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原來,從項梁那兒領命為司徒輔佐韓王之後,就隨韓王西略韓地。憑著麾下的一千餘人連得數城,倒也十分順利。但是,相對龐大的秦軍,這支軍隊顯得太微不足道了。當秦王獲知韓王自立後,惱怒萬分,派軍追殺韓王。自知無力和秦人對陣,張良只得護衛著韓王東躲西藏,在穎川一帶活動。近日得知沛公到此,趕來相會,正巧碰上了這場廝殺,自然就全力以赴了。
“嗨——,當日離開足下之時,尚得項梁相助,如今項梁卻已長眠地下了。人生在世,有時真的是飄忽不定啊!”張良說到最後,頗有些傷感。
“司徒,何必如此!人生一世,本來就是那麼幾十年的光景,有什麼可嘆的?可幸的是你我生逢亂世,只要不願苟且偷安,就有大展鴻圖的機會。一切都不算遲,只要你我相伴相隨,定能成就許多大事!”
沛公明白,張良是有毅力的人。此番傷感,完全由於自身兵力的弱小而導致的復國無望情緒,所以極力激勵張良。“司徒此次助我,我亦當助司徒去拿下穎川,如何?”
這正是張良求之不得的,張良如何不樂意,當下兩軍相合,直攻穎川。
自從陳余與張耳鬧矛盾後,憤而與之分開,張耳心中怏怏不樂。畢竟二人相伴相隨多年,有過許多次同生死的經歷。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像古人說的只可共患難不能共榮華麼?當年我倆淪落他鄉逃命時,生活清苦心卻相連,怎麼會到了今天這種地步呢?是我錯了還是陳余錯了?我們倆多年同甘共苦的情誼真的就這麼了結了?……想是這麼想著,事情還得照做。陳余走了,他的軍隊還在。張耳把軍隊收攬過來由自己統率,仍舊護衛著趙王趙歇駐紮到信都,隨後自己帶兵回到項羽處,與項羽一同攻秦。
趁著秦軍連吃敗仗,項羽率各路人馬向章邯發出了猛攻。章邯已有幾分畏懼項羽,不敢主動出擊,只在荊原堡壘中堅守,他心中暗道: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幾十年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暢順無比,今日算是碰到克星了。也許,這是此生中的一劫,若過得去,以後必是更加暢順,無人能敵;若是過不去,我一生英名就斷送在這個年輕人手裡了。
而今奸臣趙高把攬朝政,指鹿為馬,殘害忠良。二世不明是非,聽之任之,致使民怨鼎沸,義軍四起。無奈之餘章邯投降了項羽。項羽不計前嫌,當下,封章邯為雍王,拜司馬欣上將軍,讓司馬欣統領二十萬降軍。頓時軍中一片歡騰,轉眼間,項羽已有四十多萬人馬。事已至此,一切就緒,項羽開始向關中進發了。
沛公攻破穎川之後,又和眾將商議如何進攻滎陽,擊敗楊熊。然此時探馬來報,楊熊已被秦王派人殺了。
原來,二世聞知楊熊大敗的消息,十分惱怒,加上趙高在旁添火加柴,氣得二世當即下了詔書,派人前往楊熊處,治了個殺賊不力之罪,砍了楊熊的頭。
沛公大喜,喚張良前來:“既然楊熊已死,此處已安然了,下一步如何進行?我想攻下韓地,如何?”
“最好。拿下韓地,我軍後方就更加牢固了。”張良道。
正當軍隊整裝待發之時,沛公得到了一個消息——趙國大將軍司馬卬,正打算率軍入關,直攻咸陽,心中不禁焦急起來。如果那司馬卬真的搶在他的前面可如何是好?他哪裡還能做成關中王呢?於是,他決定加快行動步伐。論實力,他要遠遠超過司馬卬。近日,他已積累了大批糧草武器,又一路收編了陳王的殘部和其他人的隊伍。從這一點說,司馬卬與他不能同日而語。然而,時勢動亂,英雄輩出,誰能知道其最終結果如何?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必須搶在各路英雄前面。
當下,他率兵向北急攻平陰。然而,由於行動匆忙而守城之兵又以死相守,連攻三日都未能拿下。
時間就是成敗的關鍵。沛公見攻平陰不下,又轉攻洛陽。誰知洛陽守兵比平陰還多,又是苦戰幾日後沒有結果。
沛公心下有些慌亂起來,暗道:莫非我要落在司馬卬之後麼?但另一個念頭馬上占據了他的心頭——不會,我這一生有諸多不平常處,理應稱王稱帝的。有了這個信念,他又開始冷靜地分析近來的行動。所攻二城,皆是平緩坦蕩之地,交通方便,又為秦人重兵防守之地,自然難以拿下。那轘轅山,道路崎嶇,百步九折,行人極少從那裡經過,秦人守兵也少,為何不從那裡打開缺口?
