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永遠年輕的為學精神,能讓人永遠保持進步的狀態,隨時都有新境界。著名書法家王獻之也是為學精神的受益者。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後人譽為“書聖”,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天資聰穎,機敏好學,他七八歲時始習書法,師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其身後,猛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很是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王羲之曾對兒子說,只有寫完院裡的十八缸水,他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穩健。獻之心中頗有些不以為然,他勤奮地練了五年,寫完了三缸水,自認為書法已小有所成,遂將自己十分滿意的習字拿給父親過目,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卻頻頻搖頭。直到看見一個“大”字,王羲之才現出了較滿意的神色,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小獻之心中不服,又將習字拿去給母親看,母親認真地翻看,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點,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獻之此時方知與父親的差距,又鍥而不捨地練了下去,當他真的用盡十八大缸水,其書法果然突飛猛進。後王獻之的字也達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其書法與其父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獻之在書法方面有天生的才華,他父親那樣絕頂的書法家都禁不住稱讚他“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天之驕子,聰慧非常,但是依舊還要鍥而不捨地用盡十八缸水才有所成就。
胡適一直勸誡年輕的朋友,聰明是成功的必備因素,卻不是決定性因素。只聰明不勤奮,只會在天資的促使下有一點兒才華的閃光,絕不會作出大事業、得到大成就。聰明和勤奮,如同鳥的兩隻翅膀,兩者兼備,才能向著高遠的天際飛翔。
(本章完)
第71章 獨立是操練生活的開始
第十五章4 獨立是操練生活的開始
你這么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庭,你媽和我都很難過.但我們為你想,離開家庭是最好辦法.第一使你操練獨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練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覺用功的必要。
——《胡適全集》
胡適是位慈愛的父親,他可以在大洋彼岸、百忙之中,專門寫信勸說妻子不要粗暴地責罵孩子。胡適又是位嚴厲的父親,他讓孩子們離家生活接受鍛鍊,即使是體弱多病的小兒子思杜也要離開母親去昆明西南聯大讀書。他認為,孩子離家歷練,能讓孩子過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他自己就是在這樣的教育思想下成長起來的。
1904年,胡適在初春一個朦朧的早晨騎著驢子離開了家鄉,去上海讀書。母親一直站在微涼的晨曦中目送他,站了很久,很久。
馮順弟年輕即守寡,與兒子相依為命,哪裡捨得兒子離開。然而為了孩子的明天,她縱有百般不舍,也毅然硬起心腸為兒子打點理想的行囊。
小樹在大樹的庇護下不會有向蒼天伸展枝幹的機會,孩子在父母的照顧下不會有雕琢自我、展現才華的機會。父母不會照顧孩子一生,既然早晚都要到大海中遨遊,應及早讓孩子下海試水,熟悉海水的溫度、海浪的脾性。這樣鍛鍊出來的孩子,堅強,有韌性,不輕易產生畏懼,亦不會輕易認輸。
拿破崙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亞丘鎮,他的父親雖很高傲,但是手頭非常拮据。幼時,他父親令他進入貝列思貴族學校。校中的同學,大都恃富而驕,思想卑劣,譏諷家境清寒的同學,所以拿破崙常受同學們的侮辱。起初逆來順受,竭力抑制自己的憤怒,但同學們的惡作劇,愈演愈甚,他終至忍無可忍,於是函請他父親准他轉學,希望脫離這可怕的環境。可是他父親來信堅決地回復他說:“誠然,家中拮据,但你仍必須留在校中讀書。”他不得已,飽嘗了五年的痛苦,他每次遇到同學們的侮辱性的嘲弄,不但沒有消沉他的志氣,反而增強了他的決心,磨礪了他的意志,準備將來戰勝這些卑鄙的紈絝子弟。
當他16歲任少尉職的那年,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去世,在他微薄的薪俸中,尚須節省一部分錢來贍養他的母親。那時,他又接受差遣,須長途跋涉,到凡朗斯去加入隊伍,厄運不斷,真是已達極點。到了隊上,眼見夥伴們大都把餘閒的光陰虛擲在狂嫖濫賭上,然而他並不想像這些夥伴那樣,放縱墮落,自甘平庸,他把自己業餘的光陰,全放在鑽研學問上。幸好這時他在圖書館中,借到他要看的書,好像清風明月,予取予求。他早有了他心中的目標,在艱苦卓絕中埋首研習,雖然弄得臉無血色,孤寂煩悶,都沒有動搖他的意志,數年的工夫,積下來的筆記,後來印刷出來,竟有四大箱。
