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知青,早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的名詞,只有有心人善良地去撫摩,才能夠感受到它的溫度。但是,誰還會有這樣的耐心與誠意呢?憤青,更是只成為了對比如今新一代實用主義青年而存在的傻子的代名詞,一個帶有諷刺貶斥意味的暱稱,已經淪為和傻B一起相提並論了。知青,只是成為了一個老得快要掉了牙的故事,成為了一段殘缺不全過了時跑了調的歌曲,在電視裡肥皂劇里做為煽情的情節段落,在知青的聚會中做為懷舊的下酒小菜。
忽然,一絲悲觀和悲涼襲上心頭,莫非剛才在2隊的激情演繹,只不過是一次小小的情緒抽搐,激情是有的,卻是盲目的,是無謂的,是一次性的嗎?
車開得飛快,快得像是想趕快地逃離過去、逃離現場一般。我的心裡是那麼的不甘!
到達建三江,已經是黃昏了。我忽然發現,這一天我穿的一件黑色的體恤衫已經被太陽曬得發白,白得那麼明顯。2隊的太陽真是厲害,僅僅不到一天的工夫,它就能夠褪去你身上那麼多那麼重的顏色!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厲害,便也常常忘了抬頭正視一下它的光芒的存在。
女宿舍里響起的槍聲
驚心動魄的開江場面
在北大荒,原來組建的6個師,現在分布的6個管局中,建三江是最得天獨厚的地方,它擁有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三條江。三江平原和建三江的名字,都是由此得來。有水的地方,都應該是有福的地方。
我們從哈爾濱一路逶迤而來,都是和松花江一起由西向東淌來。可以說,松花江一直伴隨在我們的左右。但要想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必須要再往東北走,走進建三江的深處。從地圖上看,那裡就是共和國版圖上宛如引吭高歌的公雞的雞頭那個地方。30多年前,王少白師長帶領我們向荒原進軍,就是那個地方。那裡曾經是旌旗漫舞,歌聲嘹亮,拖拉機轟鳴,馬燈光閃爍,綠帳篷星羅棋布的地方。一代人的青春,就是在那個地方揮灑殆盡。不知那裡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了?
這是我們此次重返北大荒的最後一個節目,是建三江管局的領導特意為我們安排的。因為雖說我們當年都是建三江的人,其實我們當中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走到建三江的腹地,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邊去過。我們的青春所能浸透的,不過只是大興島如郵票那樣大的一點兒地方。
先去黑龍江。
過了同江縣的三江口,就是黑龍江。路還是這樣的走,但是路已經變得寬闊而平坦,成為了全國最長的一條一級公路,叫做同三公路。從同江可以直達海南的三亞。只是原來在曲曲彎彎的小路兩旁那麼多茂密的樹木和繽紛的野花,見不到了,都被整齊的白楊樹替代了。遠處的坡地和山丘上,能夠依稀見到一些白樺樹柞樹和青岡樹,稀疏地散落在那裡,像是當年遺留在那裡殘缺不全的舊夢。
同江已經是邊疆的重鎮,松花江到這裡,到了尾聲,前面馬上就要和黑龍江匯合。江邊到處是蘑菇一樣的漂亮的商亭,裡面擺滿俄羅斯的各種小商品,木製套娃比比皆是,異域的風情,可以嗅到那麼一絲味道了。三江口的赫哲村還在,那裡是赫哲族人輩輩打魚生存的老村子,那片老林子還剩下一部分,在外面又新種下了整齊的小松樹,其餘的地方就變成了旅遊景點,四周被圍牆圍了起來,中間建起幾尊雕塑,要買門票才能夠進去了。赫哲人的魚皮衣和樺樹皮畫,都已經陳列在商店裡出售,價錢不菲。
再往前走,就是撫遠,那才是真正的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會合的三江口。當公路變得越來越寬,地勢越來越低,車子像是飛機著陸俯衝似的往下不住傾斜的時候,撫遠古鎮就在眼前了。傲岸的古城牆還巍峨地挺立在那裡,北邊的黑龍江像是一條巨龍一樣,在我們的下面雄偉地流淌著。因為隔著寬闊的堤岸,聽不到它的聲音,但卻能夠感覺到它的氣勢,在陽光下靜穆地迸發著沉鬱的光澤,像是一位偉岸的大將軍,目不斜視地所向無敵地向前流淌著,根本不把簇擁上來的六宮粉黛放在眼裡。這裡才是祖國的最東北角。祖國幅員的遼闊,乃至祖國的概念,到了這裡才分外的明顯和強烈。
對岸是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當年我們在這裡的時候管它叫伯力。現在,停泊在黑龍江邊的每天來回一班的輪船,就要返航回哈巴羅夫斯克去,拎著大包小包的俄羅斯人正在向碼頭走去。那時,中蘇關係緊張,黑龍江主航道中也常常會有俄羅斯的輪船出現。我們站在江邊,故意向他們揮揮手。他們也會向我們揮揮手,有時候,還能夠聽到他們在船上拉手風琴的聲音飄過江面,很悠揚地迴蕩著。但是,江中的巡邏炮艇可就沒有那麼多柔和的手勢,炮艇上灰綠色的僵硬的線條,筆挺的軍禮似的充滿著火藥味。
1971年的初春,那時候我在建三江宣傳隊,奉命來到黑龍江江邊,寫反映兵團戰士反修防修、保衛邊疆的節目。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黑龍江,那場面真是讓我終身難忘。說是驚心動魄,一點都不誇張,正是開江時節,江面上,大塊大塊的冰塊衝撞著,靈魂出竅似的,激起沖天的浪花。撞成了那些中型的冰塊和小的冰塊,漂浮著,流動著,然後誰也不服氣誰一樣,又衝撞在一起,再激起新一輪的浪花,發出震撼人心的回聲,轟鳴著,能夠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據說,附近農場裡的知青,在深更半夜裡第一次聽到這樣開江的聲音,還以為是對岸打炮的聲音呢,就急急忙忙穿起衣服跑到外面集合備戰去了。
忽然,一絲悲觀和悲涼襲上心頭,莫非剛才在2隊的激情演繹,只不過是一次小小的情緒抽搐,激情是有的,卻是盲目的,是無謂的,是一次性的嗎?