幾天後,他率軍越過了轘轅山,進入韓地。勢如破竹,連下十幾個城邑,士氣又高昂起來。
韓王聞知,立即前來拜見沛公。他向沛公提供了一個信息——陽城中有一支秦軍騎兵,大約一千五百人。他們所騎軍馬,都是胡人進獻給秦王朝的,一個個膘肥體壯、快行如飛。沛公大喜道:“太好了,我正需一批良馬哩!”
當夜,他和張良偷襲陽城,一舉破敵,奪得駿馬一千匹。選派善騎之人充作騎手,組織了一支快行軍,以此作部隊前驅,轉而攻向南陽。
南陽太守已得知沛公前來,早早率兵出城到了犨縣東,想抵住沛公。然而,他哪裡是沛公對手,當下被沛公殺得個稀里嘩啦,抱頭鼠竄,逃向了宛城。
沛公無心再攻宛城,向前趕路要緊。他繞過宛城,向西疾馳而去。這一切,都被張良看在眼裡。作為謀臣,他明白沛公急於求成的心理,但更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此時,他不能不勸沛公了。“主公,”自從沛公受命西進以來,大多數人就開始這樣稱呼沛公了,“屬下以為,主公雖然急於入關,但如今秦軍數量還相當可觀,且大都據守險要之處,我軍倉促間未必能夠取勝。主公繞過宛城不戰,乃是一個失誤。”
“請細言。”沛公有點震驚了。
“我軍前行,宛城之敵就會從背後夾擊我軍。試想,前有勁敵,後有追兵,豈不危險麼?”
沛公略一思索:“言之有理!今夜就折回頭去!”
沛公率軍包圍宛城,南陽太守聽從舍人陳恢的意見投降了沛公。
只消幾日,一切都處理完畢。沛公封太守為殷侯,留守宛城。同時,封陳恢為千戶之食輔助殷侯。雙方皆大歡喜,城中百姓更是高興萬分。既為主屬關係,就在城中大宴一日,以為慶賀。沛公即刻又踏上了西行路。似乎是一順百順,從宛城到丹水,從丹水到胡陽,到酈城、析城,都是未折一矢未傷一卒。各城守將都仰慕沛公英名,聞風而降。
張良建議沛公嚴明軍隊紀律,凡擾民者皆嚴懲不貸。沛公一一照辦,使得民心大順。老百姓早已飽嘗秦吏的橫徵暴斂、無惡不作,看到沛公如此愛民安民,皆歡呼如潮。除了秦軍多降者外,許多年輕百姓也隨軍而行,以為沛公效力為榮。七月底,軍隊直達武關。
秦朝上下,一下子陷入了混亂。
秦二世急了,丞相趙高卻再也不露面了。他在考慮自己的出路。他密謀借女婿閻樂之手殺害了秦二世,後又立子嬰為帝。但這也無法挽回秦朝滅亡的局面。子嬰投降了沛公。
“嗨——,當日離開足下之時,尚得項梁相助,如今項梁卻已長眠地下了。人生在世,有時真的是飄忽不定啊!”張良說到最後,頗有些傷感。
“司徒,何必如此!人生一世,本來就是那麼幾十年的光景,有什麼可嘆的?可幸的是你我生逢亂世,只要不願苟且偷安,就有大展鴻圖的機會。一切都不算遲,只要你我相伴相隨,定能成就許多大事!”
沛公明白,張良是有毅力的人。此番傷感,完全由於自身兵力的弱小而導致的復國無望情緒,所以極力激勵張良。“司徒此次助我,我亦當助司徒去拿下穎川,如何?”
這正是張良求之不得的,張良如何不樂意,當下兩軍相合,直攻穎川。
自從陳余與張耳鬧矛盾後,憤而與之分開,張耳心中怏怏不樂。畢竟二人相伴相隨多年,有過許多次同生死的經歷。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像古人說的只可共患難不能共榮華麼?當年我倆淪落他鄉逃命時,生活清苦心卻相連,怎麼會到了今天這種地步呢?是我錯了還是陳余錯了?我們倆多年同甘共苦的情誼真的就這麼了結了?……想是這麼想著,事情還得照做。陳余走了,他的軍隊還在。張耳把軍隊收攬過來由自己統率,仍舊護衛著趙王趙歇駐紮到信都,隨後自己帶兵回到項羽處,與項羽一同攻秦。
趁著秦軍連吃敗仗,項羽率各路人馬向章邯發出了猛攻。章邯已有幾分畏懼項羽,不敢主動出擊,只在荊原堡壘中堅守,他心中暗道: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幾十年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暢順無比,今日算是碰到克星了。也許,這是此生中的一劫,若過得去,以後必是更加暢順,無人能敵;若是過不去,我一生英名就斷送在這個年輕人手裡了。
而今奸臣趙高把攬朝政,指鹿為馬,殘害忠良。二世不明是非,聽之任之,致使民怨鼎沸,義軍四起。無奈之餘章邯投降了項羽。項羽不計前嫌,當下,封章邯為雍王,拜司馬欣上將軍,讓司馬欣統領二十萬降軍。頓時軍中一片歡騰,轉眼間,項羽已有四十多萬人馬。事已至此,一切就緒,項羽開始向關中進發了。
沛公攻破穎川之後,又和眾將商議如何進攻滎陽,擊敗楊熊。然此時探馬來報,楊熊已被秦王派人殺了。
原來,二世聞知楊熊大敗的消息,十分惱怒,加上趙高在旁添火加柴,氣得二世當即下了詔書,派人前往楊熊處,治了個殺賊不力之罪,砍了楊熊的頭。
沛公大喜,喚張良前來:“既然楊熊已死,此處已安然了,下一步如何進行?我想攻下韓地,如何?”
