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這樣的愛情,從《詩經》以後,在理學氣日重的中國就已經不多見了。
惟有小山這樣愛過,惟有納蘭這樣愛過,惟有曹雪芹這樣愛過。
當年,里爾克也這樣愛過,愛比他大十多歲的莎樂美,這首詩便是證明: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見你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聽見你沒有腳,我還能找到你沒有嘴,我還能祈求你折斷我的雙臂,我依然能將你擁抱用我的心,如同用手一般鉗住我的心,我的腦子不會停息即便你燃燒到我的腦子我仍將托負你,用我的血
一棹碧濤春水路(1)
清平樂
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
渡頭楊柳青春,枝枝葉葉離情,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
無論鮮花,白雪或海洋,
萬物皆有興有衰,
對我只有兩樣東西:空虛
和飽經滄桑的我。
戈特弗里德·本《只留下兩樣東西》
江淹《別賦》云:「黯然消魂,惟別而已。」此首《清平樂》是一首送別之詞。
小山詞中,送別是一個極為重大的題材。一次戀人的分別,甚於一場國族之間的戰爭。他將送別的不僅是一位刻骨銘心的愛人,更是一段風鈴聲中飄逝的青春。
起筆「留人不住」四字,寫出了送者和行者雙方截然不同的情態:一個曾誠意挽留,一個卻去意已定。「留」其實是一種絕望的姿態,而「去」也是「無可奈何」、「身不由己」。「留」而「不住」,表明愛情已經無法持續下去了。
若問相思何處歇?相逢便是相思徹。忽然有了衰老的感覺,古龍在《邊城浪子》中說:「一個人只有在自己心裡有了衰老的感覺,才會真的衰老。」
人生恰是飛鴻踏雪泥。君問歸期未有期。下一次的相逢真的不知是何年何夕,也許平生他與她再沒有相逢的機會了。那麼,繼續保持對她的相思,難道不是一種過於多情的舉動麼?
此時此刻,他還不如喝得酩酊大醉,在醉中與她告別。
當船夫解開纜繩的那一刻,他假裝沒有看見她那滿面的淚水。他害怕自己心一軟,又命令船夫改期。上路的日期已經改了好幾次,今天確實非走不可了。
「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這兩句寫的是春晨江景。她在岸上,他在水中。棹,即船槳,長的為棹,短的為楫。棹,也是詠槳划船的動作。《後漢書·皇甫嵩傳》說:「是猶逆坂走丸,迎風縱棹。」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寫道:「或命巾車,或棹孤舟。」蘇東坡《前赤壁賦》則說:「桂棹兮蘭槳。」徐彥伯《採蓮曲》有此句:「春歌弄明月,桂棹落花前。」劉長卿《渡水》云:「不知淮上棹,還弄山中月。」但是,這些句子都沒有小山的這一句來得悲哀與決絕。
他的船配備的是長長的棹,速度自然很快。雖然不一定是「千里江陵一日還」,但在這切切的棹聲里,那艘小船轉眼之間便看不到了,成了天邊外一個若有若無的小黑點。他們再也不能一起觀賞兩岸的景色了。
江中是碧綠的春水,江上有宛囀的鶯歌,如果換在平時,如果與她一起欣賞,指指點點,一切都將是那麼的心曠神怡。
她也許在猜想,他的心境與這兩岸瀲灩的風景是否相似?
在她在岸邊,在她的眼中,「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一路的楊柳,一路的離情,一路的眼淚。
用里爾克的話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時刻」。結句卻突然轉折,她寄語他說「此後錦書休寄」,因為「畫樓雲雨無憑」。這陡然一轉,由輕快變低沉,終於說出了決絕之語,周濟云:「結語殊怨,然不忍割。」(《宋四家詞選》)
自憐輕別,拚得音塵絕。小山詞飽經滄桑之後的那種澄明單純,惟有南唐後主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可以媲美。此句見之《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暮憑欄。無限江山。別是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能改齋漫錄》記載說,《顏氏家訓》云: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別,下泣言離,北方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別,歡笑分首。李後主長短句,蓋用此耳。故云「別時容易見時難」,又雲「別易會難無奈何」。顏說又本《文選》陸士衡答賈謐詩云:「分索則易,攜手實難。」
李煜沒有當好皇帝,卻是詞中一帝;小山當不了宰相,卻是詞中一相。李晏二人之詞,均是博學深思之餘、歲月蹉跎之後,如春蠶吐絲般嘔心瀝血、穿雲裂帛地寫出來的。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李後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則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情不深而為詞,雖雅不韻,何足感人?」明代藏書家毛晉不吝讚譽說,欲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李璟、李煜)。近人夏敬觀亦云:「晏氏父子,嗣響南唐二主,才力相敵,蓋不特詞勝,尤有過人之情。」在這兩對父子之中,兒子的詞都勝於父親。
有人說,古今四大傷心之詞人為李煜、晏幾道、秦觀和納蘭性德。
從冰點中升騰起的溫暖,方能穿透層層設防的人心。傷心人的呼喚,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詞風上影響小晏最大的人,不是大晏,而是李煜。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詩藪》中說:「(後主)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祖。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是當行作家。清便婉轉,詞家王、孟也。」清人沈謙《填詞雜說》云:「南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李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李煜未能保全他的家國,大半是拘於時勢,而非人之罪也。即便是秦皇漢武的雄才大略,換在他的位置上,也未必能爭得一個繼續劃江而治的局面。
