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七月,黃巢終於在採石渡過長江,進圍揚州。沿江防線的最主要干將淮南節度使高駢在這個節骨眼上放棄了抵抗,堅城不出。九月,黃巢乘勝渡淮,直指東都,帝國的軍事行動徹底失敗。高駢出身禁軍世家,早年在西南一帶任職,曾大破南詔的入侵。乾符四年(公元877年)調到江南後,最初在征討的王仙芝部眾時成績顯著,他也是後來執行朝廷圍堵方針,迫使黃巢南竄嶺南的最主要功臣。這樣一個朝廷寄予了莫大厚望的人,關鍵時刻竟然不敢應戰,說起來是大有原因的。
表面看來好像是高駢心有怨氣。原來,在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三月,由宰相盧攜的保舉,高駢出任諸道行營都統,負責堵截黃巢。上任之後,高駢傳檄四方,募得淮南與諸道兵馬近七萬人,聲威大振,一時屢挫農民軍。就在此時,黃巢使了一個緩兵之計,上表請降。高駢以為黃巢堅持不了多久,此時此刻豈能讓外人分功,於是便遣散了各地軍馬。這一來,讓黃巢得計,五月,大破高駢之眾,陣前斬殺高駢大將張璘,乘勝渡江攻占天長、六合等縣。高駢上表告急,朝廷下詔,嚴責其遣散諸道兵之不當,惹得高駢一氣之下,稱病不戰。但這只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
經濟的崩潰和吏治的敗壞,使得帝國中央的實力再也不像從前了。由於官軍的寡弱,所以平亂剿賊不僅必須徵募兵士,尚需大力依賴地方自衛武裝。而天子和帝國的威望大跌,先前的那種勤王扶政的正統觀念在人們心中越來越淡薄,天子登高一呼,四方之師雲集的局面儘管存在,可性質已發生了變化。崛起的藩鎮大多出身於盜寇和地方軍將,其地方割據的本性是與身俱來的,因而在國家危難時期對王室的忠實程度上便有很大的折扣,即使如高駢這些官宦出身之輩,在這種分崩離析的關頭,也免不了心懷異志,更遑論那些地方軍將和割據藩鎮了。要靠此輩完成匡復國家的重任,那實在是要打上一個問號。
崩潰(4)
高駢手下的一位謀士說得好:
“相公勳業已高,妖賊未殄,朝廷已有閒言。賊若蕩平,相公威望蓋主,則又如何處之?為相公良計,莫如臨岸觀火,自求多福。”
這根本就是為不忠不孝開脫的一句漂亮話。高駢何嘗不知道作為擁據一方的藩鎮首領,即使“功高蓋主”,天子又何以處置?!更何況現在的情形,又絕非是“兔死狗烹”的時代,他又哪裡來的這個擔心!所以高駢放棄抵抗,實實在在是出於私心。一年後兩京淪陷,高駢尚欲兼併兩浙,以成當年孫策三分天下之計,就是最好的證明。
高駢放棄抵抗,使引頸南望的天子和滿朝文武一片哀嘆。中央政權本身已經多少年沒有起過扭轉乾坤的作用了,眼下更是無所措手。別看田令孜信誓旦旦地要守潼關,其實他早就準備西逃蜀中。作為實握大權的宦官,他從來也不會選擇玉石俱焚的道路,只要保住了天子,也就保住了自己的權益,這一點,連皇上本人都不無感覺。所以,皇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下令在潼關作最後一戰,不然,天子的顏面又置於何地?但是,靠京中的那些由富家子弟組成的神策禁軍,潼關哪裡守得住?
十二月初二,黃巢攻克潼關,初五,進占長安。十萬大軍入城之時,長安居民夾道觀看。人心的離失,是為政者最大的失敗,當僖宗僅在田令孜五百神策兵護衛下從金光門狼狽出逃時,恐怕是很難想到這一點的。
官吏的無能就是政治的無能。
僖宗自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七月即位到現在,前後有劉瞻、崔彥昭、鄭畋、盧攜、王鐸、豆盧瑑、崔沆、鄭從讜等人入相。其中,劉瞻早死,崔彥昭不日離任,在朝中主掌政務、並還能做點事情的主要就是鄭畋、盧攜、王鐸和豆盧瑑四人。然而這四位宰相,在對待黃巢的態度上,分歧相當嚴重。
鄭畋主撫,盧攜主剿。王鐸雖也是主戰派,並已於前一年兼任荊南節度使及諸道行營兵馬都統,負責長江中游防禦,但盧攜與他有矛盾,力主以高駢取而代之。豆盧瑑在後來則主張避讓,是附合田令孜西逃蜀中的大臣之一。鄭、盧二人曾發生過激烈的爭執,時間是在乾符六年(公元779年)五月黃巢占據安南都護府後。
鄭畋對僖宗說:“巢賊之亂,本因歲飢。而國家久不用兵,士皆忘戰。所在節將,又都閉門自守,不能抵禦。”鄭畋既是大族出身,又進士及第,也是經過磨難才入居高位的。從這句話上可以看出他還不失傳統的理念,尚能夠保持正確分析的能力。他的建議是“不如釋咎包容,權降恩澤。其輩本因飢年利合,一遇歲豐,自然分崩離析。此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鄭畋真是個明白人。
盧攜不同意。他這時自恃手上有在浙西屢敗黃巢,並成功地將其趕往嶺南的高駢,他當然要立一個奇功。盧攜道:“高駢將略無雙,淮土兵甲甚銳,”要知道,吹捧自己提拔的人,也就是在宣揚自己本身。“蕞爾纖寇,不足為慮。豈可對敵示怯而使四方諸軍解體!”盧攜話說得如此大,皇上當然聽了舒服。
