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回倫敦不久,由於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
去了女兒家,回來又從德國傳來好消息。燕妮特別愉快和高興。讀者要求印行《資本論》第三版。在英國的一個著名刊物上,前所未有地登載著一篇文章,頌揚馬克思為卓越的科學家和社會主義思想家。10月底的一次令人興奮的選舉結果,再次證明,即使在反動政府非常法的壓迫之下,德國工人運動仍然在不斷地進行,工人們愈來愈理解馬克思的學說了。
這天早晨,馬克思也突然覺得自己好多了,能自行走到燕妮的房間裡去。
抱病的老夫妻為喜訊擁抱,相互吻著對方都已枯槁的手指……
愛琳娜在門外樂滋滋地悄悄看著暮年的雙親:“他們在一起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像是即將永別的人。”
1881年12月2日這是燕妮彌留的最後一天。天氣寒冷,夜裡急風暴雨。她直到最後一分鐘,神志始終清醒。當她的言語已經十分困難時,為了讓親人們振作起來,最後盡力地握住每一位親人的手,用英語向心愛的人說出最後一句話:
“卡爾,我支持不住了。”
凝視著丈夫的眼睛,突然驚異地睜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時代一樣,晶光閃亮,炯炯有神,最後一次輝映出這位非凡的女性那偉大與深邃的心靈。眼睛中閃爍著惟一能減輕死亡痛苦的無窮盡的愛……
燕妮去世了。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覺和思維。
愛情的終曲發出了強烈的顫弦音……
燕妮的逝世對馬克思的打擊太大了。醫生極力設法使馬克思擺脫這種完全衰竭的狀態,但已毫無功效了。恩格斯以絕望的聲音說:“摩爾也死了!”
這句話初聽起來多冷酷無情,愛琳娜只是到後來她才理解“將軍”的洞察力何等敏銳,馬克思內心的某種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同燕妮俱亡了。悲痛摧垮了巨人。
燕妮·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非教徒義地。這正是她曾在漢普斯泰特荒阜的小山頂上同馬克思常散步所看到的那座公墓。
恩格斯站在掘開的墓穴前發表告別講話,由於心情激動而口吃得厲害,“朋友們”,他掃視了一眼到場的人們那哀痛欲絕、低頭慟哭的身影,特別是那花白頭髮的琳蘅俯在靈柩上大哭不止,恩格斯哽咽著說不下去了……傷心的淚水奪眶而出。
只有幾位朋友、親人伴送燕妮到達長眠之地。恩格斯在悼詞裡為眼下崇高、頑強的女性樹起一塊紀念碑:
第30章 晚年·最後的歲月(4)
“這位具有極其敏銳的批判智能、巨大的政治上的機警、充沛的精力和熱烈的性格、忠於自己的戰友的女性,在差不多40年中為運動所做的事情,是社會公眾看不到的,現代報刊的年鑑里也沒有記載下來。這一切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感受得到。但是我深信:那些巴黎公社流亡者的妻子們還會時常回憶起她,而我們也將時常為再也聽不到她那大膽而合理的意見(大膽而不吹噓,合理而絲毫不損尊嚴的意見)感到若有所失。……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別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幸福,那麼這位女性就是她!”
燕妮離世兩月後,醫生勸馬克思外出療養。1882年2月,馬克思去法國的大女兒燕妮家度過了冬天。儘管女兒對他關懷備至,讓他生活輕鬆愉快,但是深深的憂鬱還總是常常讓他茫然,他的全部思念都縈繞在他的終身伴侶身上。
幾個月來,地中海阿爾及爾城的壯麗景色總算多少消解了他心中的憂鬱,特別是阿爾及爾最好的醫生斯特凡博士把他發炎的肋膜和左胸里的積水抽出來後,他的身體狀況更有好轉。
5月,馬克思叫一位阿爾及爾的理髮師給他把鬍鬚和長發剪短,並且拍了一張照片分別從馬賽寄給了他的孩子們和恩格斯。馬克思取笑自己改變了的儀容並且高興地著了色,仿佛要讓自己的形象在他的夫人身邊重現似的。