此時,他已設想到自己成為一個總司令,他繪製了科西嘉島的地圖,並將設防計劃羅列圖上,根據數學的原理精確計算。從此以後,他嶄露頭角,為長官所賞識,派他擔任重要的工作,至此否極泰來,青雲直上。其他的人對他的態度,大大改觀,從前嘲笑他的人,反而接受他指揮,奉承唯恐不周;輕視他的人,也以受他稍一顧盼為榮;嘲笑他是一個迂儒書呆、毫無出息的人,也虔誠崇拜,到處頌揚。
拿破崙的成功,固然是他的天才和軍事知識,但最重要的,還是他不以卑微者自居,要用拼搏改變命運的意識。少年時代就離開家庭出門學習,使他飽嘗生活的艱辛,磨練了堅韌的意志,為今後演繹風雲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要試圖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在合適的時候放手,任由他們去闖蕩、去鍛鍊。獅子為了鍛鍊幼崽的膽識,會把它們一隻只推下懸崖。胡適的教育理念是即使我們沒有獅子的膽識,至少不要給孩子過分的保護和照顧,讓他們去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即使哪一天他們走出家庭的屋檐,也不會被眼前的陌生社會駭得膽戰心驚。
(本章完)
第72章 身教勝於言傳
第十五章5 身教勝於言傳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全集》
稱職的老師,是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的老師。最好的老師並不在學校里,而在家裡——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們眼中的父母,那麼了不起,簡直無所不能,於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模仿父母的所作所為。孩子是沒有辨別能力的,無論好的壞的,都照單全收。可以說,孩子將來是善是惡、是勤是懶、是好是壞,父母都有脫不開的干係。
從前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他們對兒子盡心竭力地撫養,孩子一天天茁壯成長。這對夫妻還有一個老母親與他們同住,平時兒媳老是嫌棄婆婆,不願意養婆婆,但是因為婆婆能幫他們幹活,所以媳婦雖有怨言,但還是讓婆婆同他們一起吃住。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後人譽為“書聖”,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天資聰穎,機敏好學,他七八歲時始習書法,師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其身後,猛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很是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王羲之曾對兒子說,只有寫完院裡的十八缸水,他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穩健。獻之心中頗有些不以為然,他勤奮地練了五年,寫完了三缸水,自認為書法已小有所成,遂將自己十分滿意的習字拿給父親過目,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卻頻頻搖頭。直到看見一個“大”字,王羲之才現出了較滿意的神色,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小獻之心中不服,又將習字拿去給母親看,母親認真地翻看,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點,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獻之此時方知與父親的差距,又鍥而不捨地練了下去,當他真的用盡十八大缸水,其書法果然突飛猛進。後王獻之的字也達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其書法與其父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獻之在書法方面有天生的才華,他父親那樣絕頂的書法家都禁不住稱讚他“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天之驕子,聰慧非常,但是依舊還要鍥而不捨地用盡十八缸水才有所成就。
胡適一直勸誡年輕的朋友,聰明是成功的必備因素,卻不是決定性因素。只聰明不勤奮,只會在天資的促使下有一點兒才華的閃光,絕不會作出大事業、得到大成就。聰明和勤奮,如同鳥的兩隻翅膀,兩者兼備,才能向著高遠的天際飛翔。
(本章完)
第71章 獨立是操練生活的開始
第十五章4 獨立是操練生活的開始