鄭畋對地方大鎮向不抱幻想,尤其對高駢這個處處考慮自身利益的人很有看法,他當然不能同意盧攜的方針。鄭畋在政事堂宰相會商草擬詔制時,忍不住諷刺盧攜道:“高千里這個人遷延玩寇,其實無意滅賊。堂老靠他而用兵,吾輩當死無歸宿了!”高駢字千里。
表面看來好像是高駢心有怨氣。原來,在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三月,由宰相盧攜的保舉,高駢出任諸道行營都統,負責堵截黃巢。上任之後,高駢傳檄四方,募得淮南與諸道兵馬近七萬人,聲威大振,一時屢挫農民軍。就在此時,黃巢使了一個緩兵之計,上表請降。高駢以為黃巢堅持不了多久,此時此刻豈能讓外人分功,於是便遣散了各地軍馬。這一來,讓黃巢得計,五月,大破高駢之眾,陣前斬殺高駢大將張璘,乘勝渡江攻占天長、六合等縣。高駢上表告急,朝廷下詔,嚴責其遣散諸道兵之不當,惹得高駢一氣之下,稱病不戰。但這只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
經濟的崩潰和吏治的敗壞,使得帝國中央的實力再也不像從前了。由於官軍的寡弱,所以平亂剿賊不僅必須徵募兵士,尚需大力依賴地方自衛武裝。而天子和帝國的威望大跌,先前的那種勤王扶政的正統觀念在人們心中越來越淡薄,天子登高一呼,四方之師雲集的局面儘管存在,可性質已發生了變化。崛起的藩鎮大多出身於盜寇和地方軍將,其地方割據的本性是與身俱來的,因而在國家危難時期對王室的忠實程度上便有很大的折扣,即使如高駢這些官宦出身之輩,在這種分崩離析的關頭,也免不了心懷異志,更遑論那些地方軍將和割據藩鎮了。要靠此輩完成匡復國家的重任,那實在是要打上一個問號。
崩潰(4)
高駢手下的一位謀士說得好:
“相公勳業已高,妖賊未殄,朝廷已有閒言。賊若蕩平,相公威望蓋主,則又如何處之?為相公良計,莫如臨岸觀火,自求多福。”
這根本就是為不忠不孝開脫的一句漂亮話。高駢何嘗不知道作為擁據一方的藩鎮首領,即使“功高蓋主”,天子又何以處置?!更何況現在的情形,又絕非是“兔死狗烹”的時代,他又哪裡來的這個擔心!所以高駢放棄抵抗,實實在在是出於私心。一年後兩京淪陷,高駢尚欲兼併兩浙,以成當年孫策三分天下之計,就是最好的證明。
高駢放棄抵抗,使引頸南望的天子和滿朝文武一片哀嘆。中央政權本身已經多少年沒有起過扭轉乾坤的作用了,眼下更是無所措手。別看田令孜信誓旦旦地要守潼關,其實他早就準備西逃蜀中。作為實握大權的宦官,他從來也不會選擇玉石俱焚的道路,只要保住了天子,也就保住了自己的權益,這一點,連皇上本人都不無感覺。所以,皇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下令在潼關作最後一戰,不然,天子的顏面又置於何地?但是,靠京中的那些由富家子弟組成的神策禁軍,潼關哪裡守得住?
十二月初二,黃巢攻克潼關,初五,進占長安。十萬大軍入城之時,長安居民夾道觀看。人心的離失,是為政者最大的失敗,當僖宗僅在田令孜五百神策兵護衛下從金光門狼狽出逃時,恐怕是很難想到這一點的。
官吏的無能就是政治的無能。
僖宗自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七月即位到現在,前後有劉瞻、崔彥昭、鄭畋、盧攜、王鐸、豆盧瑑、崔沆、鄭從讜等人入相。其中,劉瞻早死,崔彥昭不日離任,在朝中主掌政務、並還能做點事情的主要就是鄭畋、盧攜、王鐸和豆盧瑑四人。然而這四位宰相,在對待黃巢的態度上,分歧相當嚴重。
鄭畋主撫,盧攜主剿。王鐸雖也是主戰派,並已於前一年兼任荊南節度使及諸道行營兵馬都統,負責長江中游防禦,但盧攜與他有矛盾,力主以高駢取而代之。豆盧瑑在後來則主張避讓,是附合田令孜西逃蜀中的大臣之一。鄭、盧二人曾發生過激烈的爭執,時間是在乾符六年(公元779年)五月黃巢占據安南都護府後。
鄭畋對僖宗說:“巢賊之亂,本因歲飢。而國家久不用兵,士皆忘戰。所在節將,又都閉門自守,不能抵禦。”鄭畋既是大族出身,又進士及第,也是經過磨難才入居高位的。從這句話上可以看出他還不失傳統的理念,尚能夠保持正確分析的能力。他的建議是“不如釋咎包容,權降恩澤。其輩本因飢年利合,一遇歲豐,自然分崩離析。此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鄭畋真是個明白人。
盧攜不同意。他這時自恃手上有在浙西屢敗黃巢,並成功地將其趕往嶺南的高駢,他當然要立一個奇功。盧攜道:“高駢將略無雙,淮土兵甲甚銳,”要知道,吹捧自己提拔的人,也就是在宣揚自己本身。“蕞爾纖寇,不足為慮。豈可對敵示怯而使四方諸軍解體!”盧攜話說得如此大,皇上當然聽了舒服。
鄭畋對地方大鎮向不抱幻想,尤其對高駢這個處處考慮自身利益的人很有看法,他當然不能同意盧攜的方針。鄭畋在政事堂宰相會商草擬詔制時,忍不住諷刺盧攜道:“高千里這個人遷延玩寇,其實無意滅賊。堂老靠他而用兵,吾輩當死無歸宿了!”高駢字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