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5月到10月中國海域共發現赤潮28起。其中渤海7起(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黃海4起(面積800平方公里)、東海11起(面積7800平方公里)、南海6起(面積近50平方公里),東海發生赤潮的次數和面積明顯增加。發生赤潮較多的為浙江省(7次)、廣東省(6次)、遼寧省(6次)。
2001年,中國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增多、發生時間提前、影響範圍擴大。全年共發現赤潮77次,累計面積達15,000平方公里。各海區中,渤海發現赤潮20次,黃海發現8次,東海發現34次,南海發現15次。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赤潮發現次數分別為:遼寧17次、河北2次、天津2次、山東3次、江蘇4次、浙江26次、上海2次、福建6次、廣東14次、海南1次。
2002 年中國海域共發生赤潮79次,其中渤海13次,黃海4次,東海51次,南海11次,累計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 2002年赤潮發現次數與2001年相比,東海增加17次,渤海減少7次,黃海減少4次,南海減少4次。赤潮造成的災害損失顯著降低,但有毒赤潮的發現次數略有增加。
2003年中國海域共發現赤潮119次,其中渤海12次,黃海5次,東海86次,南海16次,累計面積約14,550平方公里。赤潮發現次數較上年增加40次,其中東海增加35次,南海增加5次,黃海增加1次,渤海減少1次。2003年記錄到4起持續時間長達15天以上的赤潮;記錄到赤潮優勢藻種28種。赤潮造成的經濟損失較上年有所增加。
赤潮會影響魚類的生存,由於赤潮藻類本身帶毒從而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赤潮的頻發警示了中國海洋生態系統的惡化。
天災九:頻繁的礦難
僅2004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中國就有5200名礦工死於礦難。中國煤礦事故導致的死亡率位居世界首位,比美國高出一百倍。是南非的三十倍,甚至是印度的十倍。中國出產世界煤炭總量的35%,但是,礦難死亡卻占了全球的80%以上。
天顯異象:宇宙奇觀頻現
自2000年以來,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驚詫的觀察到宇宙奇異的變化。而2004年以來,更多的宇宙奇觀顯現,更多科學家們無法解釋的現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1、自1999年以來,科學家發現地球近年愈轉愈快,到現在已是連續第五年決定不用在除夕夜增加一秒閨秒。
2、1月,天文學家公布:他們運用斯匹哲紅外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三裂星雲中,發現大品質恆星胚胎和新恆星。
3、1月,天文學家公布:他們運用哈勃可見光天文望遠鏡,首次在銀河系最近鄰的衛星星系小麥哲倫星系中發現大量新生星體。
4、在1月10日於美國聖地牙哥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天文學家宣布在銀河系發現了三顆紅超巨星,它們屬所有已知星體中最大的,直徑超過10億英里。這三顆最大的紅超巨星分別是人馬座KW (KW Sagitarii)、仙王座V354 (V354 Cephei)和天鵝座KY (KY Cygni),其半徑大約是太陽的1500倍。如果將它們中的任一個放置到太陽的位置,其外緣會越過木星和土星軌道之間的中線外。
5、1月,歐洲航天局公布:(ESA)XMM-牛頓X射線觀測台在銀河系對應於2003年12月初發生的強力伽馬射線爆發區周圍拍到了一系列膨脹速度比光速快一千倍的光環。這是第一次在X射線波段觀測到這種被稱作“ 回波”的奇異現象。
6、由美國新澤西技術研究所(NJIT)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地球將較少的太陽光反射回太空;但在過去的三年中,地球變亮,反射回太空的太陽光增加。
7、2月,美國科學家表示,哈勃天文望遠鏡最近拍攝到的V838 莫諾色羅蒂斯(V838 Mon)圖片顯示其周圍塵埃雲結構的光亮發生了巨大變化。銀河系奇異星體爆發三年仍“餘光繚繞”。
8、美國科學家3月2日表示,最近觀測到的來自我們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爆發,可能產生於一種未知的天體。據路透社消息,去年9月30日到10月1日間,天文學家探測到多次無線電波爆發,這些電波波長為一米,多次爆發前後共持續了7小時。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強大而又奇怪的電波來自於銀河系中部的方向,距離我們地球僅360光年到2萬4千光年間。天文學家認為這些電波不可能來自脈衝星,但有可能是顆磁力星。該不明天體被命名為GCRT J1745-3009。這一發現發表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上。
9、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區域發現新的神秘高能目標。3月25日發表的《科學》雜誌報導了銀河系中心區域新發現的一些非同尋常的目標,包括兩個“暗加速器”(dark accelerators),它們放射著超高能伽馬射線。但奇怪的是,這些目標在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觀察不到,而且它們還非常大,可能跨度達數光年。