“最好。拿下韓地,我軍後方就更加牢固了。”張良道。
正當軍隊整裝待發之時,沛公得到了一個消息——趙國大將軍司馬卬,正打算率軍入關,直攻咸陽,心中不禁焦急起來。如果那司馬卬真的搶在他的前面可如何是好?他哪裡還能做成關中王呢?於是,他決定加快行動步伐。論實力,他要遠遠超過司馬卬。近日,他已積累了大批糧草武器,又一路收編了陳王的殘部和其他人的隊伍。從這一點說,司馬卬與他不能同日而語。然而,時勢動亂,英雄輩出,誰能知道其最終結果如何?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必須搶在各路英雄前面。
當下,他率兵向北急攻平陰。然而,由於行動匆忙而守城之兵又以死相守,連攻三日都未能拿下。
時間就是成敗的關鍵。沛公見攻平陰不下,又轉攻洛陽。誰知洛陽守兵比平陰還多,又是苦戰幾日後沒有結果。
沛公心下有些慌亂起來,暗道:莫非我要落在司馬卬之後麼?但另一個念頭馬上占據了他的心頭——不會,我這一生有諸多不平常處,理應稱王稱帝的。有了這個信念,他又開始冷靜地分析近來的行動。所攻二城,皆是平緩坦蕩之地,交通方便,又為秦人重兵防守之地,自然難以拿下。那轘轅山,道路崎嶇,百步九折,行人極少從那裡經過,秦人守兵也少,為何不從那裡打開缺口?
幾天後,他率軍越過了轘轅山,進入韓地。勢如破竹,連下十幾個城邑,士氣又高昂起來。
韓王聞知,立即前來拜見沛公。他向沛公提供了一個信息——陽城中有一支秦軍騎兵,大約一千五百人。他們所騎軍馬,都是胡人進獻給秦王朝的,一個個膘肥體壯、快行如飛。沛公大喜道:“太好了,我正需一批良馬哩!”
當夜,他和張良偷襲陽城,一舉破敵,奪得駿馬一千匹。選派善騎之人充作騎手,組織了一支快行軍,以此作部隊前驅,轉而攻向南陽。
南陽太守已得知沛公前來,早早率兵出城到了犨縣東,想抵住沛公。然而,他哪裡是沛公對手,當下被沛公殺得個稀里嘩啦,抱頭鼠竄,逃向了宛城。
沛公無心再攻宛城,向前趕路要緊。他繞過宛城,向西疾馳而去。這一切,都被張良看在眼裡。作為謀臣,他明白沛公急於求成的心理,但更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此時,他不能不勸沛公了。“主公,”自從沛公受命西進以來,大多數人就開始這樣稱呼沛公了,“屬下以為,主公雖然急於入關,但如今秦軍數量還相當可觀,且大都據守險要之處,我軍倉促間未必能夠取勝。主公繞過宛城不戰,乃是一個失誤。”
“請細言。”沛公有點震驚了。
“我軍前行,宛城之敵就會從背後夾擊我軍。試想,前有勁敵,後有追兵,豈不危險麼?”
沛公略一思索:“言之有理!今夜就折回頭去!”
沛公率軍包圍宛城,南陽太守聽從舍人陳恢的意見投降了沛公。
只消幾日,一切都處理完畢。沛公封太守為殷侯,留守宛城。同時,封陳恢為千戶之食輔助殷侯。雙方皆大歡喜,城中百姓更是高興萬分。既為主屬關係,就在城中大宴一日,以為慶賀。沛公即刻又踏上了西行路。似乎是一順百順,從宛城到丹水,從丹水到胡陽,到酈城、析城,都是未折一矢未傷一卒。各城守將都仰慕沛公英名,聞風而降。
張良建議沛公嚴明軍隊紀律,凡擾民者皆嚴懲不貸。沛公一一照辦,使得民心大順。老百姓早已飽嘗秦吏的橫徵暴斂、無惡不作,看到沛公如此愛民安民,皆歡呼如潮。除了秦軍多降者外,許多年輕百姓也隨軍而行,以為沛公效力為榮。七月底,軍隊直達武關。
秦朝上下,一下子陷入了混亂。
秦二世急了,丞相趙高卻再也不露面了。他在考慮自己的出路。他密謀借女婿閻樂之手殺害了秦二世,後又立子嬰為帝。但這也無法挽回秦朝滅亡的局面。子嬰投降了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