馬克思又轉到了瑞士的女婿龍格家裡住了,山區的新鮮空氣和硫礦的溫泉對他的療養更起了作用。
9月,他欣然回到倫敦,先同恩格斯一塊住了幾個星期。
馬克思又回到了梅特蘭公園路自己的家裡,回到了同燕妮生活過的地方。時間,如同純淨的水一般,從金砂中淘洗著自我,過去夫妻間微不足道的口角、不滿或是委屈早蕩然無存了,馬克思從這個房間走到那個房間,好像在尋找著什麼。他在自己的書齋里背著窗子站了好久。可怕的悲痛使他極其消瘦和蒼老的臉抽搐起來。“燕妮,燕妮……”
抽泣聲驚醒了琳蘅和愛琳娜,幾經勸解,馬克思才漸漸安定下來。
身體一有好轉,他心裡又燃起了一線希望。抓緊校閱《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三版清樣後,完成第二卷的付印,而將《資本論》第二卷獻給自己心愛的亡妻。
然而,入冬後身體又很難支撐起來了。加上大女兒燕妮生下第六個孩子的第三代“燕妮”(為紀念母親起的名)後,不久也病重垂危,這給馬克思的精神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轉入新年,馬克思的身體狀況更為惡化,身體開始消瘦下去。
1883年1月10日,馬克思給恩格斯寫了最後一段話:“奇怪的是,現在每當神經受刺激,我的咽喉就被卡住,就像紅色沃爾弗(已故的斐迪南·沃爾弗)卡住自己的兄弟——糧食投機商一樣”。
1月11日,馬克思獲悉女兒燕妮在巴黎逝世的消息,他的心裡一時很難接受,幾分鐘像癱瘓地倒在安樂椅上。
琳蘅真像母親關心“大孩子”似地護理病人,她常常一連幾個小時坐在馬克思身邊,內心還要盡到女友燕妮相托的一份心愿。恩格斯堅持每天都來看望馬克思。
3月14日,倫敦的上空布滿了初春的濃霧,棉絮一樣的霧團極力穿過窗戶透進室內來。
馬克思坐在他的安樂椅上。
從來都不閒著的琳蘅坐在一個角落裡為馬克思編織一副能坐在辦公桌上寫作戴著禦寒的手套。
電鈴突然拉響,琳蘅趕忙下樓梯為來訪的客人開門。來訪的原來是恩格斯。
“尼姆,他怎麼樣?”恩格斯低聲地問。
“他坐在安樂椅上,”琳蘅一邊回答,一邊急急忙忙地走上樓去,又轉身來對恩格斯小聲說:
“您請進,他快睡著了。”她請求地作了一個手勢。
當恩格斯同琳蘅走進房間的時候,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已經安靜地長眠了。
他在兩分鐘內停止了脈搏和呼吸,安靜地無痛苦的永遠地睡著了。只是在睜大著眼:看著桌前未定稿的《資本論》第二三卷的草稿,盯著自己未竟的事業,等待自己親密戰友的到來……
恩格斯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卡爾·馬克思,這位倫敦“二老”的剩存者用手沉重而輕輕地合上了戰友的眼睛……
去了女兒家,回來又從德國傳來好消息。燕妮特別愉快和高興。讀者要求印行《資本論》第三版。在英國的一個著名刊物上,前所未有地登載著一篇文章,頌揚馬克思為卓越的科學家和社會主義思想家。10月底的一次令人興奮的選舉結果,再次證明,即使在反動政府非常法的壓迫之下,德國工人運動仍然在不斷地進行,工人們愈來愈理解馬克思的學說了。
這天早晨,馬克思也突然覺得自己好多了,能自行走到燕妮的房間裡去。
抱病的老夫妻為喜訊擁抱,相互吻著對方都已枯槁的手指……
愛琳娜在門外樂滋滋地悄悄看著暮年的雙親:“他們在一起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像是即將永別的人。”
1881年12月2日這是燕妮彌留的最後一天。天氣寒冷,夜裡急風暴雨。她直到最後一分鐘,神志始終清醒。當她的言語已經十分困難時,為了讓親人們振作起來,最後盡力地握住每一位親人的手,用英語向心愛的人說出最後一句話:
“卡爾,我支持不住了。”
凝視著丈夫的眼睛,突然驚異地睜大了,又同很早很早的青年時代一樣,晶光閃亮,炯炯有神,最後一次輝映出這位非凡的女性那偉大與深邃的心靈。眼睛中閃爍著惟一能減輕死亡痛苦的無窮盡的愛……
燕妮去世了。馬克思仿佛是停止了感覺和思維。
愛情的終曲發出了強烈的顫弦音……
燕妮的逝世對馬克思的打擊太大了。醫生極力設法使馬克思擺脫這種完全衰竭的狀態,但已毫無功效了。恩格斯以絕望的聲音說:“摩爾也死了!”
