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實際上周人之德,無非“尊尊”和“親親”。尊尊,就是尊敬該尊敬的;親親,就是親愛該親愛的。人與人如果互敬互愛,社會就和諧太平。因此,儘管後來的鄉飲酒禮並沒有實質性內容,也要堅持,因為這本身就是德。

  顯然,有禮必有德,有德必有禮。相反,失禮則缺德,非禮則無德。德是目的,禮是手段;德是內心修養,禮是行為規範。因此,也表現為權利和義務。

  比如“冠禮”。

  冠禮又叫“婚冠禮”,其實就是貴族子女的“成年禮”。按照西周制度,孩子出生百日,要由父親“命名”,表示他正式獲得生命,成為家庭成員。如果是男孩,六歲開始在家學習,是“家學”。十歲進寄宿學校,是“小學”。十五歲入“辟雍”,這就是“大學”。二十歲大學畢業,就要舉行婚冠禮,正式成人。

  婚冠禮是無論男女都要舉行的,只不過女十五,男二十。這時要做兩件事。第一是把頭髮盤在頭頂,叫“束髮”。然後女插簪子,叫“笄”(讀如基);男戴帽子,叫“冠”。第二是請嘉賓為他們起一個“字”。名是卑稱,字是尊稱。前者用來稱呼晚輩、學生、子女和自己,後者用來稱呼同輩和同輩以上的他人。有了字,就可以進行社交,當然意味著成人。

  有字以後,男孩子就可以叫做“士”,也叫“丈夫”,即“成年男子”。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所以冠禮同時也是訂婚禮。由於男女雙方的婚配都與束髮同時,因此叫“結髮夫妻”。如果女孩子還沒有合適對象,則暫不訂婚,也不起字,叫“待字閨中”。

  但意義重大的是“加冠”。

  加冠一共三次。第一次加“緇冠”(緇讀如資),這是用來參加政治活動的。第二次加“皮弁”(弁讀如變),這是獵裝和軍裝,所以同時還要佩劍。第三次加“爵弁”(爵讀如雀),這是用來參加祭祀活動的,又叫“宗廟之冠”。

  一加緇冠,有參政權;二加皮弁,有從軍權;三加爵弁,有祭祀權。有權利就有義務,何況“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因此三次加冠後,初冠的青年還要拜見國君和元老,主持儀式的嘉賓也要發表訓詞。這是最重要的一堂德育課。

  顯然,束髮和加冠,就相當於猶太人的“割禮”,都意味著社會的規範和約束。而且,這兩種禮儀,也都是以一種讓人終身難忘的方式,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真正的人,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與此同時,我們民族也成年了。

  那麼,我們可以青春煥發嗎?

  當然可以。

  中國情人節

  接受了笄禮和冠禮的姑娘和小伙子,有權利參加一個盛大的節日。時間是在仲春之月,日子是三月三,名字叫“上巳節”。按照周禮的規定,這一天所有成年男女都可以到荒郊野外,享受最充分的性愛自由。

  這是中國的“情人節”。

  實際上這樣的節日,世界各民族都有。古羅馬的叫“沙特恩節”,時間在冬至。殷商也有,時間在玄鳥(燕子)歸來時。周人,不過繼承了傳統。

  那真是一個人民大眾開心的日子。桃花三月,春水碧綠,鮮花盛開。春心蕩漾的少男少女們手拿蘭糙,從四面八方趕到河邊,舉行愛的狂歡。如果遇到意中人,女孩子還會主動搭訕。《詩·鄭風·溱洧(讀如真委)》這樣描述——

  溱水和洧水,

  春波浩蕩瀰漫。

  少女和少男,

  手中拿著澤蘭。

  女孩說:過去看看?

  男孩說:剛剛看完。

  女孩說:看了也可以再看嘛!

  那邊地方又大又好玩。

  於是說說笑笑往前走。

  還相互贈送了芍藥花。[7]

  這可真是東周版的《花兒與少年》。

  是的。小呀小哥哥呀,小呀小哥哥呀,小呀小哥哥呀手拖著手兒來。

  嘿嘿,還“贈之以芍藥”。

  奇怪!周,不是“禮儀之邦”,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男女授受不親”嗎?也會有這等事?

  當然有。

  事實上從西周到漢唐,宗法禮教之外也尚有性愛自由,以至於被衛道士們罵作“髒唐爛漢”。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是宋儒造的孽。其結果,是殷的豪放靈性沒了,周的天真爛漫沒了,春秋的高貴風雅沒了,戰國的血氣方剛沒了,漢的開拓和唐的開放也沒了。士人墮落為文人,而且“集體陽痿”,只知道在皇帝面前磕頭如搗蒜,然後回家打老婆。

  這才真是“罪莫大焉”!

  好在此刻還是周。後來孔子編輯整理《詩經》,也沒有刪除那些“yín詞艷曲”,我們這才得以一睹當年風采。

  謝謝孔夫子!您老人家人性。

  事實上,倫理道德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這就必須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各種需求。但凡違背人性的,都只能是偽善,是偽道德。靠偽道德來維持的穩定,永遠都只能是表面的。

  這個道理,周公和孔子心裡都明白。

  他們不傻,也不變態。

  因此,儘管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克己復禮”,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姬周政權,維持封建秩序;但他們至少清楚,心理維穩才是最好的維穩。這就要“倫理治國”,包括德治和禮治;也要“禮樂教化”,包括禮教和樂教。禮和樂,是落實以德治國的“兩個基本點”。

  不過既然是“心理維穩”,那就要“深入人心”。因此既得“扎籬笆”,又要“開口子”,兼顧社會規範和個人自由,正如封建制要“兼顧君權與民權”。這就像猶太人的割禮,只會割掉少許包皮,不會連根切斷。沒錯,切得跟宦官似的倒是徹底安生了,但那樣的穩定有意義嗎?

  治國需要智慧,更需要人性。

  現在,華夏民族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禮”,也擁有了自己的“情人節”,可以盤點一下是非得失,弄清楚文化系統了。

  穩定壓倒一切。

  維繫群體,靠的是宗法制度、禮樂教化和血緣關係。

  所謂周禮,不僅是敬神祭祖,更在於身份認同。

  第六章

  根本所在

  黑名單

  周人創造出井田制、封建制、宗法制和禮樂制的時候,世界上許多民族還迷迷瞪瞪。南亞,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哈拉巴文明已與世長辭,還留下了幾百年的空白。未來文明的主角雅利安人,正摸著石頭渡過印度河。西亞,巴比倫國內亂作一團,猶太人則剛剛建立他們的希伯來王國。南歐,希臘人打完了特洛伊戰爭,卻仍然停留在“堯舜時代”。大洋彼岸的中美洲,奧爾梅克文明就像他們的巨石人像,只有腦袋沒有身子。至於現在屬於歐盟的大多數地方,要麼荒無人煙,要麼住著野蠻人。北美和大洋洲,則基本上是不毛之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