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認識完後,馬文才就問我為什麼還沒走的原因,我把八哥的話都告訴了他。

  他聽完自是十分欣喜,但在他爹面前就刻意忍住了。

  這麼明顯的,連我都能看出來的隱忍。在自己爹面前為什麼要隱藏自己的情緒呢,看上去,他和他爹的關係似乎沒有那麼好。

  他爹在,我就沒有和他一起品嘗糕點了,又把東西原原本本的帶了回去。

  玉姑娘和八哥早就走了。八哥還有什麼事沒辦完呢?既然已經抱得美人歸,不快點回去成親,還在等什麼呢?

  吃了點東西,沒來得及休息,下午的課是不得不去上了,得去把我暫時不走的消息告訴青語、梁山伯他們,再不去上課的話,她們真得以為我真的已經走了。

  這一講堂就熱鬧了,除了全部的學子,還有馬老爺、八哥、玉姑娘(女扮男裝)都在講堂下面,馬老爺就坐在講堂正中的位置,太守大人也挺好學的嘛,都是太守了,還屈居陳夫子之下,聽他講課呢。

  反正其他人坐哪兒我也不管,我找到日常坐角落裡的唐青語,以前她身邊的位置也都是留給我的,角落裡好睡覺啊。

  她見到我跟見到詐屍了的似的,瞪大了眼,手指著我,渾身寫著疑問。她一定是想問我為什麼沒有回去吧。其實這個疑問在她看到八哥和玉姑娘的時候應該就有了。

  我坐進了角落裡,正是睡覺的好地方呢。

  來不及解釋就已經上課了。整堂課的內容我是一無所知,因為我全程都趴在桌子上去夢裡會周公了。

  後來聽青語講起,才知道我這去會周公的時間,正正錯過了一場超絕無敵精彩的年度大戲。

  先是有玉姑娘和秦京生就男女感情問題做了一番死纏爛打一樣的辯論,當局者迷,都是帶著主觀感情的,哪裡有什麼道理可言,但總體上學子們都是站在玉姑娘那一邊的。

  最後是陳夫子實在聽不下去了,又顧及馬老爺也在場,強行停止了了他們兩個的爭論,其實這就是一句詩引發的血案。

  那麼,八哥不是也在嗎?他就不尷尬嗎?我已經可以腦補出他當時豐富多彩的內心活動了。

  後來,因為這場爭論過後,課堂氣氛有點肅穆,陳夫子也不敢繼續再講那首詩了。就把講課的內容改成了讓學習們暢談自己的志向,別的學子的志向都沒什麼可談的。都是一些常人都追求的雖然遠卻世俗的目標。

  有趣的是馬文才和他爹馬太守了。

  首先呢,馬文才說他的志向是開疆闢土,征戰沙場,揚名天下,這個志向倒是不俗,也挺遠大。在這亂世,有征戰沙場之志,如果本身也是將才,想要揚名天下也不算是件不切實際的事。

  馬文才他文韜武略樣樣強,這樣的志向跟他很搭調。

  既然志向如此遠大了,就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呀,陳夫子便想考考他沙場戰略。其實我覺得考這個完全沒有必要,仗都打完了,再有更好的方法有什麼意義呢,再去評判前人的不足也是多此一舉嘛。有好的戰略好的人才不如用在未來,還更切實際一點。

  反正陳夫子是已經考了,馬文才就以昔日謝玄和苻堅的那場戰爭作了分析,他認為自己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輕鬆制勝苻堅,就是利用南方地形的優勢,在江上以拍車拍船用巨石攻擊敵方,這樣敵方進退兩難,自然落敗。

  但是這個方法受到了梁山伯的質疑,他認為用這個方法雖然能戰勝敵軍,但是這樣那些巨石和敵軍的船隻沉入江底,會抬高河床,淤塞河道,給沿岸的百姓帶去災難,贏得一時勝利卻害了更多的人,這個方法不行。

  於是馬文才就和他爭論了起來。馬文才認為梁山伯這樣瞻前顧後是婦人之仁,不可共謀天下之事。

  所以是,梁山伯主張不戰,馬文才主張戰。

  戰還是不戰,這是個問題。先對抗外敵重要呢,還是先顧好黎民生計重要呢?我不清楚。

  我只知道陳夫子這個問題問得有多扯淡,人家仗都打完了,那就不存在戰不戰的問題了,人家打仗的時候用那時的戰略也打贏了,還是以少勝多的打贏了,那幹嘛去否定當時的戰略呢?歷史留下來的東西難道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但只是我覺得扯淡不足以阻止他們繼續各執一詞,況且那個時候我睡得香著呢。

  ☆、第六十五章

  馬文才是明顯的不服氣。誰敢反駁他的觀點?講堂上一般的同學當然沒人有膽子站在他對立面了,可是偏偏就有一個梁山伯敢,梁山伯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個老好人,但到這種立場問題上,是不會妥協於任何人的。

  場面一度僵持不下,不知道該找誰來做個評判,要說這講堂上地位最高的人,那自然是馬太守了,但他作為馬文才的爹也不好主動站出來評判他們誰對誰錯。

  陳夫子就更加不敢妄加評判了,他若說馬文才有理,那就是明顯地在討好馬太守。若是說梁山伯有理而馬文才無理,借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馬太守還坐在那兒喘著氣兒呢。

  最後是荀巨伯那個沒心沒肺的傢伙大著膽子讓馬太守來做評判,順便還提了提之前梁山伯擬就的治水方略被謝丞相和謝道韞先生稱讚過的事,這是在明示他不能偏頗自己的兒子馬文才。

  我不知道馬太守心裡是怎麼想的,反正最後他站在了梁山伯那一邊。雖然也沒有很明確地是在贊成他的說法,只是說既然是謝丞相賞識的人,那麼將來肯定能成大器,是個人才,這麼聽起來,他贊成的好像並不是梁山伯,而是謝丞相和謝道韞先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