這句話初聽起來多冷酷無情,愛琳娜只是到後來她才理解“將軍”的洞察力何等敏銳,馬克思內心的某種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同燕妮俱亡了。悲痛摧垮了巨人。
燕妮·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非教徒義地。這正是她曾在漢普斯泰特荒阜的小山頂上同馬克思常散步所看到的那座公墓。
恩格斯站在掘開的墓穴前發表告別講話,由於心情激動而口吃得厲害,“朋友們”,他掃視了一眼到場的人們那哀痛欲絕、低頭慟哭的身影,特別是那花白頭髮的琳蘅俯在靈柩上大哭不止,恩格斯哽咽著說不下去了……傷心的淚水奪眶而出。
只有幾位朋友、親人伴送燕妮到達長眠之地。恩格斯在悼詞裡為眼下崇高、頑強的女性樹起一塊紀念碑:
第30章 晚年·最後的歲月(4)
“這位具有極其敏銳的批判智能、巨大的政治上的機警、充沛的精力和熱烈的性格、忠於自己的戰友的女性,在差不多40年中為運動所做的事情,是社會公眾看不到的,現代報刊的年鑑里也沒有記載下來。這一切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感受得到。但是我深信:那些巴黎公社流亡者的妻子們還會時常回憶起她,而我們也將時常為再也聽不到她那大膽而合理的意見(大膽而不吹噓,合理而絲毫不損尊嚴的意見)感到若有所失。……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別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幸福,那麼這位女性就是她!”
燕妮離世兩月後,醫生勸馬克思外出療養。1882年2月,馬克思去法國的大女兒燕妮家度過了冬天。儘管女兒對他關懷備至,讓他生活輕鬆愉快,但是深深的憂鬱還總是常常讓他茫然,他的全部思念都縈繞在他的終身伴侶身上。
幾個月來,地中海阿爾及爾城的壯麗景色總算多少消解了他心中的憂鬱,特別是阿爾及爾最好的醫生斯特凡博士把他發炎的肋膜和左胸里的積水抽出來後,他的身體狀況更有好轉。
5月,馬克思叫一位阿爾及爾的理髮師給他把鬍鬚和長發剪短,並且拍了一張照片分別從馬賽寄給了他的孩子們和恩格斯。馬克思取笑自己改變了的儀容並且高興地著了色,仿佛要讓自己的形象在他的夫人身邊重現似的。
馬克思又轉到了瑞士的女婿龍格家裡住了,山區的新鮮空氣和硫礦的溫泉對他的療養更起了作用。
9月,他欣然回到倫敦,先同恩格斯一塊住了幾個星期。
馬克思又回到了梅特蘭公園路自己的家裡,回到了同燕妮生活過的地方。時間,如同純淨的水一般,從金砂中淘洗著自我,過去夫妻間微不足道的口角、不滿或是委屈早蕩然無存了,馬克思從這個房間走到那個房間,好像在尋找著什麼。他在自己的書齋里背著窗子站了好久。可怕的悲痛使他極其消瘦和蒼老的臉抽搐起來。“燕妮,燕妮……”
抽泣聲驚醒了琳蘅和愛琳娜,幾經勸解,馬克思才漸漸安定下來。
身體一有好轉,他心裡又燃起了一線希望。抓緊校閱《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三版清樣後,完成第二卷的付印,而將《資本論》第二卷獻給自己心愛的亡妻。
然而,入冬後身體又很難支撐起來了。加上大女兒燕妮生下第六個孩子的第三代“燕妮”(為紀念母親起的名)後,不久也病重垂危,這給馬克思的精神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轉入新年,馬克思的身體狀況更為惡化,身體開始消瘦下去。
1883年1月10日,馬克思給恩格斯寫了最後一段話:“奇怪的是,現在每當神經受刺激,我的咽喉就被卡住,就像紅色沃爾弗(已故的斐迪南·沃爾弗)卡住自己的兄弟——糧食投機商一樣”。
1月11日,馬克思獲悉女兒燕妮在巴黎逝世的消息,他的心裡一時很難接受,幾分鐘像癱瘓地倒在安樂椅上。
琳蘅真像母親關心“大孩子”似地護理病人,她常常一連幾個小時坐在馬克思身邊,內心還要盡到女友燕妮相托的一份心愿。恩格斯堅持每天都來看望馬克思。
3月14日,倫敦的上空布滿了初春的濃霧,棉絮一樣的霧團極力穿過窗戶透進室內來。
馬克思坐在他的安樂椅上。
從來都不閒著的琳蘅坐在一個角落裡為馬克思編織一副能坐在辦公桌上寫作戴著禦寒的手套。
電鈴突然拉響,琳蘅趕忙下樓梯為來訪的客人開門。來訪的原來是恩格斯。
“尼姆,他怎麼樣?”恩格斯低聲地問。
“他坐在安樂椅上,”琳蘅一邊回答,一邊急急忙忙地走上樓去,又轉身來對恩格斯小聲說:
“您請進,他快睡著了。”她請求地作了一個手勢。
當恩格斯同琳蘅走進房間的時候,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已經安靜地長眠了。
他在兩分鐘內停止了脈搏和呼吸,安靜地無痛苦的永遠地睡著了。只是在睜大著眼:看著桌前未定稿的《資本論》第二三卷的草稿,盯著自己未竟的事業,等待自己親密戰友的到來……
恩格斯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卡爾·馬克思,這位倫敦“二老”的剩存者用手沉重而輕輕地合上了戰友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