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齊王頭上汗涔涔的,良久,才問:“本王若是依先生之言歸附漢王,漢兵就不來了嗎?”
酈食其微笑著說:“大王以為我這次是私自來勸降麼?大王錯了!漢王顧惜齊地百姓,不忍看著生靈塗炭,才派我來探問大王的。若是大王誠心歸屬,漢王還會大動干戈麼?漢王定會阻止韓信,讓兩下和好,大王只管放心好了。”
齊王眼看著田橫,意在徵求他的意見。田橫心知肚明,他多了個心眼兒,對酈食其道:“既如此,先生不妨修書一封送與韓信,讓他快快休兵,否則,我王哪能放心。”
“這個容易,快拿筆墨來!”酈食其見大功告成,十分歡喜,立即修書一封,讓韓信不要進兵了。然後讓手下人帶著書信和齊使上路了。
且論那韓信不愧為軍事奇才。自從受漢王之命去徵召趙地兵力以來,已經頗具規模了。那些應徵入伍的人,都是未曾當過兵的。乍一進入軍中,十分英勇。韓信看在眼中,喜在心上。
但是,韓信的心頭已蒙上了一層不快。漢王在修武取了他的兵符將印,把所有的軍隊都劃歸自己統率,這一舉動他認為有點過分。他心中暗道:沒有我能有這樣的軍隊麼?身為君王奪印奪軍,這是什麼意思?莫不是對我有了猜忌。我雖有疏忽大意的過錯,還不至於這般待我吧。
身為臣子,疑慮只在心中,他絲毫未曾流露。漢王讓他去徵發趙地之兵,他乾脆地答應了。憑著他的才能,他相信很快就會重新組織一支強大的新軍。不過,他有時想,漢王兵敗彭城時,是我收兵至滎陽,在京索間大敗楚軍的,攻魏、代之後,又是我帶精兵在滎陽抗距楚軍的。漢王每到緊急時就想到了我,這也是我的榮耀啊。
幾日後,酈食其的使者抵達韓信大營,韓信認得那使者,看完信函後,對信使說:“酈先生已遊說齊王成功,這最好了,省得我再用兵,我立即撤兵就是。”
當下修書一封,讓使者帶回。心下省卻了攻齊的牽掛,就要揮兵南下,與漢王會合。
這時,有一個謀士叫蒯徹,悄悄走到韓信帳中,問:“大將軍要南下麼?”
“正是。先生有何見教?”韓信一邊收拾行囊,一邊問。
“屬下以為不可。”蒯徹話里大有深意。
韓信不解,盯著他,問:“齊王已降漢王,用不著我去了,不向南去會合漢王又幹什麼呢?”
“自從將軍奉命征軍攻齊以來,日夜操勞,徵兵、練兵,費盡心思。好不容易兵力充足了,卻又不打了,連自己新軍的威力都不曾試過。那酈先生巧舌如簧,或許一時說動了齊王,齊王若是改變主意了呢?再說,大將軍只聽令於漢王,漢王向將軍下令停止攻齊了麼?常言說武將拚命效死戰場,還不如文士幾番巧舌;難道將軍甘心讓此功被那酈先生搶了去麼?這太不公平了!”
韓信心動了,問:“先生以為應如何?”
◎攻楚的最好時機
把修武的人馬統帥自己手下後,漢王內心又獲得了一些自信。過了一些天,從成皋逃出的將士們陸續來到。他們本來怨怒漢王不辭而別,拋下他們先行出城,現在看到漢王手下重新擁有這麼多人馬,怒氣就消失了,對漢王敬畏如初。如此,君臣協調一致,士氣當然大振。於是,漢王召集各位將軍重新磋商攻楚大計。一天晚上,漢王和眾將齊聚一堂。漢王高坐上首,問道:“本王打算西還攻楚,眾將領以為如何?”
夏侯嬰立即接上了話:“大王,臣以為暫時不可,楚軍力量強大,又連獲滎陽與成皋,士氣正旺,我軍若是再上,無異於飛蛾撲火。”
“此言甚當!古人云: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楚軍正是銳氣十足之時,我軍則連失二城,若想打敗楚軍,甚需調整。”盧綰也應和著。自從還攻三秦以來,盧綰逐漸得到漢王重用和寵信了。盧綰也仗著自己與漢王之間特殊的關係——同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說起話來也是十分直率。
“大王,臣以為眼下恰恰是攻楚的最好時機,其一,那項羽追蹤我軍,東奔西走,也已疲憊不堪。其二,滎陽與成皋乃是我軍重鎮,對它們的得與失,關係到我軍的成與敗。得到了,則信心倍增,失去了,則人心不穩,我軍無論如何也要作一死戰,扭轉目前被動的局面。”樊噲站起身,完全反對他二人的意見。
“樊將軍說得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要度過這一段低谷,我軍勢力必定會迅速壯大。而且,軍隊總是在戰爭中發展,而不是在休整中壯大。”陳平道。
漢王聽著,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一直沉默的郎中鄭忠發話了:“大王,臣以為大王可以從兩面同時進行。一面是大部隊屯兵不動,調養休整,等待最佳時機;一面派少數人馬迂迴楚軍後方,擾亂楚軍。如此,使楚軍疲於奔命至極後,再會師各路人馬與楚軍大戰,定會扭轉大局。”
漢王頓時舒展了眉頭,微笑一下,命令道:“好,就依此計而行,盧綰、劉賈聽令!你二人率兩萬人馬,從白馬津渡過黃河,深入楚軍後方,與彭越聯手,游擊楚軍。餘下三人隨本王在黃河岸邊待命!”
