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5〕《兩地書·第一集北京》(四)、(六),20頁、25頁。

  〔46〕《隨感錄·五十七現在的屠殺者》,《魯迅全集》1 卷《熱風》,350頁。

  〔47〕《答〈戲〉周刊編者信》,《魯迅全集》6 卷《且介亭雜文》,147頁。

  〔48〕《科學史教篇》,《魯迅全集》1 卷《墳》,35頁。

  〔49〕《林克多〈蘇聯聞見錄〉序》,《魯迅全集》4 卷《南腔北調集》,426頁。

  〔50〕《隨感錄·六十一不滿》,《魯迅全集》1 卷《熱風》,359頁。

  〔52〕《讀書雜談》,《魯迅全集》3卷《而已集》,439頁。

  〔53〕《隨便翻翻》,《魯迅全集》6 卷《且介亭雜文》,137—138頁。

  〔54〕《書信·360415·致顏黎民》,《魯迅全集》13卷《書信》,357頁。

  〔55〕《答北斗雜誌社問》,《魯迅全集》4 卷《二心集》,364頁。

  〔56〕《無聲的中國》,《魯迅全集》4 卷《三閒集》,11—15頁。

  〔57〕《未來的光榮》,《魯迅全集》5 卷《花邊文學》,424頁。

  〔58〕《作文秘訣》,《魯迅全集》4 卷《南腔北調集》,614頁。

  本講閱讀篇目

  《導師》(收《華蓋集》)

  《北京通信》(收《華蓋集》)

  《魯迅譯著書目》(收《三閒集》)

  《“革命軍馬前卒”與“落伍者”》(收《三閒集》)

  《〈阿Q正傳〉的成因》(收《華蓋集續編》)

  《寫在〈墳〉後面》(收《墳》)

  《致許廣平(二)、(四)、(六)、(八四)、(九五)》(收《兩地書》)

  《忽然想到(十)、(十一)》(收《華蓋集》)

  《雜感》(收《華蓋集》)

  《補白》(收《華蓋集》)

  《空談》(收《華蓋集續編》)

  《習慣與改革》(收《二心集》)

  《今春的兩種感想》(收《集外集拾遺》)

  《雜憶》(收《墳》)

  《未有天才之前》(收《墳》)

  《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收《且介亭雜文》)

  《憶韋素園》(收《且介亭雜文》)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收《且介亭雜文末編》)

  《隨感錄·五十七 現在的屠殺者》(收《熱風》)

  《林克多〈蘇聯聞見錄〉序》(收《南腔北調集》)

  《讀書雜談》(收《而已集》)

  《隨便翻翻》(收《且介亭雜文》)

  《答北斗雜誌社問》(收《二心集》)

  《怎麼寫》(收《三閒集》)

  《無聲的中國》(收《三閒集》)

  《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收《二心集》)

  《作文秘訣》(收《南腔北調集》)後記後記[KH6*3/4〗本書是應我的老同學溫儒敏先生之約,專為他主持的《名家通識講座書系》而寫的,是“計劃外”的寫作。但寫作過程中,卻越來越認識到它的意義,並且越來越投入、認真,可以說是花了大力氣,成了我的一項重要的學術工作。

  關於“對青少年學生普及魯迅的意義”的認識,我在本書《前言》里,已有簡要說明。由本書的寫作引發出了我的一個向不同年齡的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與研究生“講魯迅”的計劃,即所謂《走近魯迅三部曲》,本書主要是為大學生寫的,2002年還同時根據北大研究生選修課的講稿整理了一部《與魯迅相遇》,為中學生寫的一本則希望在今年能夠完成。

  由於我這些年一直在關注中學語文教育,因此,本書還是為中學老師寫的,也可以說是繼1996年寫的《名作重讀》之後,獻給中學老師的又一本書。隨著中學語文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中學教師自身的素質與業務水平的提高,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書希望為中學老師的業務進修提供幫助,其中有些部分是對收入語文教材的魯迅作品的分析,或許可以作教學的參考。而根據新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今後高中將逐步擴大選修課的分量,本書也可以作為開設《魯迅作品選講》課的參考。

  坦白地說,一年之內寫兩本關於魯迅的書,確實有些勉為其難。體力與心力的超支且不說,在內容上也難免有部分的重複,這是我最感不安,並且要對同時買了這兩本書的讀者深致歉意的。

  但無論如何,還是完成了任務,可以交差了。此刻我確有如釋重負之感,同時也頗覺欣慰,我因這兩本書的寫作,幾乎與魯迅朝夕相處了一兩年,這也算是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一大快事吧。

  2003年1 月15 日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第一批

  選目(52種)

  *《西方哲學十五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張志偉

  *《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復旦大學哲學系張汝倫

  *《哲學修養十五講》吉林大學哲學系孫正聿

  *《美學十五講》東南大學藝術系凌繼堯

  *《宗教學基礎十五講》清華大學哲學系王曉朝

  *《生物倫理十五講》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崇明張愛琴

  《藝術哲學十五講》北京大學比較文學所劉東

  《文化哲學十五講》黑龍江大學衣俊卿

  《科技哲學十五講》南京大學哲學系林德宏

  *《政治學十五講》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燕繼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