惟有小山這樣愛過,惟有納蘭這樣愛過,惟有曹雪芹這樣愛過。
當年,里爾克也這樣愛過,愛比他大十多歲的莎樂美,這首詩便是證明: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見你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聽見你沒有腳,我還能找到你沒有嘴,我還能祈求你折斷我的雙臂,我依然能將你擁抱用我的心,如同用手一般鉗住我的心,我的腦子不會停息即便你燃燒到我的腦子我仍將托負你,用我的血
一棹碧濤春水路(1)
清平樂
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
渡頭楊柳青春,枝枝葉葉離情,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
無論鮮花,白雪或海洋,
萬物皆有興有衰,
對我只有兩樣東西:空虛
和飽經滄桑的我。
戈特弗里德·本《只留下兩樣東西》
江淹《別賦》云:「黯然消魂,惟別而已。」此首《清平樂》是一首送別之詞。
小山詞中,送別是一個極為重大的題材。一次戀人的分別,甚於一場國族之間的戰爭。他將送別的不僅是一位刻骨銘心的愛人,更是一段風鈴聲中飄逝的青春。
起筆「留人不住」四字,寫出了送者和行者雙方截然不同的情態:一個曾誠意挽留,一個卻去意已定。「留」其實是一種絕望的姿態,而「去」也是「無可奈何」、「身不由己」。「留」而「不住」,表明愛情已經無法持續下去了。
若問相思何處歇?相逢便是相思徹。忽然有了衰老的感覺,古龍在《邊城浪子》中說:「一個人只有在自己心裡有了衰老的感覺,才會真的衰老。」
人生恰是飛鴻踏雪泥。君問歸期未有期。下一次的相逢真的不知是何年何夕,也許平生他與她再沒有相逢的機會了。那麼,繼續保持對她的相思,難道不是一種過於多情的舉動麼?
此時此刻,他還不如喝得酩酊大醉,在醉中與她告別。
當船夫解開纜繩的那一刻,他假裝沒有看見她那滿面的淚水。他害怕自己心一軟,又命令船夫改期。上路的日期已經改了好幾次,今天確實非走不可了。
「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這兩句寫的是春晨江景。她在岸上,他在水中。棹,即船槳,長的為棹,短的為楫。棹,也是詠槳划船的動作。《後漢書·皇甫嵩傳》說:「是猶逆坂走丸,迎風縱棹。」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寫道:「或命巾車,或棹孤舟。」蘇東坡《前赤壁賦》則說:「桂棹兮蘭槳。」徐彥伯《採蓮曲》有此句:「春歌弄明月,桂棹落花前。」劉長卿《渡水》云:「不知淮上棹,還弄山中月。」但是,這些句子都沒有小山的這一句來得悲哀與決絕。
他的船配備的是長長的棹,速度自然很快。雖然不一定是「千里江陵一日還」,但在這切切的棹聲里,那艘小船轉眼之間便看不到了,成了天邊外一個若有若無的小黑點。他們再也不能一起觀賞兩岸的景色了。
江中是碧綠的春水,江上有宛囀的鶯歌,如果換在平時,如果與她一起欣賞,指指點點,一切都將是那麼的心曠神怡。
她也許在猜想,他的心境與這兩岸瀲灩的風景是否相似?
在她在岸邊,在她的眼中,「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一路的楊柳,一路的離情,一路的眼淚。
用里爾克的話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時刻」。結句卻突然轉折,她寄語他說「此後錦書休寄」,因為「畫樓雲雨無憑」。這陡然一轉,由輕快變低沉,終於說出了決絕之語,周濟云:「結語殊怨,然不忍割。」(《宋四家詞選》)
自憐輕別,拚得音塵絕。小山詞飽經滄桑之後的那種澄明單純,惟有南唐後主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可以媲美。此句見之《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暮憑欄。無限江山。別是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能改齋漫錄》記載說,《顏氏家訓》云: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別,下泣言離,北方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別,歡笑分首。李後主長短句,蓋用此耳。故云「別時容易見時難」,又雲「別易會難無奈何」。顏說又本《文選》陸士衡答賈謐詩云:「分索則易,攜手實難。」
李煜沒有當好皇帝,卻是詞中一帝;小山當不了宰相,卻是詞中一相。李晏二人之詞,均是博學深思之餘、歲月蹉跎之後,如春蠶吐絲般嘔心瀝血、穿雲裂帛地寫出來的。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李後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則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情不深而為詞,雖雅不韻,何足感人?」明代藏書家毛晉不吝讚譽說,欲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李璟、李煜)。近人夏敬觀亦云:「晏氏父子,嗣響南唐二主,才力相敵,蓋不特詞勝,尤有過人之情。」在這兩對父子之中,兒子的詞都勝於父親。
有人說,古今四大傷心之詞人為李煜、晏幾道、秦觀和納蘭性德。
從冰點中升騰起的溫暖,方能穿透層層設防的人心。傷心人的呼喚,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詞風上影響小晏最大的人,不是大晏,而是李煜。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詩藪》中說:「(後主)樂府,為宋人一代開山祖。蓋溫、韋雖藻麗,而氣頗傷促,意不勝辭。至此君方是當行作家。清便婉轉,詞家王、孟也。」清人沈謙《填詞雜說》云:「南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李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李煜未能保全他的家國,大半是拘於時勢,而非人之罪也。即便是秦皇漢武的雄才大略,換在他的位置上,也未必能爭得一個繼續劃江而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