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長孫氏的病,終於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然而彌留之際,她最擔心的仍然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獲譴重臣房玄齡的遭遇前途,對太宗說:"玄齡事陛下最久,一向小心謹慎,大小奇謀秘計他都有份參與,卻從來沒有向任何人泄露過,實在是忠心耿耿.如果不是極大之罪,陛下就一定不要虧待他."隨後她又說:"對於我的家族,要想保全他們長久,就一定不能讓他們掌握權要,給一個散官閒職就行了.至於我自己,活著無益於世,死了就更不能耗費世間資財.只須因山而葬,不起墳,不用厚重棺槨,以木器陶器陪葬即可,再舉行儉樸的葬禮.還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言,省作役止游畋,妾雖歿於九泉,誠無所恨,亦是陛下未忘妾也."

  貞觀十年六月二十一日,長孫皇后逝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五個月後,唐太宗將年輕的妻子下葬於昭陵,諡"文德皇后".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當年那副卦中的短短八個字,包含了怎樣的含義,需要怎樣的睿智、情操和犧牲精神,才能將這八個字寫完.然而長孫氏短短的三十六年人生,卻近乎完美地成為這八個字的詮釋.

  長孫氏死後,太宗在遺物中發現了她親手編纂的《女則》十卷.

  《女則》沒有流傳下來,根據記載,這部書中的內容,是採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跡總匯,是長孫皇后平日翻閱以隨時提醒自己所用,與班昭所著的《女誡》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在她生前,即使是她的丈夫都沒有見過這部書.太宗手持妻子生前的著述,睹物思人更增哀傷.

  長孫皇后生前,太宗雖然與她有結髮深情,卻仍然不免輾轉於諸妃之間.似乎直到妻子徹底撒手人寰,拿到那部被翻閱得已顯陳舊的《女則》,太宗才完全地觸動,發覺自己失去了怎樣的無價之寶,才明白自己曾經讓她經歷了怎樣的冷清孤單.長孫氏在丈夫的思念中,日復一日地完美無瑕.所有活著的女人,都敵不過死去的她.

  長孫氏去世前,太宗的女人們先後為他孕育了二十一女十三子.長孫氏去世後十三年間,後宮孕育的孩子卻只有一個,而且離長孫氏之死也起碼有六七年了.似乎正當盛年的李世民感受男女歡愛的激情,都隨著長孫氏一起逝去了.

  太宗從此再沒有立後.新唐書上說太宗曾經想立巢刺王妃楊氏為後,實話說我頗不以為然.當然,巢刺楊氏確實也不尋常處:她就是長孫氏死後,太宗后妃中唯一一個生育了孩子的女人.得寵應該不成問題,但她曾經是太宗的弟媳,一直在後宮也沒有得到什麼可說的位次,兩唐書都只稱她為"楊氏"而非"楊妃".因此太宗是否真有立後之舉實在大有疑問.更何況她為太宗生的兒子還被過繼給了她的前夫巢刺王李元吉(新唐書是高宗李治操辦的過繼事宜),就這更看不出分厘曾想要冊她為後的跡象了.

  又有說隋煬帝公主也有議後之事的,這個倒也不是不可能.不過我也不太同意.說楊公主所生的皇三子李恪得太宗歡心是可以的,由此推論太宗也一定要立其母,就說不過去了.何況,即使在同樣的說法中,往往還有一句:由於長孫無忌反對,李恪終於敗給了長孫皇后的幼子李治,太子夢破.太宗後期對長孫無忌多少是有些縱容的,只怕與思念亡妻也很有關係.若不是那二十三年夫妻情深墊底,長孫無忌真能夠阻撓更改得了李世民的意志?反正我是不全相信的.

  李世民不立新後,最大的理由只能是他始終難忘長孫氏.(長孫氏三年喪滿,太宗寧可讓韋貴妃權掌後宮,都不願立即封后,似乎還有另一種可能:他不願意立出身高又有兒子的新皇后,他或者覺得只有長孫氏才是他的妻子,長孫氏的兒子才有權力取得他的天下.)

  長孫氏死後,皇宮中的家務都由韋貴妃主理.然而皇家內務卻始終無法恢復長孫在世時的井井井有條,皇家子女的教養也大出偏差.令太宗傷心頭痛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一個大麻煩是陰德妃所生的兒子李祐惹出來的.

  李祐長大後被封為齊王、齊州都督.當他年紀漸大,開始有能力參與內外事宜後,那個逃過劫難的陰妃弟弟陰弘智開始引誘外甥:"你兄弟太多,皇上駕崩後,你要是沒有死士自衛恐怕是不行的."李祐深以為然.外甥鬆了口,陰弘智就將早已栽培好的候選人一一推薦過去.李祐信之不疑,將所有的事宜都交待給了舅舅.在陰弘智的一步步誘導下,貞觀十七年,李祐終於發動了叛亂,事敗被誅.有人猜測,陰弘智的叛亂圖謀,很可能要一直上溯到陰世師被斬首的那一天,他是在為父親報仇兼實現自己的政治企圖.

  唯一的兒子死了,被自己的親舅舅坑死了.可憐的陰德妃失去了依靠.雖然太宗仍然顧念舊情,僅僅是將其由妃降級為"嬪",並沒有過多的追究她,但是晚年喪子和親人背叛的苦痛卻也足以擊潰陰氏的精神.她暮年的人生令人不忍多想.

  隨後的大麻煩,卻是長孫氏的兒子李承乾李泰引出來的.母親在世時,李承乾還算是一個聰明識大體的好兒子,太宗也很放心讓他監國.但母親去世之後他沒有了約束,父親又實在不懂得引導兒子的方法,叛逆期的承乾日益變得不象樣子.同樣變得不象樣子的還有李泰,這個少年時好學孝順的嫡次子也越來越野心勃勃,可勁地挑撥父親與大哥的關係.承乾漸漸與李泰勢不兩立,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他打算暗殺李泰,並提前奪取皇位.

  聽說李祐叛亂失敗,李承乾情不自禁地拍著腦袋譏笑道:"他離那麼遠怎麼造得成反?象我這樣住得靠近內宮,舉事才能成功."這話很快走漏.太宗命長孫無忌領眾臣調查案情,掀出了李承乾聯合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人謀反,還曾經想要暗殺弟弟李泰的事來.——李承乾隨後被廢為庶人,幽禁兩年後死去.太宗對寄予厚望的嫡長子竟落得如此下場十分感傷,以國公禮為其舉殯並廢朝,對承乾的兩個兒子也授以官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