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在忠孝觀念的基礎上,使長幼尊卑貴賤等級規範化的三綱五常壓抑了人們的思想自由,束縛了人們的行動,形成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傳統。知識分子引經據典繁瑣考證,靠註解權威經典進行學術研究,缺乏大膽思考,勇敢探索的學風,人們為了論證自己的思想行為的正確,不是以實踐和現實生活為依據,而是以先聖賢哲的言論作為判斷的標準。小心謹慎,循規蹈距,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徵,離經叛道是他們最害怕的罪名。社會思想由教條主義走向宗教神秘主義,日趨僵化,完全失去現實性和鬥爭性。在這種狀況下,期望有大批知識分子進行積極的科學實踐,勇敢探索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科學需要的是創造性,它在本質上是反傳統的,它以探求未知為自己的目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不僅排斥技藝,而且把對天道自然的一般研究也排除在外了。
這種社會思想對認識自然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對自然現象的說明作為“取辯之物”的基本手段。它需要的是一種非經驗性、非邏輯性、非定量性和非構造性的科學思想。其基本特徵就是逍遙性和停滯性的結合,朦朧性和全面性和結合,即用先驗圖式和混淆不清的概念來解釋自然現象的神秘性,與以無條件終始循環來體現發展變化的封閉性的結合。這樣,道氣、陰陽五行說比以實踐為基礎,理性分析為手段的墨子科學,就更容易被在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以忠孝為中心內容的社會思想所接受。道氣、陰陽五行作為一種宏觀僵化、微觀循環的框架,是從同一方面來認識整體的過程和聯繫,從整體功能和表象變化來體現對事物的認識,而忽視了從局部結構的差異來認識事物。這樣,道氣、陰陽五行說就易與具體的經驗科學相脫離,蛻變成為一種僵化的神秘主義的理論,成為宗教迷信的工具。讖諱學的盛行,道教的興起,是社會思想由僵化走向宗教化的具體表現。
在這樣的文化傳統和思想狀況下,不僅墨子科學思想的湮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連一般的研究自然的科學活動也受到阻礙。徐光啟在談到元末明初以來的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時,曾感嘆地說:“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世數百年間爾。廢之緣有二:其一為名理之儒,土苴天下之實事;其一為妖妄之術,謬言數有神理,能知來藏往,靡所不效。卒於神者無一效,而實者無一存” 。這個斷語,從以儒道佛為主體的傳統思想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來看,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傳統社會思想在思維內容上排斥對科學技術的研究;二是傳統社會思想在思維形式上將理論引向神秘主義。這種消極影響極為深遠,在社會變革、動盪的年代往往會以更集中、更典型的方法強烈地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得將更直接,更自覺,更理論化。曾目睹近代科技傳入近代中國曲折經歷的梁啓超不無感嘆地指出:“我國人所謂‘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之觀念因襲已久,本不易驟然解放,其對於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不能為諱也” 。“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深根固蒂,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 。作為一個旁證,近代中國接受近代科學的曲折性、艱巨性也可說明墨子科學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模式的不相容性。。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孫詒讓:《墨子閒詁》,中華書局1986年版。
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梁啓超:《墨子學案》,中華書局1936年版。
梁啓超:《墨經校釋》,中華書局1941年版。
羅根澤編著:《古史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譚戒甫:《墨辯發微》,中華書局1964年版。
高亨:《墨經校詮》,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
沈有鼎:《墨經的邏輯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方孝博:《墨經中的數學和物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陳孟麟:《墨辯邏輯學》,齊魯書社1983年版。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傅築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這種社會思想對認識自然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對自然現象的說明作為“取辯之物”的基本手段。它需要的是一種非經驗性、非邏輯性、非定量性和非構造性的科學思想。其基本特徵就是逍遙性和停滯性的結合,朦朧性和全面性和結合,即用先驗圖式和混淆不清的概念來解釋自然現象的神秘性,與以無條件終始循環來體現發展變化的封閉性的結合。這樣,道氣、陰陽五行說比以實踐為基礎,理性分析為手段的墨子科學,就更容易被在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以忠孝為中心內容的社會思想所接受。道氣、陰陽五行作為一種宏觀僵化、微觀循環的框架,是從同一方面來認識整體的過程和聯繫,從整體功能和表象變化來體現對事物的認識,而忽視了從局部結構的差異來認識事物。這樣,道氣、陰陽五行說就易與具體的經驗科學相脫離,蛻變成為一種僵化的神秘主義的理論,成為宗教迷信的工具。讖諱學的盛行,道教的興起,是社會思想由僵化走向宗教化的具體表現。
在這樣的文化傳統和思想狀況下,不僅墨子科學思想的湮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連一般的研究自然的科學活動也受到阻礙。徐光啟在談到元末明初以來的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時,曾感嘆地說:“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世數百年間爾。廢之緣有二:其一為名理之儒,土苴天下之實事;其一為妖妄之術,謬言數有神理,能知來藏往,靡所不效。卒於神者無一效,而實者無一存” 。這個斷語,從以儒道佛為主體的傳統思想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來看,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傳統社會思想在思維內容上排斥對科學技術的研究;二是傳統社會思想在思維形式上將理論引向神秘主義。這種消極影響極為深遠,在社會變革、動盪的年代往往會以更集中、更典型的方法強烈地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得將更直接,更自覺,更理論化。曾目睹近代科技傳入近代中國曲折經歷的梁啓超不無感嘆地指出:“我國人所謂‘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之觀念因襲已久,本不易驟然解放,其對於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不能為諱也” 。“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深根固蒂,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 。作為一個旁證,近代中國接受近代科學的曲折性、艱巨性也可說明墨子科學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模式的不相容性。。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孫詒讓:《墨子閒詁》,中華書局1986年版。
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梁啓超:《墨子學案》,中華書局1936年版。
梁啓超:《墨經校釋》,中華書局1941年版。
羅根澤編著:《古史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譚戒甫:《墨辯發微》,中華書局1964年版。
高亨:《墨經校詮》,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
沈有鼎:《墨經的邏輯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方孝博:《墨經中的數學和物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陳孟麟:《墨辯邏輯學》,齊魯書社1983年版。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傅築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