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胖子點了一下頭:“這個案子,我們終於可以結束了。”

  一個平常的夏日清晨,金羽中伸了個懶腰,推開了窗戶。

  窗外是綠意滿滿的中央公園美景。

  她看到門禁有燈光閃爍,一個黑黝黝的小伙子在屏幕上咧開嘴對她說:“你有個包裹,我過會兒上樓,要不要順道給你捎上來?”

  “好的。”金羽中點點頭。她覺得奇怪,若有論文發表的雜誌,一般會提前通知她,她不知道這個包裹是誰寄來的。

  小伙子敲了她的房門,將一個普通信封遞給她:“早上好!”

  金羽中也清晰地回應:“早上好!”

  她端起咖啡,坐在軟綿綿的白色沙發上,盤著腿,將信封打開。

  這個信封里是厚厚的合同,是“樂子”貨幣原始碼開放權,對標的是道樂科技的股票轉讓份額,她倒吸一口氣,一共是73389994份,怎麼回事?

  如果按道樂科技最近10天的平均股價,這些份額的價值是30多億美元。

  袁得魚與費基的交流,讓無限開放的貨幣原始碼——“樂子”有了平台,也有了道樂科技對樂子無限推廣的可能。

  包裹里還有一本書,是《離騷》,扉頁上是有手寫的《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她翻了翻《離騷》,在書的背後竟然還有一句話——“造物主自己必將毀滅”。

  她記得,邵沖論文的核心邏輯是,新貨幣的創始人必須不存在,才能保證相對的公平,總結的一句話是,“造物主自己必將毀滅”。

  金羽中停頓了半分鐘,不由自主地張開嘴,原來,袁得魚與他父親一樣,把一切都提前設計好了,包括自己的死。

  金羽中坐在地鐵里,地鐵海報儘是道樂科技在大力推廣“樂子”:“新的貨幣——無限富足的世界。”

  這個世界還在形成中,但有了完美的開始。當物質世界達到一定程度的富足,新貨幣就有了存在的可能與基礎,最終形成一個近似烏托邦的世界。每個人通過一個自生體系自給自足,在這個世界裡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交換資源,畢竟,每個人都有獨特性,不是嗎?

  她知道,這個貨幣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且遍布全球。很多人在問,發明者是誰?但誰也不知道。

  她寧可相信,袁得魚只是在哪個地方遊蕩,在合適的時候,他會重新出現。

  她想起,按規定,道樂科技將由這個無形的最大流通股股東帶領著,推動貨幣繼續往前發展。誰都無法想像,這個股份公司——“樂子”,其實屬於每個擁有“樂子”的人,所以,“樂子”的發行與衍生是自循環系統,且它在開放源里按時間節奏製造。

  金羽中看著GG,心想,儘管袁得魚不在此處,卻無處不在。

  這是袁得魚父親的偉大之處,這樣的死,難道不是更偉大的生嗎?

  地鐵里,人們的歡聲笑語與隆隆的機械聲把金羽中拉回現實世界。

  只有一個聲音在她耳邊低吟:“我死之後,洪水將至。”

  後記

  這部小說,斷斷續續寫了近10年。說實話,多年前的小說構思並不成熟,只是隱隱會知道,第三部會有全球格局,中國的頂尖金融高手在全球金融世界裡你爭我斗,熱熱鬧鬧又盪氣迴腸。還有,所有主要角色最後必須得一一消失。

  我之所以堅持這麼久,大概是覺得,若能寫好一個史詩般的金融小說,簡直酷爆了。

  我沒想到的是,最終完成的時候,竟然寫了約100萬字,這可比我最早預期的長太多。

  尤其是第三部,歷時最久。

  儘管時間這麼久,聽起來像我在醞釀偉大作品,事實上,那麼久的關鍵原因是我換了幾家公司,但依然全心投入。另外,2015年我在美國紐約待了近一年。要知道,紐約可是全球最好玩的城市之一,怎麼能把大好時間拿來寫小說呢?

  不過,終於完成的時候,我還是挺興奮的,畢竟完成了人生第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

  談談在寫第三部的這段時間,我在做什麼。

  第一,我在美國。

  有人問,你去那邊幹什麼?

  我在紐約的身份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問學者。借著身份之便,我見到了很多偉大的投資者,還有形形色色的金融圈高人,比如黑石(Blackstone)的創始人彼得·彼得森(PeterG.Peterson)、潘興廣場(PershingSquare)的創始人比爾·阿克曼……在校園裡,我還與希拉蕊(Hillary)擦肩而過,可惜她後來不是美國總統。

  除了紐約,我還去了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邁阿密等城市,以及巴菲特的老家奧馬哈——也就是第三部開頭的地方。

  那段時間給了我豐富的靈感,晚上,我經常與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一起打牌。周末我偶爾也會去那些精英家裡拜訪,也曾坐在高盛高大上的辦公室里,幻想著自己縱橫捭闔。平時的金融圈擠滿了量化投資講座,普林斯頓、耶魯校友俱樂部晚宴,還有納斯達克的酒會……作為一直有心寫好金融小說的作者,這段時間與頂尖高手相聚,極大拓寬了寫作的空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