你這么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庭,你媽和我都很難過.但我們為你想,離開家庭是最好辦法.第一使你操練獨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練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覺用功的必要。
——《胡適全集》
胡適是位慈愛的父親,他可以在大洋彼岸、百忙之中,專門寫信勸說妻子不要粗暴地責罵孩子。胡適又是位嚴厲的父親,他讓孩子們離家生活接受鍛鍊,即使是體弱多病的小兒子思杜也要離開母親去昆明西南聯大讀書。他認為,孩子離家歷練,能讓孩子過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他自己就是在這樣的教育思想下成長起來的。
1904年,胡適在初春一個朦朧的早晨騎著驢子離開了家鄉,去上海讀書。母親一直站在微涼的晨曦中目送他,站了很久,很久。
馮順弟年輕即守寡,與兒子相依為命,哪裡捨得兒子離開。然而為了孩子的明天,她縱有百般不舍,也毅然硬起心腸為兒子打點理想的行囊。
小樹在大樹的庇護下不會有向蒼天伸展枝幹的機會,孩子在父母的照顧下不會有雕琢自我、展現才華的機會。父母不會照顧孩子一生,既然早晚都要到大海中遨遊,應及早讓孩子下海試水,熟悉海水的溫度、海浪的脾性。這樣鍛鍊出來的孩子,堅強,有韌性,不輕易產生畏懼,亦不會輕易認輸。
拿破崙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亞丘鎮,他的父親雖很高傲,但是手頭非常拮据。幼時,他父親令他進入貝列思貴族學校。校中的同學,大都恃富而驕,思想卑劣,譏諷家境清寒的同學,所以拿破崙常受同學們的侮辱。起初逆來順受,竭力抑制自己的憤怒,但同學們的惡作劇,愈演愈甚,他終至忍無可忍,於是函請他父親准他轉學,希望脫離這可怕的環境。可是他父親來信堅決地回復他說:“誠然,家中拮据,但你仍必須留在校中讀書。”他不得已,飽嘗了五年的痛苦,他每次遇到同學們的侮辱性的嘲弄,不但沒有消沉他的志氣,反而增強了他的決心,磨礪了他的意志,準備將來戰勝這些卑鄙的紈絝子弟。
當他16歲任少尉職的那年,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去世,在他微薄的薪俸中,尚須節省一部分錢來贍養他的母親。那時,他又接受差遣,須長途跋涉,到凡朗斯去加入隊伍,厄運不斷,真是已達極點。到了隊上,眼見夥伴們大都把餘閒的光陰虛擲在狂嫖濫賭上,然而他並不想像這些夥伴那樣,放縱墮落,自甘平庸,他把自己業餘的光陰,全放在鑽研學問上。幸好這時他在圖書館中,借到他要看的書,好像清風明月,予取予求。他早有了他心中的目標,在艱苦卓絕中埋首研習,雖然弄得臉無血色,孤寂煩悶,都沒有動搖他的意志,數年的工夫,積下來的筆記,後來印刷出來,竟有四大箱。
此時,他已設想到自己成為一個總司令,他繪製了科西嘉島的地圖,並將設防計劃羅列圖上,根據數學的原理精確計算。從此以後,他嶄露頭角,為長官所賞識,派他擔任重要的工作,至此否極泰來,青雲直上。其他的人對他的態度,大大改觀,從前嘲笑他的人,反而接受他指揮,奉承唯恐不周;輕視他的人,也以受他稍一顧盼為榮;嘲笑他是一個迂儒書呆、毫無出息的人,也虔誠崇拜,到處頌揚。
拿破崙的成功,固然是他的天才和軍事知識,但最重要的,還是他不以卑微者自居,要用拼搏改變命運的意識。少年時代就離開家庭出門學習,使他飽嘗生活的艱辛,磨練了堅韌的意志,為今後演繹風雲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要試圖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在合適的時候放手,任由他們去闖蕩、去鍛鍊。獅子為了鍛鍊幼崽的膽識,會把它們一隻只推下懸崖。胡適的教育理念是即使我們沒有獅子的膽識,至少不要給孩子過分的保護和照顧,讓他們去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即使哪一天他們走出家庭的屋檐,也不會被眼前的陌生社會駭得膽戰心驚。
(本章完)
第72章 身教勝於言傳
第十五章5 身教勝於言傳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全集》
稱職的老師,是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的老師。最好的老師並不在學校里,而在家裡——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們眼中的父母,那麼了不起,簡直無所不能,於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模仿父母的所作所為。孩子是沒有辨別能力的,無論好的壞的,都照單全收。可以說,孩子將來是善是惡、是勤是懶、是好是壞,父母都有脫不開的干係。
從前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他們對兒子盡心竭力地撫養,孩子一天天茁壯成長。這對夫妻還有一個老母親與他們同住,平時兒媳老是嫌棄婆婆,不願意養婆婆,但是因為婆婆能幫他們幹活,所以媳婦雖有怨言,但還是讓婆婆同他們一起吃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