這實際是一個折中的辦法,眾將也都覺得切實可行,立即分頭行動去了。
目送眾人離去,漢王心頭一陣惆悵。回想近一年來的樁樁件件,他不由得憂思重重。項羽對他,處處進逼,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依仗圓滑的計策,他硬是躲過了一個又一個劫難。憑心而論,他自以為不如項羽,但是,他相信自己是上天護佑的人,將來得天下的必定是他。然而,不知為何,他感到這個念頭有點空泛了。正如眾將所言,眼下他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如果能轉敗為勝,他的前景可觀,如果不能,那只有死路一條了。
夜深人靜,漢王獨坐帳中,看著面前的燭光跳躍,久久不能平靜。天色剛亮,軍吏把漢王從睡夢中叫醒。探馬從成皋方向送來信息:項王從成皋出發,率軍向西而來。漢王大驚,立即召來諸將,急切地說:“諸將,項王率兵西進目標乃是取我關中。關中乃是我漢國腹地,乃不可失,我想把成皋以西的地方全部放棄,全力保住洛地,以此擋住楚軍,以免丟掉關中,你們意下如何?”
未等眾將發話,酈食其就起身道:“臣以為此計不可。自古道: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得食者得根,得民者得天下。敖倉糧草充足,而楚軍攻下滎陽後卻未想到奪取敖倉,這是舍本趨末之為,也是上天有意助我軍。大王可以派兵急攻滎陽,占有敖倉之糧憑藉成皋之險,控制太行山,占據蜚狐口,守住白馬津。如此,就可阻住敵人。項王因此會擔心後路切斷,不敢貿然向關中去。關中安全此為上策,何必再去守衛鞏洛呢?”
漢王道:“此計最好,本王竟未想到。”
郎中鄭忠起身說:“大王,臣以為在進擊之前,還應斷絕楚軍的糧道。軍中無糧,不攻自慌,待敵軍慌亂了再進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酈食其微笑著說:“大王以為我這次是私自來勸降麼?大王錯了!漢王顧惜齊地百姓,不忍看著生靈塗炭,才派我來探問大王的。若是大王誠心歸屬,漢王還會大動干戈麼?漢王定會阻止韓信,讓兩下和好,大王只管放心好了。”
齊王眼看著田橫,意在徵求他的意見。田橫心知肚明,他多了個心眼兒,對酈食其道:“既如此,先生不妨修書一封送與韓信,讓他快快休兵,否則,我王哪能放心。”
“這個容易,快拿筆墨來!”酈食其見大功告成,十分歡喜,立即修書一封,讓韓信不要進兵了。然後讓手下人帶著書信和齊使上路了。
且論那韓信不愧為軍事奇才。自從受漢王之命去徵召趙地兵力以來,已經頗具規模了。那些應徵入伍的人,都是未曾當過兵的。乍一進入軍中,十分英勇。韓信看在眼中,喜在心上。
但是,韓信的心頭已蒙上了一層不快。漢王在修武取了他的兵符將印,把所有的軍隊都劃歸自己統率,這一舉動他認為有點過分。他心中暗道:沒有我能有這樣的軍隊麼?身為君王奪印奪軍,這是什麼意思?莫不是對我有了猜忌。我雖有疏忽大意的過錯,還不至於這般待我吧。
身為臣子,疑慮只在心中,他絲毫未曾流露。漢王讓他去徵發趙地之兵,他乾脆地答應了。憑著他的才能,他相信很快就會重新組織一支強大的新軍。不過,他有時想,漢王兵敗彭城時,是我收兵至滎陽,在京索間大敗楚軍的,攻魏、代之後,又是我帶精兵在滎陽抗距楚軍的。漢王每到緊急時就想到了我,這也是我的榮耀啊。
幾日後,酈食其的使者抵達韓信大營,韓信認得那使者,看完信函後,對信使說:“酈先生已遊說齊王成功,這最好了,省得我再用兵,我立即撤兵就是。”
當下修書一封,讓使者帶回。心下省卻了攻齊的牽掛,就要揮兵南下,與漢王會合。
這時,有一個謀士叫蒯徹,悄悄走到韓信帳中,問:“大將軍要南下麼?”
“正是。先生有何見教?”韓信一邊收拾行囊,一邊問。
“屬下以為不可。”蒯徹話里大有深意。
韓信不解,盯著他,問:“齊王已降漢王,用不著我去了,不向南去會合漢王又幹什麼呢?”
