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頁
由此可見,有關妓女的問題不是不能寫,而是怎麼寫的問題。對妓女題材談虎色變是不利於繁榮文學藝術的。
從1993年起,張弦以賽金花的故事為依據,大膽加以藝術想像與虛構,寫成了30集電視劇, 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投拍。現秦志鈺將劇本改寫成了小說,試圖以現代人的觀念重新審視賽金花這個在近代史上集貴賤、榮辱、褒貶於一身的弱小人物,塑造出一個鮮明、獨特的女性形象,描繪出一個亂世佳人的悲劇來。這部作品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及八 國聯軍進入北京、辛亥革命、軍閥混戰等一幅幅動盪起伏、悲慘壯烈的歷史畫卷為背景,以此弘 揚中華民族追求自由民主、反抗侵略壓迫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讚揚中國女性在屈辱中尋求尊嚴和獨立人格的抗爭,反思導致弱勢女性墮落和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附錄(3)
我們在創作中力求做到既尊重歷史的真實性,又不為歷史所局限;既以賽金花的個人命運為主線,又不拘泥於真人真事;既匡正陳腐的偏見、剔除強加給賽金花的不實之辭,又不脫離人物的性格局限、概念化地拔高或貶低;既賦予藝術理想,符合藝術規律,又敢於大膽想像,富有傳奇色彩,而且注重突出女主人公的內心描寫刻畫。總之,我們渴望創作出一部主題深刻、藝術感染力強、雅俗共賞的作品來獻給大家。
張弦寫於1994年7月
秦志鈺修改於2004年1月
後記(1)
10年前,即1994年,張弦用了一年半時間,寫出了30集電視連續劇劇本《賽金花》。本以為很快可以投入拍攝,也找了導演、主演等人。不料後因各種原因(主要是題材敏感及資金問題),一直沒能投拍,成為張弦生前少有的劇本未被投拍的情況。1997年張弦不幸去世後,一些製作人也相繼來找我,談及想拍此片,但至今未付諸行動。
想到張弦當初為寫此劇本花了許多心血、費了許多力氣,並且在劇作上有很多突破,然而卻 不能見諸於世,真是萬分遺憾。張弦大膽地把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賽金花,用自己一貫堅持的頗具女性的以及人道、人性的立場,用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描述刻畫,同情她的不幸遭遇,頌揚她的叛逆精神,鞭撻殘害她的封建官僚制度及代表人物,讚賞、歌頌敢愛敢恨、為國犧牲的革命者。使劇本從一個底層小人物的遭遇引申到對整個民族命運的思考,展示了一幅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葉中國歷史發展變化的波瀾壯闊的畫卷 ,反映了只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必然,從而使女性命運的主題有了更深入的 開掘。可以說,這是他在劇本創作上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張弦堅持他的“藝術真實比生活真實更加真實”的創作理念,在尊重歷 史真實的基礎上,巧妙地營造了一個藝術的世界。他堅持在大的事件及人物上不脫離歷史, 但作為文藝創作,他又不拘泥於歷史的局限,而是大膽發揮藝術想像,合理地虛構了重要的 人物及情節,以更好地烘托、塑造主要人物。
例如男主人公顧恩宇基本上就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雖並不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人,但只是一 個幾乎沒留下什麼素材、資料的賽金花的少時情人。翻遍能找到的歷史資料,僅僅在《孽海 花》的原策劃者及作者金松岑的一篇採訪中提過一兩句:“……光福顧衡如君,少時與賽金 花甚昵,當有趣事可述說也。”“顧衡如為京官,最為賽歡……”這些文字被許多研究賽金 花的人都忽視了,但張弦卻聰明地抓住了這一鱗半爪的記載,將這位顧君從歷史的塵封中請 了出來,加以虛構、改造、升華,讓這個人物突出並使其貫穿全劇。讓他給賽金花的生命增 光添彩,並與國家風雲變幻的形勢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賽金花的成長和發展有了更真實、更令人信服的依據。此外,張弦將顧恩宇與魏斯炅描 寫成有著生死與共的友誼,因而對賽的情愛延續顯得自然而莊重,魏斯炅的形象也得以充實 ,從而使魏斯炅和賽金花的愛情顯示出她生命中少有的壯美和高尚,成為她至死格外看重的理由。顧恩宇 這個人物的塑造無疑是頗具創造性的成功之點。
此外,又如立山、陸鳳翔、汪季達,以及梅仙、洪鈞、瓦德西、李鴻章等人物,都沒有受歷史的局限,更沒有臉譜化處理,而是塑造得個性鮮活、栩栩如生。
為了讓張弦的劇本得以問世,也為了表達我對賽金花的認識,我試著將此劇本改寫成長篇小 說。這念頭一閃出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從集中閱讀資料到寫完初稿,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後 出版社提出了一些意見,我又修改了半年。其間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不覺也沉浸在這段歷 史之中。我又專程到天橋居仁里、陝西巷、琉璃廠一帶去參觀探尋,感受賽金花生命的遺蹟 (居然看見了她曾住過的院落和搖搖欲墜的樓房)。坦率地說,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的觀念 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開始對賽金花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厭惡,到漸漸同情她、研究她,最後 發展到讚美她。這種變化連我自己也不曾料到。一個美麗聰慧而窮弱的女人,敢愛敢恨,敢 於置自己的“清白”於不顧,去和強大的封建制度抗爭,與比她強大百倍千倍的男權勢力抗 爭,雖然是悲劇結局,但也可以驚天地泣鬼神了!試想一下,倘若她生在一個比較好的社會 制度里,憑她的聰明才智,加上她的天生麗質,一定能做出一番更有益於社會的事業來。
