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兒女總有操不完的心!
我想,如果有父親在,母親可能就不會顯得這麼激動了,可能會相對平和些,因為父親的去世,母親把親情看得無比重要,這也是她偏向我與金子復婚的理由。雖然,母親平常不太提及金子和我之間的事,但我能看得出來,她是希望全家和和氣氣,是一個大而完整的家,包括未來小梅的小家庭。
我理解母親,當然,小梅也理解母親!因為理解,所以我們無從主動對母親開口提及小梅的婚事。
第八十八章 做生意,不能不爭一朝一夕
因為母親留在義烏過年的緣故,所以到了正月初二,綠葉就打電話來邀我們全家去她家作客。我不太想去,感覺挺麻煩別人的,所以在電話中故意同綠葉說,我要問問母親和小梅。後來,我突然想到宗姐的愛人從國外回來了,何不讓她現身說法,說說華人在國外的生活狀態,也藉此讓母親接受接受國外的信息。這麼想著,我就對母親說綠葉相邀之事,母親的想法和我一樣,說是不去,總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我嘛,當然就勸母親去,說是浙江人好面子,不能不去的,如果不去,他們會很生氣。
母親聽我這麼一說,慎重考慮了一下覺得是大事,大正月的可不能薄了人家的面子,就同意去了。我們都去,小梅當然也得同意去了。
一路上,車也不擠了,往日的喧囂消失了,所有的工廠都停下了機器,忙忙碌碌被一片安詳所取代。辛勞的商人們以及民工們,在舉國歡慶的節日裡才得以喘口氣。我由衷地喜歡那些安靜的廠房,透著生活的安逸不再是沒日沒夜的艱辛。平日因過於忙碌而被人們多多少少忽視的親情,在此時都會重拾起來,你來我往,溫馨、和諧、友善……
宗姐對我們的到來很高興,臉上一直掛著微笑招呼著我的母親。為此,我從內心裡十分感激宗姐,感激她對老人的這份尊重。照舊是綠葉的婆婆在下廚,綠葉也沒閒著,挺個大肚子幫著打下手。綠葉的行為惹得婆婆很不高興,擔心著她肚子裡的寶寶。我聽見綠葉的婆婆不停地讓綠葉一邊歇著去,別幫忙,忙得過來。
菜餚很豐富,依舊像上幾次一樣擺滿了一大圓桌。一行人坐下,邊吃邊閒聊。我故意地與宗姐的愛人把話題引到他在國外的生活上。
宗姐的愛人姓陳,我習慣性稱他為陳總。
我問:“陳總,你在國外生活得習慣不?”我邊說,邊用眼睛的餘光打量著母親,看她老人家是否注意到我和宗姐愛人的聊天。我注意到母親在聽我們說話了,這讓我很舒服。
陳總說:“還好的,沒什麼不習慣,雖說是在國外,其實跟在國內沒什麼大的區別,周圍做生意的大部分是中國人,說的話也是中國話多,只有客人來談生意才說幾句英語。”
我又問:“老外欺負中國人不?”
陳總夾了一口菜送到嘴中邊嚼邊說:“不會的,哪會欺負我們呢,都是做生意的人,和中國人一樣的思想,和氣生財嘛。”
我接著問:“聽說陳總是自學的英文,很了不起啊。”
陳總哈哈大笑說:“我哪懂什麼英文啊,英文字母都認不全。”
我奇怪地問:“那你是如何與客人交流的?”
陳總說:“當然是用英語了。”
這下我不解了,剛才明明說不懂英文,又如何與老外用英文交流呢?看著我一臉的迷惑不解,陳總解釋說:“這個很正常啊,你想想,義烏有很多的阿拉伯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也不會寫,但照樣說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
我說:“那陳總的英語是跟哪個學的?”
陳總說:“看書,然後跟著老鄉學,邊學邊和老外練習,時間久了就自然說順口了。”
我又不解了,既然是看書學英語,那沒有理由認不全英文字母不是?但我沒說出來,怕問多了不禮貌,但陳總自己說了。
陳總說:“我們學的書不是你們學的英語教材,我們是手抄本,漢音本,就是英語對照的漢音,比如說,Good—bye就是‘顧得拜’,這麼說你理解了吧?呵,這樣的發音當然是不準的,在實際對話中再慢慢糾正成比較標準的音,這樣時間久了,就自然而然流利、標準了。”
聽陳總說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是這樣學英語的,真是了得,這些浙江人不光是在生意經上聰明,在生活中更是聰明勁十足。我不得不由衷佩服起這個不知名的手抄本原創者,一本不起眼的手抄本,解決了大問題。讓土頭土臉的農民浙商從國內走上了國際生意場,讓人多少有點不敢想。但事實就是這樣,不得不服。這就是環境,良好的商業環境,既是競爭對手,又是互助的團體。只有這樣的經營團隊才能打造出義烏這座讓世界稱奇的小商品城。
說著說著,我發現母親不再注意我們的談話了,我想,可能是我們所說的內容是母親不能理解的,不能理解就自然不會關心了,這樣不行,我得改變談話內容。
我問:“陳總,你在國外吃得習慣不?”
