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路遙曾說,他是"抱著兄長般的熱情"來寫他筆下的那些農村青年的。高加林、劉巧珍、孫少平、田曉霞、孫少安、金波等等,從這些人物身上,人們感受到作家一種兄長般的嚴肅和親切,感受到與苦難作鬥爭的悲壯和奮鬥的美麗,不同程度地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文學評論家王愚說:路遙作品中的人物,在困難的時候,都有一種"堅毅不屈、冰清玉潔的性格力量,和周圍嚴峻的生活矛盾互相衝撞,迴響著悲壯的基調"。
二十世紀最後一個五一節,我在烈日暴曬的深圳街頭徘徊,尋找著我的採訪對象。當他把我帶到他住宿的出租屋時,我在那個打工者凌亂簡陋的"家"中,看到的唯一奢侈的東西,就是一套被打工者翻得又髒又破的書--《平凡的世界》。很顯然,那是一套粗製濫造的盜版書。劣質的、黑乎乎的紙張,黑芝麻一樣密密麻麻的小字,讓人感到頭疼噁心的同時,也感到心裡隱隱作痛--對路遙用生命換來的勞動成果被褻瀆和糟蹋。可是,那些打工者,我的採訪對象們告訴我,他們大多都是從這種盜版書上讀路遙的,他們喜歡路遙的作品,它為他們艱苦的打工生活增添了一層希望的亮色和奮鬥的力量。儘管他們中有些人並不知道路遙是誰,甚至連路遙和瓊瑤都分不清楚。
那一刻,我的心再次被強烈地震動了,我清楚地意識到,路遙沒有死,他活在千百萬底層人民中間,活在喜歡他的讀者中間。從深圳回來,我寫了一篇描寫打工者生活的長文,發表在我供職的那家報紙上。許多同仁和讀者讀了以後說,文章中描寫打工者在辛苦輾轉的打工生活中和簡陋的出租屋裡,仍然不忘孜孜不倦地讀路遙小說的那段文字,是我們報紙那段時間裡最能打動人心的文字。我想,這或許是路遙不死的靈魂藉助於文學在人們心靈里的迴光返照吧!
有人說,這個世界是現實主義者的,也是批判現實主義者的,唯獨不是理想主義者的。可是路遙作品最能打動人們的,恰恰是主人公在面臨巨大困難時,身上表現出來的那股理想主義的魅力和光芒。有人一輩子讀一部《紅樓夢》,也有人一輩子讀一部托爾斯泰,可是,對於千百萬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讀者而言,是路遙的作品曾經伴著他們一起走過苦難的歲月。
2004年仲夏,我獨自到陝北,去看看路遙作品中那親切而充滿人情味的土地。那是路遙的生身之地,也是他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場地。路遙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他貧窮的童年歲月,也實現了一個文學聖徒的人生價值。儘管斯人已去,這片充滿滄桑的高原厚土,在我的心裡,長久以來總是那樣神秘,那樣火熱!
這片在烈日暴曬下蒼黃的土地,寬谷大壑,梁峁縱橫。刺目的黃色和醒目的綠色形成鮮艷的對比,熱風吹過,田野里茂盛的果樹發出嘩嘩的聲音。路上的浮土被來往的車輪激盪著,黃塵滾滾,真有一種雄壯的感覺。此時此刻,我的心是如何地被激盪了!我覺得我真正地讀懂了路遙,讀懂了路遙的作品,讀懂了路遙作品中人物的心靈世界……
8月,在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文學創作進修班的開學典禮上,已經擔任魯院副院長的白描先生,給我們講《作家素質論》。他滿含深情地講了他與三位陝西作家路遙、賈平凹、陳忠實的交往,以及三位作家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性格特點。他說,在路遙身上不僅有陝北農民的仁愛、寬厚、勤勞和進取精神,更有一種對於苦難和挑戰的不服輸和反叛性格。如同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的李自成和劉志丹一樣。他講1979年他在陝西師大教書的時候,又一次從西安到陝北去看望路遙,那時路遙為了寫作《人生》,從西安躲到陝北的一個招待所里,用23天時間寫完了12萬字的《人生》。寫完的時候他說要犒勞自己,就"很奢侈的"給自己買了一點桃酥。而招待所地上的菸頭卻是用簸箕裝的。那一刻我強烈地意識到,我們讀到的《人生》,根本不是用文字寫成的,而是用路遙的血!路遙的命!