從1993年起,張弦以賽金花的故事為依據,大膽加以藝術想像與虛構,寫成了30集電視劇, 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投拍。現秦志鈺將劇本改寫成了小說,試圖以現代人的觀念重新審視賽金花這個在近代史上集貴賤、榮辱、褒貶於一身的弱小人物,塑造出一個鮮明、獨特的女性形象,描繪出一個亂世佳人的悲劇來。這部作品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及八 國聯軍進入北京、辛亥革命、軍閥混戰等一幅幅動盪起伏、悲慘壯烈的歷史畫卷為背景,以此弘 揚中華民族追求自由民主、反抗侵略壓迫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讚揚中國女性在屈辱中尋求尊嚴和獨立人格的抗爭,反思導致弱勢女性墮落和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附錄(3)
我們在創作中力求做到既尊重歷史的真實性,又不為歷史所局限;既以賽金花的個人命運為主線,又不拘泥於真人真事;既匡正陳腐的偏見、剔除強加給賽金花的不實之辭,又不脫離人物的性格局限、概念化地拔高或貶低;既賦予藝術理想,符合藝術規律,又敢於大膽想像,富有傳奇色彩,而且注重突出女主人公的內心描寫刻畫。總之,我們渴望創作出一部主題深刻、藝術感染力強、雅俗共賞的作品來獻給大家。
張弦寫於1994年7月
秦志鈺修改於2004年1月
後記(1)
10年前,即1994年,張弦用了一年半時間,寫出了30集電視連續劇劇本《賽金花》。本以為很快可以投入拍攝,也找了導演、主演等人。不料後因各種原因(主要是題材敏感及資金問題),一直沒能投拍,成為張弦生前少有的劇本未被投拍的情況。1997年張弦不幸去世後,一些製作人也相繼來找我,談及想拍此片,但至今未付諸行動。
想到張弦當初為寫此劇本花了許多心血、費了許多力氣,並且在劇作上有很多突破,然而卻 不能見諸於世,真是萬分遺憾。張弦大膽地把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賽金花,用自己一貫堅持的頗具女性的以及人道、人性的立場,用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描述刻畫,同情她的不幸遭遇,頌揚她的叛逆精神,鞭撻殘害她的封建官僚制度及代表人物,讚賞、歌頌敢愛敢恨、為國犧牲的革命者。使劇本從一個底層小人物的遭遇引申到對整個民族命運的思考,展示了一幅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葉中國歷史發展變化的波瀾壯闊的畫卷 ,反映了只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必然,從而使女性命運的主題有了更深入的 開掘。可以說,這是他在劇本創作上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張弦堅持他的“藝術真實比生活真實更加真實”的創作理念,在尊重歷 史真實的基礎上,巧妙地營造了一個藝術的世界。他堅持在大的事件及人物上不脫離歷史, 但作為文藝創作,他又不拘泥於歷史的局限,而是大膽發揮藝術想像,合理地虛構了重要的 人物及情節,以更好地烘托、塑造主要人物。
例如男主人公顧恩宇基本上就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雖並不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人,但只是一 個幾乎沒留下什麼素材、資料的賽金花的少時情人。翻遍能找到的歷史資料,僅僅在《孽海 花》的原策劃者及作者金松岑的一篇採訪中提過一兩句:“……光福顧衡如君,少時與賽金 花甚昵,當有趣事可述說也。”“顧衡如為京官,最為賽歡……”這些文字被許多研究賽金 花的人都忽視了,但張弦卻聰明地抓住了這一鱗半爪的記載,將這位顧君從歷史的塵封中請 了出來,加以虛構、改造、升華,讓這個人物突出並使其貫穿全劇。讓他給賽金花的生命增 光添彩,並與國家風雲變幻的形勢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賽金花的成長和發展有了更真實、更令人信服的依據。此外,張弦將顧恩宇與魏斯炅描 寫成有著生死與共的友誼,因而對賽的情愛延續顯得自然而莊重,魏斯炅的形象也得以充實 ,從而使魏斯炅和賽金花的愛情顯示出她生命中少有的壯美和高尚,成為她至死格外看重的理由。顧恩宇 這個人物的塑造無疑是頗具創造性的成功之點。
此外,又如立山、陸鳳翔、汪季達,以及梅仙、洪鈞、瓦德西、李鴻章等人物,都沒有受歷史的局限,更沒有臉譜化處理,而是塑造得個性鮮活、栩栩如生。
為了讓張弦的劇本得以問世,也為了表達我對賽金花的認識,我試著將此劇本改寫成長篇小 說。這念頭一閃出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從集中閱讀資料到寫完初稿,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後 出版社提出了一些意見,我又修改了半年。其間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不覺也沉浸在這段歷 史之中。我又專程到天橋居仁里、陝西巷、琉璃廠一帶去參觀探尋,感受賽金花生命的遺蹟 (居然看見了她曾住過的院落和搖搖欲墜的樓房)。坦率地說,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的觀念 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開始對賽金花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厭惡,到漸漸同情她、研究她,最後 發展到讚美她。這種變化連我自己也不曾料到。一個美麗聰慧而窮弱的女人,敢愛敢恨,敢 於置自己的“清白”於不顧,去和強大的封建制度抗爭,與比她強大百倍千倍的男權勢力抗 爭,雖然是悲劇結局,但也可以驚天地泣鬼神了!試想一下,倘若她生在一個比較好的社會 制度里,憑她的聰明才智,加上她的天生麗質,一定能做出一番更有益於社會的事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