陳總說:“和國內一樣,買菜自己燒,沒什麼不習慣的。本來就是中國人,飲食習慣是改不了的,據我所知,我們這些出去經商的人,也都是這樣生活,很少有全盤西化的。”
聽我們聊吃喝拉撒的事,母親停止了與小梅的聊天,目光轉向我和陳總這邊。我看母親又注意上了我們說話,故意把話題再引下去,引到更細節的生活事上。
我對陳總說:“浙江人在你那邊有女人嗎?”
陳總說:“當然有啊,還不少呢。”
“那是已婚的多還是未婚的多?”
“呵呵,你問這個幹嗎?是不是要我幫你找一個?從此後,像我這樣,一個國內生產,一個國外銷售?”
“沒有,沒有。只是好奇地問問,呵呵。這些女人中有嫁給老外的嗎?”
“有啊,還不少呢,有的是在義烏認識然後嫁到國外去的,有的是到了國外認識然後結婚的。”陳總說的正是我希望的,準確地說是希望母親聽到的。
“那她們習慣國外生活嗎?又習慣與外國人生活在一起嗎?”
“人是嫁到國外去了,但嫁的不一定就是外國人,是定居在國外的中國人,這種比例很大。現在做生意移居到國外的人太多了,雙方都是中國人,只不過是換個環境居住而已,生活上也就沒什麼習慣與不習慣的了。”
我心裡在想,說得很好,陳總你繼續說,說得越透越好,這樣才能徹底地打消我母親的顧慮。母親心中有個結,這個結需要打開,小梅的這段跨國婚姻才會有結果。我時不時地注意母親臉上的表情,比較平靜,看不出是喜還是憂,可能是聽得太入神了,呵呵。我覺得這番話肯定是讓母親受用了,讓她老人家對中國人在國外的生活狀況總算有個概念了,雖然說這個概念還有些模糊不清。
當晚回到廠里,我免不了要探探母親的感想。趁小梅開車去超市買東西時,我進了母親的房間,像地下黨一般,挺有意思。
我想,如果有父親在,母親可能就不會顯得這麼激動了,可能會相對平和些,因為父親的去世,母親把親情看得無比重要,這也是她偏向我與金子復婚的理由。雖然,母親平常不太提及金子和我之間的事,但我能看得出來,她是希望全家和和氣氣,是一個大而完整的家,包括未來小梅的小家庭。
我理解母親,當然,小梅也理解母親!因為理解,所以我們無從主動對母親開口提及小梅的婚事。
第八十八章 做生意,不能不爭一朝一夕
因為母親留在義烏過年的緣故,所以到了正月初二,綠葉就打電話來邀我們全家去她家作客。我不太想去,感覺挺麻煩別人的,所以在電話中故意同綠葉說,我要問問母親和小梅。後來,我突然想到宗姐的愛人從國外回來了,何不讓她現身說法,說說華人在國外的生活狀態,也藉此讓母親接受接受國外的信息。這麼想著,我就對母親說綠葉相邀之事,母親的想法和我一樣,說是不去,總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我嘛,當然就勸母親去,說是浙江人好面子,不能不去的,如果不去,他們會很生氣。
母親聽我這麼一說,慎重考慮了一下覺得是大事,大正月的可不能薄了人家的面子,就同意去了。我們都去,小梅當然也得同意去了。
一路上,車也不擠了,往日的喧囂消失了,所有的工廠都停下了機器,忙忙碌碌被一片安詳所取代。辛勞的商人們以及民工們,在舉國歡慶的節日裡才得以喘口氣。我由衷地喜歡那些安靜的廠房,透著生活的安逸不再是沒日沒夜的艱辛。平日因過於忙碌而被人們多多少少忽視的親情,在此時都會重拾起來,你來我往,溫馨、和諧、友善……
宗姐對我們的到來很高興,臉上一直掛著微笑招呼著我的母親。為此,我從內心裡十分感激宗姐,感激她對老人的這份尊重。照舊是綠葉的婆婆在下廚,綠葉也沒閒著,挺個大肚子幫著打下手。綠葉的行為惹得婆婆很不高興,擔心著她肚子裡的寶寶。我聽見綠葉的婆婆不停地讓綠葉一邊歇著去,別幫忙,忙得過來。
菜餚很豐富,依舊像上幾次一樣擺滿了一大圓桌。一行人坐下,邊吃邊閒聊。我故意地與宗姐的愛人把話題引到他在國外的生活上。
宗姐的愛人姓陳,我習慣性稱他為陳總。
我問:“陳總,你在國外生活得習慣不?”我邊說,邊用眼睛的餘光打量著母親,看她老人家是否注意到我和宗姐愛人的聊天。我注意到母親在聽我們說話了,這讓我很舒服。
陳總說:“還好的,沒什麼不習慣,雖說是在國外,其實跟在國內沒什麼大的區別,周圍做生意的大部分是中國人,說的話也是中國話多,只有客人來談生意才說幾句英語。”
我又問:“老外欺負中國人不?”