第69節:第四輯影響(4)
同樣在魯院講課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李建軍先生,在為紀念路遙逝世十周年而作的《文學寫作的諸問題》中說,路遙是當代中國作家中很好的解決了"為誰寫?為何寫?寫什麼?如何寫"的作家,他作品中的人道情懷、苦難意識、底層意識、人民立場和詩性氣質,使他具備了成為一個大師級作家的重要特徵。赫爾岑曾說:"對小人物的同情心是俄羅斯文學的基調。"路遙則同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凡的人們,密切關注他們的生存境況和內心感受。他對中國農民的命運充滿了焦灼的關切之情,關注他們走向新生活過程中的艱辛與歡樂。路遙筆下的人物無論承受的打擊多麼沉重,都具有英雄一般堅韌不屈的承擔能力,沒有一個去"尋短見"自殺的。他們用對生活的質樸博大的愛,來包容苦難,超越苦難。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借孫少平之口說:"我們活在人世間,最為珍視的東西應該是什麼?金錢?權力?榮譽?是的,有這些東西也並不壞。但是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為珍貴--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的美好,莫過於這一點!"你也許覺得這些話太家常太缺乏新意,但是這些樸實的字眼裡,卻包含著路遙對生活的透徹理解,以及對我們時代的內在危機的深刻洞察,是值得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深長思之的。
二十世紀最後一個五一節,我在烈日暴曬的深圳街頭徘徊,尋找著我的採訪對象。當他把我帶到他住宿的出租屋時,我在那個打工者凌亂簡陋的"家"中,看到的唯一奢侈的東西,就是一套被打工者翻得又髒又破的書--《平凡的世界》。很顯然,那是一套粗製濫造的盜版書。劣質的、黑乎乎的紙張,黑芝麻一樣密密麻麻的小字,讓人感到頭疼噁心的同時,也感到心裡隱隱作痛--對路遙用生命換來的勞動成果被褻瀆和糟蹋。可是,那些打工者,我的採訪對象們告訴我,他們大多都是從這種盜版書上讀路遙的,他們喜歡路遙的作品,它為他們艱苦的打工生活增添了一層希望的亮色和奮鬥的力量。儘管他們中有些人並不知道路遙是誰,甚至連路遙和瓊瑤都分不清楚。
那一刻,我的心再次被強烈地震動了,我清楚地意識到,路遙沒有死,他活在千百萬底層人民中間,活在喜歡他的讀者中間。從深圳回來,我寫了一篇描寫打工者生活的長文,發表在我供職的那家報紙上。許多同仁和讀者讀了以後說,文章中描寫打工者在辛苦輾轉的打工生活中和簡陋的出租屋裡,仍然不忘孜孜不倦地讀路遙小說的那段文字,是我們報紙那段時間裡最能打動人心的文字。我想,這或許是路遙不死的靈魂藉助於文學在人們心靈里的迴光返照吧!
有人說,這個世界是現實主義者的,也是批判現實主義者的,唯獨不是理想主義者的。可是路遙作品最能打動人們的,恰恰是主人公在面臨巨大困難時,身上表現出來的那股理想主義的魅力和光芒。有人一輩子讀一部《紅樓夢》,也有人一輩子讀一部托爾斯泰,可是,對於千百萬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讀者而言,是路遙的作品曾經伴著他們一起走過苦難的歲月。
2004年仲夏,我獨自到陝北,去看看路遙作品中那親切而充滿人情味的土地。那是路遙的生身之地,也是他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場地。路遙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他貧窮的童年歲月,也實現了一個文學聖徒的人生價值。儘管斯人已去,這片充滿滄桑的高原厚土,在我的心裡,長久以來總是那樣神秘,那樣火熱!
這片在烈日暴曬下蒼黃的土地,寬谷大壑,梁峁縱橫。刺目的黃色和醒目的綠色形成鮮艷的對比,熱風吹過,田野里茂盛的果樹發出嘩嘩的聲音。路上的浮土被來往的車輪激盪著,黃塵滾滾,真有一種雄壯的感覺。此時此刻,我的心是如何地被激盪了!我覺得我真正地讀懂了路遙,讀懂了路遙的作品,讀懂了路遙作品中人物的心靈世界……
8月,在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文學創作進修班的開學典禮上,已經擔任魯院副院長的白描先生,給我們講《作家素質論》。他滿含深情地講了他與三位陝西作家路遙、賈平凹、陳忠實的交往,以及三位作家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性格特點。他說,在路遙身上不僅有陝北農民的仁愛、寬厚、勤勞和進取精神,更有一種對於苦難和挑戰的不服輸和反叛性格。如同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的李自成和劉志丹一樣。他講1979年他在陝西師大教書的時候,又一次從西安到陝北去看望路遙,那時路遙為了寫作《人生》,從西安躲到陝北的一個招待所里,用23天時間寫完了12萬字的《人生》。寫完的時候他說要犒勞自己,就"很奢侈的"給自己買了一點桃酥。而招待所地上的菸頭卻是用簸箕裝的。那一刻我強烈地意識到,我們讀到的《人生》,根本不是用文字寫成的,而是用路遙的血!路遙的命!
第69節:第四輯影響(4)
同樣在魯院講課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李建軍先生,在為紀念路遙逝世十周年而作的《文學寫作的諸問題》中說,路遙是當代中國作家中很好的解決了"為誰寫?為何寫?寫什麼?如何寫"的作家,他作品中的人道情懷、苦難意識、底層意識、人民立場和詩性氣質,使他具備了成為一個大師級作家的重要特徵。赫爾岑曾說:"對小人物的同情心是俄羅斯文學的基調。"路遙則同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凡的人們,密切關注他們的生存境況和內心感受。他對中國農民的命運充滿了焦灼的關切之情,關注他們走向新生活過程中的艱辛與歡樂。路遙筆下的人物無論承受的打擊多麼沉重,都具有英雄一般堅韌不屈的承擔能力,沒有一個去"尋短見"自殺的。他們用對生活的質樸博大的愛,來包容苦難,超越苦難。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借孫少平之口說:"我們活在人世間,最為珍視的東西應該是什麼?金錢?權力?榮譽?是的,有這些東西也並不壞。但是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溫暖的人情更為珍貴--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的美好,莫過於這一點!"你也許覺得這些話太家常太缺乏新意,但是這些樸實的字眼裡,卻包含著路遙對生活的透徹理解,以及對我們時代的內在危機的深刻洞察,是值得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深長思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