解》提出,後孫作雲、聞一多、馬茂元、陳子展、姜亮夫、郭沫若均持此說。
20.見許慎《說文解字》。許慎還說,巫字的形象是一個人長袖善舞的樣子,但羅振玉、林義光、商承祚等諸多學者均不同意,認為字形與袖無關,與玉有關。請參看《古文字詁林》第四冊第761頁。但巫就是舞,並不錯,《九歌》可以證明。
21.請參看錢鍾書《管錐編·楚辭洪興祖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