陳總夾了一口菜送到嘴中邊嚼邊說:“不會的,哪會欺負我們呢,都是做生意的人,和中國人一樣的思想,和氣生財嘛。”
我接著問:“聽說陳總是自學的英文,很了不起啊。”
陳總哈哈大笑說:“我哪懂什麼英文啊,英文字母都認不全。”
我奇怪地問:“那你是如何與客人交流的?”
陳總說:“當然是用英語了。”
這下我不解了,剛才明明說不懂英文,又如何與老外用英文交流呢?看著我一臉的迷惑不解,陳總解釋說:“這個很正常啊,你想想,義烏有很多的阿拉伯人一個漢字都不認識,也不會寫,但照樣說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
我說:“那陳總的英語是跟哪個學的?”
陳總說:“看書,然後跟著老鄉學,邊學邊和老外練習,時間久了就自然說順口了。”
我又不解了,既然是看書學英語,那沒有理由認不全英文字母不是?但我沒說出來,怕問多了不禮貌,但陳總自己說了。
陳總說:“我們學的書不是你們學的英語教材,我們是手抄本,漢音本,就是英語對照的漢音,比如說,Good—bye就是‘顧得拜’,這麼說你理解了吧?呵,這樣的發音當然是不準的,在實際對話中再慢慢糾正成比較標準的音,這樣時間久了,就自然而然流利、標準了。”
聽陳總說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是這樣學英語的,真是了得,這些浙江人不光是在生意經上聰明,在生活中更是聰明勁十足。我不得不由衷佩服起這個不知名的手抄本原創者,一本不起眼的手抄本,解決了大問題。讓土頭土臉的農民浙商從國內走上了國際生意場,讓人多少有點不敢想。但事實就是這樣,不得不服。這就是環境,良好的商業環境,既是競爭對手,又是互助的團體。只有這樣的經營團隊才能打造出義烏這座讓世界稱奇的小商品城。
說著說著,我發現母親不再注意我們的談話了,我想,可能是我們所說的內容是母親不能理解的,不能理解就自然不會關心了,這樣不行,我得改變談話內容。
我問:“陳總,你在國外吃得習慣不?”
陳總說:“和國內一樣,買菜自己燒,沒什麼不習慣的。本來就是中國人,飲食習慣是改不了的,據我所知,我們這些出去經商的人,也都是這樣生活,很少有全盤西化的。”
聽我們聊吃喝拉撒的事,母親停止了與小梅的聊天,目光轉向我和陳總這邊。我看母親又注意上了我們說話,故意把話題再引下去,引到更細節的生活事上。
我對陳總說:“浙江人在你那邊有女人嗎?”
陳總說:“當然有啊,還不少呢。”
“那是已婚的多還是未婚的多?”
“呵呵,你問這個幹嗎?是不是要我幫你找一個?從此後,像我這樣,一個國內生產,一個國外銷售?”
“沒有,沒有。只是好奇地問問,呵呵。這些女人中有嫁給老外的嗎?”
“有啊,還不少呢,有的是在義烏認識然後嫁到國外去的,有的是到了國外認識然後結婚的。”陳總說的正是我希望的,準確地說是希望母親聽到的。
“那她們習慣國外生活嗎?又習慣與外國人生活在一起嗎?”
“人是嫁到國外去了,但嫁的不一定就是外國人,是定居在國外的中國人,這種比例很大。現在做生意移居到國外的人太多了,雙方都是中國人,只不過是換個環境居住而已,生活上也就沒什麼習慣與不習慣的了。”
我心裡在想,說得很好,陳總你繼續說,說得越透越好,這樣才能徹底地打消我母親的顧慮。母親心中有個結,這個結需要打開,小梅的這段跨國婚姻才會有結果。我時不時地注意母親臉上的表情,比較平靜,看不出是喜還是憂,可能是聽得太入神了,呵呵。我覺得這番話肯定是讓母親受用了,讓她老人家對中國人在國外的生活狀況總算有個概念了,雖然說這個概念還有些模糊不清。
當晚回到廠里,我免不了要探探母親的感想。趁小梅開車去超市買東西時,我進了母親的房間,像地下黨一般,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