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昭宗這時有點數了,八月初五,急招翰林學士韓偓。皇上道:“有人建議朕招崔胤、全誨入內殿,置酒和解二人恩怨,卿以為如何?”
韓偓與崔胤自有不同,他開始就不贊成這種意氣之舉,曾對昭宗說過“宦官亦不可全無”的話。韓偓還算是一個非常明智的人,只是像他這樣的在眼下已是鳳毛麟角。
他對昭宗道:“全誨之輩跋扈,確是非解決不可。如此示弱,則更增其凶悖。不如儘快調走首惡之徒,余者許其自新,庶幾能避免麻煩。”
韓偓的話原則上是不錯的,但實行不起來。昭宗發布的調令,沒有一個遵守。已到了你死我活的關頭,誰又敢主動撤退。
九月初五,皇上聽到了全忠即將發兵的消息,一下省悟了。他終於知道,自己謀除宦官的努力,結果是前門拒狼,後門引虎,而且還是兩隻虎:一是東面的朱全忠,一是西面的李茂貞,兩虎相鬥於君側,豈是鬧著玩的!昭宗無奈,又問計於韓偓,韓偓這時也是無可奈何:“臣早知如此,早知如此!”皇上看著他,無語而泣。
十月,全忠從大梁發兵。韓全誨得訊,先動一步,領神策軍將昭宗挾至鳳翔,依附李茂貞。全忠到長安後,隨即西征,圍住鳳翔。茂貞又向李克用求援,但克用軍雖牽制了部分宣武軍力量,可作戰屢屢不利,甚至還被全忠追到晉陽。若非天公作美,克用還要吃更大的敗仗。茂貞一人獨撐,也是屢戰屢敗,終於在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冬天向全忠妥協。天復三年(公元902年)正月,茂貞殺掉了韓全誨、張彥弘等七十二人,送昭宗還長安。全忠則解鳳翔之圍,擁天子回京。
回京之前,全忠就將已在京師退休、未隨昭宗西赴鳳翔的九十二位老宦官秘密處死。天子還宮後,崔胤力請全誅宦官,於是全忠盡殺宦官數百人,外任監軍者分令各地藩鎮誅殺。至此,本朝的“宦官時代”宣告結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崩潰(8)
二月,天子進全忠爵為“梁王”,賜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全忠留步騎兵萬人宿衛長安,令其心腹分任要職,自己班師汴州。
朱全忠成功地完成了第二步後,緊接著開始遠交近攻,消滅異己。七月,大破平盧節度使王師範;天復四年(公元904年)正月,又密令部下在長安盡誅崔胤之黨,迫使昭宗遷都洛陽;八月十一日,弒殺昭宗,立昭宗十三歲的太子李祚為帝。第二年(公元905年)二月全忠又在洛陽宮苑的九曲池縊殺昭宗諸子共九人,投屍池中。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五月初七--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有一顆彗星出現在天空,由“軒轅”、“大角”二星宿一直拖弋到天市垣。天有星變,是災非祥,占者有曰:“此君臣俱焚之相,宜誅殺以應之。”於是乎全忠大肆流放朝臣,貶逐無虛日。六月,將裴樞等朝士貶官者三十餘人招到滑州白馬縣的白馬驛中,一夜盡殺之。全忠部下的天平節度副使李振--就是當年在宦官幽閉昭宗時勸全忠抓住機會的那個人--早年屢舉進士而不第,心裡恨透了這些讀書之人。三十餘位縉紳人士被殺後,他還不解意,對全忠道:
“此輩不是自稱‘清流’嗎,那就把他們投入黃河,叫他們變成‘濁流’!”
全忠大笑:“就這樣吧!”
當朝士們的屍體在渾濁的黃河水中隨波浮沉的時候,帝國的一切道德準則、禮法規範也隨之而被埋葬,帝國本身便再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了。
儘管李克用等勢力還在頑強抵抗著朱全忠吞併天下的行動,但對帝國政權來說卻已經是毫無意義。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三月,在全忠手中的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宣布“禪讓”,全忠更名為“晃”,即皇帝位,建號“梁”,歷史上稱之為“後梁”。唐朝正式滅亡,中國隨之進入了第二個大分裂時期。
世事東流水,乾坤一局棋。
古代中國的全盛是公元七世紀初到八世紀末一百五十餘年間的唐朝,它的輝煌曾經如日中天,照亮了整個世界。可惜,這一輪燦爛的太陽並沒有閃耀出持久的光輝,在九世紀一百年中,就慢慢地熄滅了。宛如一柱激昂的噴泉引回到死水般的池塘,再也不興波瀾。只剩下點綴其間的一片靜謐的蓮花,稍稍掩蓋了一些沉沉暮氣。
何時輪到它再度升起?