10、4月,天文學家公布:他們運用斯皮哲紅外太空望遠鏡發現了銀河系中又一猛烈的恆星誕生地,展示出煙火般的大品質恆星群,其中最大的比太陽要亮10萬倍。該區域的可見光圖像並未顯示出其中正在發生事件的任何痕跡。
11、 4月,天文學家在銀河系鄰近的姊妹星系仙女座星系(亦稱M31)發現了一批新類型的星團,包含有數十萬顆恆星,分布在由此巨大螺旋星系延伸出的20萬光年的球狀暈區里。這種新型的“擴張”星團(Extended Clusters)所含星體數量與天文學家所熟悉的 “球狀”星團 (Globular Star Clusters)差不多,但與粒狀星團不同的是,擴張星團體積更大,跨越幾百光年,但密度卻小几百倍,因此星團內星體之間的距離要大得多。研究人員表示,這批星團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在銀河系中沒有相似的星團?這些問題依然是謎。
12、7月,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附近的星系NGC 4625中正在經歷著巨大數量的新恆星誕生。雖然在可見光波段NGC 4625隻能看到一個擴散光暈,顯示出微弱螺旋臂的跡象,但通過NASA星系演化探測器觀測,在紫外光波段它卻能看到有幾個巨大的螺旋臂,向外延伸出的尺寸是星系核心大小的四倍,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紫外線星系盤。天文學家認為此發現非同尋常。
13、天文學家運用美國NASA錢德拉天文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觀測到1萬個或者更多的黑洞,它們圍繞著銀河系中心超大品質黑洞轉動,這裡可能是銀河系無處不在的黑洞的最高密度。
14、10月,天文學家公布他們利用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斯匹哲太空紅外望遠鏡和懷俄明大學紅外觀測台在銀河系的塵埃界限內觀測到一個新的球狀星體群(Globular Cluster),它們如同南瓜中的南瓜籽一樣分散在銀河系中心。
15、 12月,科學家在銀河系附近年事已高的天體範圍中發現了數十個嬰兒銀河系,研究人員們對此驚喜不已。宇宙的早期有很多星系誕生,從小的氣團開始逐漸融合形成象銀河系這樣的龐大星系。但很快,星系的誕生就減少下來。如今大多數星系的年齡已經超過100億年歷史了。這些古老的星系如今早已垂垂老矣,並且隨著宇宙膨脹早已經漂離到宇宙的遠端。天文學家們以往觀察到的,往往是早期宇宙星系誕生時留下的影像,而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幾十個形成中的星系,距離我們20到 40億光年不等。他們有相同的品質--大約相當於100億個太陽,相同的組成(與太陽的組成差不多),其恆星有相同的年齡(大約10億年)。
2001年,中國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增多、發生時間提前、影響範圍擴大。全年共發現赤潮77次,累計面積達15,000平方公里。各海區中,渤海發現赤潮20次,黃海發現8次,東海發現34次,南海發現15次。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赤潮發現次數分別為:遼寧17次、河北2次、天津2次、山東3次、江蘇4次、浙江26次、上海2次、福建6次、廣東14次、海南1次。
2002 年中國海域共發生赤潮79次,其中渤海13次,黃海4次,東海51次,南海11次,累計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 2002年赤潮發現次數與2001年相比,東海增加17次,渤海減少7次,黃海減少4次,南海減少4次。赤潮造成的災害損失顯著降低,但有毒赤潮的發現次數略有增加。
2003年中國海域共發現赤潮119次,其中渤海12次,黃海5次,東海86次,南海16次,累計面積約14,550平方公里。赤潮發現次數較上年增加40次,其中東海增加35次,南海增加5次,黃海增加1次,渤海減少1次。2003年記錄到4起持續時間長達15天以上的赤潮;記錄到赤潮優勢藻種28種。赤潮造成的經濟損失較上年有所增加。
赤潮會影響魚類的生存,由於赤潮藻類本身帶毒從而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赤潮的頻發警示了中國海洋生態系統的惡化。
天災九:頻繁的礦難
僅2004年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中國就有5200名礦工死於礦難。中國煤礦事故導致的死亡率位居世界首位,比美國高出一百倍。是南非的三十倍,甚至是印度的十倍。中國出產世界煤炭總量的35%,但是,礦難死亡卻占了全球的80%以上。
天顯異象:宇宙奇觀頻現
自2000年以來,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驚詫的觀察到宇宙奇異的變化。而2004年以來,更多的宇宙奇觀顯現,更多科學家們無法解釋的現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1、自1999年以來,科學家發現地球近年愈轉愈快,到現在已是連續第五年決定不用在除夕夜增加一秒閨秒。
2、1月,天文學家公布:他們運用斯匹哲紅外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三裂星雲中,發現大品質恆星胚胎和新恆星。