“自從將軍奉命征軍攻齊以來,日夜操勞,徵兵、練兵,費盡心思。好不容易兵力充足了,卻又不打了,連自己新軍的威力都不曾試過。那酈先生巧舌如簧,或許一時說動了齊王,齊王若是改變主意了呢?再說,大將軍只聽令於漢王,漢王向將軍下令停止攻齊了麼?常言說武將拚命效死戰場,還不如文士幾番巧舌;難道將軍甘心讓此功被那酈先生搶了去麼?這太不公平了!”
韓信心動了,問:“先生以為應如何?”
◎攻楚的最好時機
把修武的人馬統帥自己手下後,漢王內心又獲得了一些自信。過了一些天,從成皋逃出的將士們陸續來到。他們本來怨怒漢王不辭而別,拋下他們先行出城,現在看到漢王手下重新擁有這麼多人馬,怒氣就消失了,對漢王敬畏如初。如此,君臣協調一致,士氣當然大振。於是,漢王召集各位將軍重新磋商攻楚大計。一天晚上,漢王和眾將齊聚一堂。漢王高坐上首,問道:“本王打算西還攻楚,眾將領以為如何?”
夏侯嬰立即接上了話:“大王,臣以為暫時不可,楚軍力量強大,又連獲滎陽與成皋,士氣正旺,我軍若是再上,無異於飛蛾撲火。”
“此言甚當!古人云: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楚軍正是銳氣十足之時,我軍則連失二城,若想打敗楚軍,甚需調整。”盧綰也應和著。自從還攻三秦以來,盧綰逐漸得到漢王重用和寵信了。盧綰也仗著自己與漢王之間特殊的關係——同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說起話來也是十分直率。
“大王,臣以為眼下恰恰是攻楚的最好時機,其一,那項羽追蹤我軍,東奔西走,也已疲憊不堪。其二,滎陽與成皋乃是我軍重鎮,對它們的得與失,關係到我軍的成與敗。得到了,則信心倍增,失去了,則人心不穩,我軍無論如何也要作一死戰,扭轉目前被動的局面。”樊噲站起身,完全反對他二人的意見。
“樊將軍說得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要度過這一段低谷,我軍勢力必定會迅速壯大。而且,軍隊總是在戰爭中發展,而不是在休整中壯大。”陳平道。
漢王聽著,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一直沉默的郎中鄭忠發話了:“大王,臣以為大王可以從兩面同時進行。一面是大部隊屯兵不動,調養休整,等待最佳時機;一面派少數人馬迂迴楚軍後方,擾亂楚軍。如此,使楚軍疲於奔命至極後,再會師各路人馬與楚軍大戰,定會扭轉大局。”
漢王頓時舒展了眉頭,微笑一下,命令道:“好,就依此計而行,盧綰、劉賈聽令!你二人率兩萬人馬,從白馬津渡過黃河,深入楚軍後方,與彭越聯手,游擊楚軍。餘下三人隨本王在黃河岸邊待命!”
這實際是一個折中的辦法,眾將也都覺得切實可行,立即分頭行動去了。
目送眾人離去,漢王心頭一陣惆悵。回想近一年來的樁樁件件,他不由得憂思重重。項羽對他,處處進逼,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依仗圓滑的計策,他硬是躲過了一個又一個劫難。憑心而論,他自以為不如項羽,但是,他相信自己是上天護佑的人,將來得天下的必定是他。然而,不知為何,他感到這個念頭有點空泛了。正如眾將所言,眼下他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如果能轉敗為勝,他的前景可觀,如果不能,那只有死路一條了。
夜深人靜,漢王獨坐帳中,看著面前的燭光跳躍,久久不能平靜。天色剛亮,軍吏把漢王從睡夢中叫醒。探馬從成皋方向送來信息:項王從成皋出發,率軍向西而來。漢王大驚,立即召來諸將,急切地說:“諸將,項王率兵西進目標乃是取我關中。關中乃是我漢國腹地,乃不可失,我想把成皋以西的地方全部放棄,全力保住洛地,以此擋住楚軍,以免丟掉關中,你們意下如何?”
未等眾將發話,酈食其就起身道:“臣以為此計不可。自古道: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得食者得根,得民者得天下。敖倉糧草充足,而楚軍攻下滎陽後卻未想到奪取敖倉,這是舍本趨末之為,也是上天有意助我軍。大王可以派兵急攻滎陽,占有敖倉之糧憑藉成皋之險,控制太行山,占據蜚狐口,守住白馬津。如此,就可阻住敵人。項王因此會擔心後路切斷,不敢貿然向關中去。關中安全此為上策,何必再去守衛鞏洛呢?”
漢王道:“此計最好,本王竟未想到。”
郎中鄭忠起身說:“大王,臣以為在進擊之前,還應斷絕楚軍的糧道。軍中無糧,不攻自慌,待敵軍慌亂了再進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