車開得飛快,快得像是想趕快地逃離過去、逃離現場一般。我的心裡是那麼的不甘!
到達建三江,已經是黃昏了。我忽然發現,這一天我穿的一件黑色的體恤衫已經被太陽曬得發白,白得那麼明顯。2隊的太陽真是厲害,僅僅不到一天的工夫,它就能夠褪去你身上那麼多那麼重的顏色!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厲害,便也常常忘了抬頭正視一下它的光芒的存在。
女宿舍里響起的槍聲
驚心動魄的開江場面
在北大荒,原來組建的6個師,現在分布的6個管局中,建三江是最得天獨厚的地方,它擁有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三條江。三江平原和建三江的名字,都是由此得來。有水的地方,都應該是有福的地方。
我們從哈爾濱一路逶迤而來,都是和松花江一起由西向東淌來。可以說,松花江一直伴隨在我們的左右。但要想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必須要再往東北走,走進建三江的深處。從地圖上看,那裡就是共和國版圖上宛如引吭高歌的公雞的雞頭那個地方。30多年前,王少白師長帶領我們向荒原進軍,就是那個地方。那裡曾經是旌旗漫舞,歌聲嘹亮,拖拉機轟鳴,馬燈光閃爍,綠帳篷星羅棋布的地方。一代人的青春,就是在那個地方揮灑殆盡。不知那裡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了?
這是我們此次重返北大荒的最後一個節目,是建三江管局的領導特意為我們安排的。因為雖說我們當年都是建三江的人,其實我們當中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走到建三江的腹地,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邊去過。我們的青春所能浸透的,不過只是大興島如郵票那樣大的一點兒地方。
先去黑龍江。
過了同江縣的三江口,就是黑龍江。路還是這樣的走,但是路已經變得寬闊而平坦,成為了全國最長的一條一級公路,叫做同三公路。從同江可以直達海南的三亞。只是原來在曲曲彎彎的小路兩旁那麼多茂密的樹木和繽紛的野花,見不到了,都被整齊的白楊樹替代了。遠處的坡地和山丘上,能夠依稀見到一些白樺樹柞樹和青岡樹,稀疏地散落在那裡,像是當年遺留在那裡殘缺不全的舊夢。
同江已經是邊疆的重鎮,松花江到這裡,到了尾聲,前面馬上就要和黑龍江匯合。江邊到處是蘑菇一樣的漂亮的商亭,裡面擺滿俄羅斯的各種小商品,木製套娃比比皆是,異域的風情,可以嗅到那麼一絲味道了。三江口的赫哲村還在,那裡是赫哲族人輩輩打魚生存的老村子,那片老林子還剩下一部分,在外面又新種下了整齊的小松樹,其餘的地方就變成了旅遊景點,四周被圍牆圍了起來,中間建起幾尊雕塑,要買門票才能夠進去了。赫哲人的魚皮衣和樺樹皮畫,都已經陳列在商店裡出售,價錢不菲。
再往前走,就是撫遠,那才是真正的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會合的三江口。當公路變得越來越寬,地勢越來越低,車子像是飛機著陸俯衝似的往下不住傾斜的時候,撫遠古鎮就在眼前了。傲岸的古城牆還巍峨地挺立在那裡,北邊的黑龍江像是一條巨龍一樣,在我們的下面雄偉地流淌著。因為隔著寬闊的堤岸,聽不到它的聲音,但卻能夠感覺到它的氣勢,在陽光下靜穆地迸發著沉鬱的光澤,像是一位偉岸的大將軍,目不斜視地所向無敵地向前流淌著,根本不把簇擁上來的六宮粉黛放在眼裡。這裡才是祖國的最東北角。祖國幅員的遼闊,乃至祖國的概念,到了這裡才分外的明顯和強烈。
對岸是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當年我們在這裡的時候管它叫伯力。現在,停泊在黑龍江邊的每天來回一班的輪船,就要返航回哈巴羅夫斯克去,拎著大包小包的俄羅斯人正在向碼頭走去。那時,中蘇關係緊張,黑龍江主航道中也常常會有俄羅斯的輪船出現。我們站在江邊,故意向他們揮揮手。他們也會向我們揮揮手,有時候,還能夠聽到他們在船上拉手風琴的聲音飄過江面,很悠揚地迴蕩著。但是,江中的巡邏炮艇可就沒有那麼多柔和的手勢,炮艇上灰綠色的僵硬的線條,筆挺的軍禮似的充滿著火藥味。
1971年的初春,那時候我在建三江宣傳隊,奉命來到黑龍江江邊,寫反映兵團戰士反修防修、保衛邊疆的節目。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黑龍江,那場面真是讓我終身難忘。說是驚心動魄,一點都不誇張,正是開江時節,江面上,大塊大塊的冰塊衝撞著,靈魂出竅似的,激起沖天的浪花。撞成了那些中型的冰塊和小的冰塊,漂浮著,流動著,然後誰也不服氣誰一樣,又衝撞在一起,再激起新一輪的浪花,發出震撼人心的回聲,轟鳴著,能夠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據說,附近農場裡的知青,在深更半夜裡第一次聽到這樣開江的聲音,還以為是對岸打炮的聲音呢,就急急忙忙穿起衣服跑到外面集合備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