3、1月,天文學家公布:他們運用哈勃可見光天文望遠鏡,首次在銀河系最近鄰的衛星星系小麥哲倫星系中發現大量新生星體。
4、在1月10日於美國聖地牙哥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天文學家宣布在銀河系發現了三顆紅超巨星,它們屬所有已知星體中最大的,直徑超過10億英里。這三顆最大的紅超巨星分別是人馬座KW (KW Sagitarii)、仙王座V354 (V354 Cephei)和天鵝座KY (KY Cygni),其半徑大約是太陽的1500倍。如果將它們中的任一個放置到太陽的位置,其外緣會越過木星和土星軌道之間的中線外。
5、1月,歐洲航天局公布:(ESA)XMM-牛頓X射線觀測台在銀河系對應於2003年12月初發生的強力伽馬射線爆發區周圍拍到了一系列膨脹速度比光速快一千倍的光環。這是第一次在X射線波段觀測到這種被稱作“ 回波”的奇異現象。
6、由美國新澤西技術研究所(NJIT)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地球將較少的太陽光反射回太空;但在過去的三年中,地球變亮,反射回太空的太陽光增加。
7、2月,美國科學家表示,哈勃天文望遠鏡最近拍攝到的V838 莫諾色羅蒂斯(V838 Mon)圖片顯示其周圍塵埃雲結構的光亮發生了巨大變化。銀河系奇異星體爆發三年仍“餘光繚繞”。
8、美國科學家3月2日表示,最近觀測到的來自我們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爆發,可能產生於一種未知的天體。據路透社消息,去年9月30日到10月1日間,天文學家探測到多次無線電波爆發,這些電波波長為一米,多次爆發前後共持續了7小時。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強大而又奇怪的電波來自於銀河系中部的方向,距離我們地球僅360光年到2萬4千光年間。天文學家認為這些電波不可能來自脈衝星,但有可能是顆磁力星。該不明天體被命名為GCRT J1745-3009。這一發現發表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上。
9、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區域發現新的神秘高能目標。3月25日發表的《科學》雜誌報導了銀河系中心區域新發現的一些非同尋常的目標,包括兩個“暗加速器”(dark accelerators),它們放射著超高能伽馬射線。但奇怪的是,這些目標在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觀察不到,而且它們還非常大,可能跨度達數光年。
10、4月,天文學家公布:他們運用斯皮哲紅外太空望遠鏡發現了銀河系中又一猛烈的恆星誕生地,展示出煙火般的大品質恆星群,其中最大的比太陽要亮10萬倍。該區域的可見光圖像並未顯示出其中正在發生事件的任何痕跡。
11、 4月,天文學家在銀河系鄰近的姊妹星系仙女座星系(亦稱M31)發現了一批新類型的星團,包含有數十萬顆恆星,分布在由此巨大螺旋星系延伸出的20萬光年的球狀暈區里。這種新型的“擴張”星團(Extended Clusters)所含星體數量與天文學家所熟悉的 “球狀”星團 (Globular Star Clusters)差不多,但與粒狀星團不同的是,擴張星團體積更大,跨越幾百光年,但密度卻小几百倍,因此星團內星體之間的距離要大得多。研究人員表示,這批星團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在銀河系中沒有相似的星團?這些問題依然是謎。
12、7月,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附近的星系NGC 4625中正在經歷著巨大數量的新恆星誕生。雖然在可見光波段NGC 4625隻能看到一個擴散光暈,顯示出微弱螺旋臂的跡象,但通過NASA星系演化探測器觀測,在紫外光波段它卻能看到有幾個巨大的螺旋臂,向外延伸出的尺寸是星系核心大小的四倍,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紫外線星系盤。天文學家認為此發現非同尋常。
13、天文學家運用美國NASA錢德拉天文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觀測到1萬個或者更多的黑洞,它們圍繞著銀河系中心超大品質黑洞轉動,這裡可能是銀河系無處不在的黑洞的最高密度。
14、10月,天文學家公布他們利用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斯匹哲太空紅外望遠鏡和懷俄明大學紅外觀測台在銀河系的塵埃界限內觀測到一個新的球狀星體群(Globular Cluster),它們如同南瓜中的南瓜籽一樣分散在銀河系中心。
15、 12月,科學家在銀河系附近年事已高的天體範圍中發現了數十個嬰兒銀河系,研究人員們對此驚喜不已。宇宙的早期有很多星系誕生,從小的氣團開始逐漸融合形成象銀河系這樣的龐大星系。但很快,星系的誕生就減少下來。如今大多數星系的年齡已經超過100億年歷史了。這些古老的星系如今早已垂垂老矣,並且隨著宇宙膨脹早已經漂離到宇宙的遠端。天文學家們以往觀察到的,往往是早期宇宙星系誕生時留下的影像,而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幾十個形成中的星系,距離我們20到 40億光年不等。他們有相同的品質--大約相當於100億個太陽,相同的組成(與太陽的組成差不多),其恆星有相同的年齡(大約10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