後記
歷史就是昨天,就是正在過去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歷史也就等於今天,等於現在。我們本來永遠都不能、也無法從歷史的巨網中掙脫的,可不知怎麼,我們似乎還是漸漸地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今天的人們成了超越自己皮膚的人,看起來揮揮灑灑、輕鬆自如,其實總有一天要感到惘然若失。
也許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把歷史看作是“歷史學家”獨有的東西了,在他們精闢的考證和縝密的教科書中,忘記了歷史本應該就是所有人的事。悲哀的是,我們有時竟把這個事實當作是必然的,心悅誠服地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拱手讓給了別人。於是,歷史終於被扼殺了,真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何時是個盡頭。
懷古多從幽寂來。如果沒有奔波紅塵的肉體煎熬,沒有獨坐長夜的心靈跋涉,本人斷沒有這個膽量和意識去喚回我心中的歷史,更毋庸說寫作本書了。這或許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為有一個寂寞的夜晚我突然想起,歷史老人既永遠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存在,任何一個人便都有資格去和他舉杯對飲。
韓偓與崔胤自有不同,他開始就不贊成這種意氣之舉,曾對昭宗說過“宦官亦不可全無”的話。韓偓還算是一個非常明智的人,只是像他這樣的在眼下已是鳳毛麟角。
他對昭宗道:“全誨之輩跋扈,確是非解決不可。如此示弱,則更增其凶悖。不如儘快調走首惡之徒,余者許其自新,庶幾能避免麻煩。”
韓偓的話原則上是不錯的,但實行不起來。昭宗發布的調令,沒有一個遵守。已到了你死我活的關頭,誰又敢主動撤退。
九月初五,皇上聽到了全忠即將發兵的消息,一下省悟了。他終於知道,自己謀除宦官的努力,結果是前門拒狼,後門引虎,而且還是兩隻虎:一是東面的朱全忠,一是西面的李茂貞,兩虎相鬥於君側,豈是鬧著玩的!昭宗無奈,又問計於韓偓,韓偓這時也是無可奈何:“臣早知如此,早知如此!”皇上看著他,無語而泣。
十月,全忠從大梁發兵。韓全誨得訊,先動一步,領神策軍將昭宗挾至鳳翔,依附李茂貞。全忠到長安後,隨即西征,圍住鳳翔。茂貞又向李克用求援,但克用軍雖牽制了部分宣武軍力量,可作戰屢屢不利,甚至還被全忠追到晉陽。若非天公作美,克用還要吃更大的敗仗。茂貞一人獨撐,也是屢戰屢敗,終於在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冬天向全忠妥協。天復三年(公元902年)正月,茂貞殺掉了韓全誨、張彥弘等七十二人,送昭宗還長安。全忠則解鳳翔之圍,擁天子回京。
回京之前,全忠就將已在京師退休、未隨昭宗西赴鳳翔的九十二位老宦官秘密處死。天子還宮後,崔胤力請全誅宦官,於是全忠盡殺宦官數百人,外任監軍者分令各地藩鎮誅殺。至此,本朝的“宦官時代”宣告結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崩潰(8)
二月,天子進全忠爵為“梁王”,賜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全忠留步騎兵萬人宿衛長安,令其心腹分任要職,自己班師汴州。
朱全忠成功地完成了第二步後,緊接著開始遠交近攻,消滅異己。七月,大破平盧節度使王師範;天復四年(公元904年)正月,又密令部下在長安盡誅崔胤之黨,迫使昭宗遷都洛陽;八月十一日,弒殺昭宗,立昭宗十三歲的太子李祚為帝。第二年(公元905年)二月全忠又在洛陽宮苑的九曲池縊殺昭宗諸子共九人,投屍池中。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五月初七--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有一顆彗星出現在天空,由“軒轅”、“大角”二星宿一直拖弋到天市垣。天有星變,是災非祥,占者有曰:“此君臣俱焚之相,宜誅殺以應之。”於是乎全忠大肆流放朝臣,貶逐無虛日。六月,將裴樞等朝士貶官者三十餘人招到滑州白馬縣的白馬驛中,一夜盡殺之。全忠部下的天平節度副使李振--就是當年在宦官幽閉昭宗時勸全忠抓住機會的那個人--早年屢舉進士而不第,心裡恨透了這些讀書之人。三十餘位縉紳人士被殺後,他還不解意,對全忠道:
“此輩不是自稱‘清流’嗎,那就把他們投入黃河,叫他們變成‘濁流’!”
全忠大笑:“就這樣吧!”
當朝士們的屍體在渾濁的黃河水中隨波浮沉的時候,帝國的一切道德準則、禮法規範也隨之而被埋葬,帝國本身便再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了。
儘管李克用等勢力還在頑強抵抗著朱全忠吞併天下的行動,但對帝國政權來說卻已經是毫無意義。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三月,在全忠手中的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宣布“禪讓”,全忠更名為“晃”,即皇帝位,建號“梁”,歷史上稱之為“後梁”。唐朝正式滅亡,中國隨之進入了第二個大分裂時期。
世事東流水,乾坤一局棋。
古代中國的全盛是公元七世紀初到八世紀末一百五十餘年間的唐朝,它的輝煌曾經如日中天,照亮了整個世界。可惜,這一輪燦爛的太陽並沒有閃耀出持久的光輝,在九世紀一百年中,就慢慢地熄滅了。宛如一柱激昂的噴泉引回到死水般的池塘,再也不興波瀾。只剩下點綴其間的一片靜謐的蓮花,稍稍掩蓋了一些沉沉暮氣。
何時輪到它再度升起?
後記
歷史就是昨天,就是正在過去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歷史也就等於今天,等於現在。我們本來永遠都不能、也無法從歷史的巨網中掙脫的,可不知怎麼,我們似乎還是漸漸地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今天的人們成了超越自己皮膚的人,看起來揮揮灑灑、輕鬆自如,其實總有一天要感到惘然若失。
也許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把歷史看作是“歷史學家”獨有的東西了,在他們精闢的考證和縝密的教科書中,忘記了歷史本應該就是所有人的事。悲哀的是,我們有時竟把這個事實當作是必然的,心悅誠服地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拱手讓給了別人。於是,歷史終於被扼殺了,真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何時是個盡頭。
懷古多從幽寂來。如果沒有奔波紅塵的肉體煎熬,沒有獨坐長夜的心靈跋涉,本人斷沒有這個膽量和意識去喚回我心中的歷史,更毋庸說寫作本書了。這或許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為有一個寂寞的夜晚我突然想起,歷史老人既永遠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存在,任何一個人便都有資格去和他舉杯對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