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場,營私舞弊者多矣。"那人說完,還回眸望了望紀曉嵐。多虧紀曉嵐未著朝服,

  易為便裝,未被認出。

  不過,這事也在紀曉嵐心中留下了一個問號。他想,這詩確實是試卷中的策

  試詩,批評也是出自本人之手。但是他也納悶,這詩怎麼會傳揚出去呢?榜尚未

  發,可是為何出現此種事情?這事要一但傳到皇上耳中,豈不是落下個偌大罪名!

  他想到這裡,很想與那兩個舉子模樣的人盤旋一會兒,也好弄個水落石出。

  不料,那兩個舉子竟然離座而去。

  紀曉嵐看了看,心想也罷,即便去問,還能得出個什麼結果?莫不如回朝聽

  聽風聲會更好些。

  他想到這裡,也無心再聽那《青樓遺恨》的子弟書說唱段子了,索性的向居

  所"閱微草堂"家中走去。

  原來,在嘉慶七年,紀曉嵐這位79歲的老臣,再次被諭命之為會試正考官。

  正考官共有兩名,另一名正考官是左都御史熊枚,副考官是內閣學士玉麟、戴均

  元。

  在此之前,紀曉嵐曾兩次充任會試正考官,一次充任武科會試正考官。每次

  都謹慎從事,嚴於防範,沒有出什麼差錯,錄取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

  因而就擔任正考官來說,他已是輕車熟路,可是事有偶然,沒想到這次出了麻煩。

  在尚未發榜之時,外邊就有人傳揚前幾名的名字,並能誦出前列者的詩句,

  有人密告嘉慶皇帝,奏請查處泄密之人。

  嘉慶皇帝得知此事大為惱火,立刻派人追查,一時間風雨滿城,參與此科會

  試的大小官員,無不人人自危。

  紀曉嵐看這事麻煩不小,不管出在哪個人頭上,他作為本科的正考官,那是

  罪無可逭,勢必要株連進去。尤其讓他擔心的是,這一案查下來,說不清要株連

  多少人下獄。自己受累坐牢事小,讓同僚們及其親屬獲罪,自己更難做人。思之

  再三,最後拿定了主意。

  這天皇上召見紀曉嵐,查問科場泄密一事。紀曉嵐跪下叩頭,然後鎮定自如

  地說:"皇上不必動怒,臣即是泄漏之人。"嘉慶素知紀曉嵐為事恭謹,這種事斷

  不會出在他身上,但聽紀曉嵐如此回答,很為吃驚,接下來問道:"老愛卿何故泄

  漏?"紀曉嵐回答說:"聖上明鑑,這泄漏之事實出無意。為臣書生習氣,見佳作

  必吟哦,或者記誦其句,然不知何人所作,心中憋悶,欲訪知為何人手筆,則無

  意中不免泄漏。皇上果真動怒,紀昀甘願領罪。但惟求聖上開恩,不要株連他人。

  "經紀曉嵐這一說,嘉慶的怒氣竟出乎意外的全部消了下去,隨即撤回追查考案的

  大臣,一場風波就此平息了。真正泄漏機密的人,即使不便明言,也在心中對紀

  曉嵐感激至深。

  所有參與會考的官員,都對紀曉嵐敬佩備至。

  嘉慶八年六月,是紀曉嵐的八十大壽。閱微草堂修葺一新,大門上鐫刻著兩

  副對聯。一是劉墉題寫的:兩登耆宴今猶健;五掌烏台古所無。

  劉墉的這副聯相當出色,將紀曉嵐一生的兩項殊榮寫了進去,稱讚了他在乾

  隆五十年、六十年兩次出席了乾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並有從乾隆五十年到嘉慶

  二年,紀曉嵐五次專任或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殊榮,這種經歷的人,在中國曆

  史上也是只有紀曉嵐一個。

  另一副對聯是詩人、書法家梁山舟題寫的:萬卷編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羅

  天。

  頌揚紀曉嵐完成了總纂《四庫全書》的千秋偉業,成為一代文宗。與劉墉所

  題一聯互為補充,相映生輝。

  閱微草堂的門樓,座落在草堂院落的東北角,向南開門,正臨大街。由門樓

  進入,徑直向里,是一條通向後院的長廊。

  進門向左,就是閱微草堂的前院。前院有一座假山,山下巧設一洞,可通向

  長廊,名為"泄雲洞",洞前一池花圃,花圃周圍,梅、蘭、竹、樹相間而生。假

  山西面有一泓清水,叫作"凝碧池",凝碧池的北面,就是紀曉嵐的三間書房,自

  西而東,依次名為"綠意軒"、"瑞杏軒"、"靜東軒"。在這三軒的牆壁上,爬滿了

  蔥綠的藤蘿。穿過瑞杏軒,是草堂的中院,北面是五楹瓦房,中間是客廳,西側

  為寢室,藹雲、卉倩曾居住在這裡。房前有兩株海棠,長得茁壯茂盛,枝杈已經

  齊著屋檐,這是為了紀念文鸞,特意栽種的。穿過中間客廳,就來到草堂的後院,

  東側有一株古仆的槐樹,西側有一株高大的梧桐,因此樹下的房屋,又分別叫作

  "槐安國"和"孤桐館",馬夫人和沈明生前曾住在這裡。從後院和中院,都可入

  東面的長廊,直抵草堂大門口,長廊內張掛著當時名人的書畫,壽辰之前,紀曉

  嵐將自己題詠宅邸的幾首詩,請書法名家寫成詩幅,裝裱後張掛在廊內和室內:

  閱微草堂讀書如游山,觸目皆可悅。

  千岩與萬壑,

  焉得窮曲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