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的劉徹,雖然心裡一千個、一萬個地不情願,可是也象他的爺爺文帝、父親景帝那樣,對著老娘無計可施,只得低頭認錯.

  這樣一來,灌夫便死定了.

  竇嬰仍想盡力一搏,救灌夫的性命,便讓侄兒上書皇帝,說自己手裡有一道景帝的詔書,希望再次得到武帝的召見.

  讓竇嬰沒有想到的是,保管檔案的官員竟然向武帝匯報,說記錄里沒有這樣一份詔書,竇嬰定是偽造了先帝的旨意.這樣一來,竇嬰不但沒能為灌夫申訴,自己反倒惹下了天大的麻煩.

  公元前130年十月,灌夫和他的家人都被處決.

  竇嬰得到消息後,被氣得中了風.就這樣田蚡也不肯放過他——不久,長安城裡便傳開了關於竇嬰的流言蜚語,一直傳到了武帝的耳朵里.武帝下令追查——追查的結果是什麼,拿腳趾頭都想得出來……

  公元前130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已經半身不遂的魏其侯竇嬰被五花大綁,在渭城大街上當眾斬首示眾.

  敢於對自己不敬的灌夫、曾經讓自己皓躬屈膝的竇嬰,都被自己整死了,田蚡大出了一口惡氣,心情大爽.

  雖說灌夫的確粗魯,也做過不少橫行霸道的事而不得民心,但是田蚡其實比他更橫蠻霸道坑害百姓,哪有什麼資格來指責灌夫呢?更何況罪在一人也就夠了,田蚡卻非要把灌家滅得乾乾淨淨,更要假造謠言,騙得皇帝連竇嬰也一起殺.此人的品性嘴臉也夠可怕的了.

  十八、冤魂索命,田蚡的報應

  果然,報應不久就來了.

  就在第二年的春天(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田蚡病了.每天都不停地喊叫,說的都是謝罪認錯的話.

  不用說,這怪異的場面可把以王娡為首的整個家族都給嚇蒙了.連忙請能視鬼的巫師前來診治.

  巫師掉頭就走,說:"丞相已經不能救了,有兩個厲鬼守在他的床頭,而且這兩個鬼十分狠惡,不取走他的性命他們是不甘心的."

  向巫師詢問兩個鬼的面貌,從未見過灌夫和竇嬰的巫師所形容的兩個厲鬼面貌,卻宛然與灌夫竇嬰一模一樣.

  好了,一聽巫師的說法,從王娡開始,所有的人都遍體冰涼、無話可說.

  不久,田蚡就在胡言亂語中死掉了.只比被他害死的灌夫竇嬰多活了幾個月而已.

  四年後,田蚡的兒子田恬犯罪廢爵.大勢已去的田氏從前所做過的劣行此時便紛紛大白於天下.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追查同黨的時候,田蚡從前歸附劉安的事發.

  那還是武帝初即位、田蚡擔任太尉的時候.當時竇太后以武帝無子為由,想要立淮南王劉安為皇太叔,等待機會廢劉徹.當時劉安入京朝見,善於見風使舵的田蚡前去霸上迎接,向劉安討安說:"皇帝沒有太子,大王你既賢明又是高祖親孫,一旦皇帝早逝,您不繼位誰還有資格繼位?"

  田蚡乃是皇帝的親舅舅,他這話說出來當然與眾不同,聽得劉安心曠神怡,越發覺得小皇帝眾叛親離,自己榮發有日,立即贈送大筆金銀財寶,並且將田蚡引為知己,承諾自己一旦升發,定不忘了他的知遇之恩.

  不用說,武帝劉徹聽到這則"舊聞"的時候,恨得牙齒發癢到了什麼程度.他早先殺灌夫竇嬰的時候就已經很不甘願,認為兩人罪不該死,全是被母親硬逼著乾的.如今聽到這等消息,更是怒火中燒,咒罵道:"可恨田蚡還控告灌夫謀逆,他才是個真正的亂臣賊子!要不是這傢伙死得早,我非滅了他族不可!"

  田蚡能夠為非作歹,與王娡的支持密不可分.由此也可見王娡對娘家的百般袒護到了什麼程度.——呵呵,誰說女生外向的?

  王娡的護短,當然莫過於對田蚡,不過除了田蚡,其它的家人她也十分關照偏袒.

  十九、美男韓嫣

  王娡對唯一的兒子、當朝的天子劉徹,不用說是管得很嚴實的.因為這不但是她唯一的兒子,更是她身家性命的全部依靠.除此之外,漢初帝王畏母似乎也成了一種習慣,個個都在生母的面前噤若寒蟬.呂雉與劉盈就不用說了,就連史書上記載得最溫和謹慎的薄太后,都讓兒子劉啟奉若神明地供著.

  王娡自然也就前輩們的身上學了不少本事.比如她婆婆竇太后向兒子絕食抗議的招數,她就曾經因為弟弟田蚡的緣故施展過,愣是逼著兒子殺了不想殺的大臣.

  兒子聽教聽話,當然是王娡最大的夢想(也是世上所有父母的夢想),那麼在她看來,有可能引得兒子走上"邪路"、甚至於違背自己意願的所有人或事物,就當然是罪無可恕的了.

  韓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撞上鐵板的.

  韓嫣是韓信的曾孫子,也是劉徹從小一起長大的親信好友.準確的說,他就是陪皇子們讀書的人,而在所有的皇子和陪讀中,劉徹唯獨與他最投契.小時候一起讀書學寫字,長大了一起學騎射,等到劉徹成為皇帝,整兵習武準備討伐匈奴的時候,他又帶頭練習匈奴的武器,實行"知己知彼".

  除了公事,私底下他與劉徹的關係也好得非比尋常,劉徹經常不顧君臣之禮與韓嫣同吃同睡,情份甚至遠在後宮嬪妃之上,他所得到的封賞,也遠遠超過了旁人.——在這方面,西漢皇家有家傳心得.

  順便要說一聲,韓嫣的曾祖父韓信:此韓信非彼韓信,並非大家熟知的那位忍受跨下之辱的淮陰人韓信,而是先秦時韓國的王室後人,他們的世居之地在南陽.韓王信乃是韓國厘王咎的堂侄兒,他在楚漢之爭中投靠了劉邦,由於這一項明智的投資,漢室得天下後,韓信被封為太原韓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