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去跟壓迫者算帳!
再也不能永遠赤貧!
成群地衝上去吧!非擁有一切不行!
聽!號角已經吹響!
起來,進行最後的搏鬥!
國際工人協會,
在為人類應得的權利而鬥爭!
從普法戰爭以來,馬克思一直是在高度緊張和極度疲勞之中度過的。既要從事緊張的理論創作活動,一面校訂《資本論》法譯文版,一面為《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積極作準備,他還要負擔繁重的國際領導工作,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國際領導工作:除了出席總委會每周在拉脫本廣場舉行的例行會議,為總委起草文件、宣言外,還要處理各種複雜矛盾的問題,答覆大量的來信,參加在自己家裡或恩格斯家裡舉行的總委會常務委員會議。常務委員會議有時開的時間很長,從下午4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一開就是9個小時。為了擺脫一些日常事務,早日實現國際組織期待的《資本論》全部面世,他在恩格斯搬來倫敦後,主動把國際領導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恩格斯身上,並於1872年國際海牙代表大會上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馬克思辭去了國際領導職務。國際總委會也從倫敦遷往紐約。
海牙會議,馬克思54歲,恩格斯52歲了,德國工人民主黨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以及其他許多先鋒戰士卻把他們倆看作是理論和實踐方面德高望重、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兩位“老人”,並常把他倆尊稱為“二老”。
長期的勞累,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這位54歲的倫敦“老人”也確實早見衰老了,烏黑的頭髮和鬢須明顯花白了,只有上唇鬍鬚還依然烏光發亮而顯出其?爍精神來。
過度使用腦力而引起的劇烈頭痛和嚴重失眠常使他不得不中斷工作。在醫生勸導下,馬克思曾到幾個療養地作過短期療養,但效果不大。為此醫生不得不限定他的工作時間,每天不得超過4小時。不能盡情工作,這對馬克思來說是極大的痛苦。1873年底,馬克思臉部等處又長了許多癰,動了手術;不久,原先沒有痊癒的肝病又急性發作,使馬克思幾乎完全喪失了工作能力。醫生堅持要馬克思到離倫敦較遠的卡爾斯巴德(現名卡羅維發利)去療養,因為那裡的礦泉水對馬克思恢復肝的功能和治療過度疲勞的神經系統會有療效。
卡爾斯巴德是一個景色幽美、氣候宜人的療養勝地,在它的城保山街,有一座較豪華的旅館“日爾曼尼亞旅館”。1874年8月19日,在旅館登記簿上,出現了一個“食利者查理·馬克思”的名字。這就是馬克思為了迷惑奧地利警察而用的化名。
自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後,特別是經過了國際的10年鬥爭,馬克思的名字已經響徹整個歐洲。在統治階級的眼裡,它“惡名昭著”,已成為危險可怕的代名詞,必欲去之而後快。馬克思深知這一點,為了能安安靜靜地養病,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就用了“食利者查理”這個化名,並在生活上保持了“顯貴的外表”。儘管如此,十多天後,馬克思的行蹤仍為反動派知曉。8月30日,維也納的一家報紙《噴泉報》披露了“國際的多年的領袖馬克思和俄國虛無主義者的首領,即波蘭拉特伯爵,一起到卡爾斯巴德療養來了。”但馬克思已經繳納了療養稅,又沒有其他把柄可抓,奧地利政府一時也對他無可奈何。
馬克思按計劃在卡爾斯巴德療養了一個多月。他與愛琳娜嚴格遵守醫生規定的生活制度,每天定時起床,定時到各自的礦泉去喝礦泉水,定時進餐、散步、就寢。生活有規律,玩得也愉快。馬克思是一個很使人喜歡的旅伴。他總是那麼風趣幽默,興致勃勃,他的歷史知識非常淵博,每到一個新遊覽的地方他都能把這個地方過去的情形描繪得比與他同路人見到的更生動。
經過療養,馬克思的病情大為好轉。1874年9月21日,馬克思返回倫敦。在返回途中,又在德勒斯登、萊比錫、柏林和漢堡停留了兩個星期,作了些補充的治療,並且會見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一些領導人和活動家,商談了一些黨內事務和同拉薩爾主義作鬥爭的問題。
1875年和1876年,馬克思曾兩次去卡爾斯巴德療養。每次療養都能收到一定療效,對健康的恢復有所幫助。1877年他本來打算再去一次,但聽說奧地利政府可能不讓他在境內停留,這樣他就可能白花旅費,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這對他的健康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1874年馬克思從卡爾斯巴德療養地回來後不久,接到德國李卜克內西和其他國家工聯會領導人的工作匯報信。獲悉國際總委會遷往紐約後,各國資產階級政府加緊迫害和巴枯寧分子從內部搞分裂,這個作為歐美工人運動首腦機關的作用在日趨減弱。
這時的馬克思雖然已從國際工人協會領導組織中退下來成為了真正的“倫敦老人”,但他在國際的威望已無須組織職務形式上的附加影響,他依然是國際工人協會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對國際,馬克思回答說:“這種形式上的聯盟不僅不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存在下去。”
根據馬克思的建議,國際工人協會於1876年7月15日在美國費拉德爾非亞城舉行最後一次代表會議,通過宣言,宣告解散。宣言說:“由於現代歐洲政局所引起的種種原因,我們解散了《國際》的組織;但是我們看到組織雖然解散,組織的原則卻已得到整個文明世界進步工人的承認和擁護。讓我們給我們的歐洲工人同志一些時間來加強他們本國的組織,毫無疑問,他們很快就能拆除把他們同世界其他地區的工人隔絕開來的籬障”。
在國際解散之後,倫敦“二老”始終同革命運動連結在一起,他們“團結各國無產者的作用也沒有停止,相反他們作為工人運動的精神領導者的作用,可以說是不斷增長的。”歐美一些國家的無產階級陸續建立起自己的階級組織:1875年,葡萄牙著手籌建社會黨;1876年,美國各個社會主義小組聯合成為工人黨;1877年,瑞士社會民主黨宣布成立;接著,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比利時、法國、西班牙、阿根廷等國先後建立起工人階級自己的政黨,革命形勢出現了新的發展。
在歐洲大陸國家中,俄國也是“二老”密切注意的一個國家,馬克思在巴黎公社十周年時斷定,俄國革命的發展,“雖然也許要經過長期而激烈的鬥爭,最終肯定要導致俄國公社的建立”。
經過幾十年艱苦卓越的鬥爭,馬克思還雖然只能經歷那個由巴黎公社開始的新時代的初期,然而,“二老”已看到了他們和國際工人協會播下的種子已經發芽了。馬克思的思想已經在愈來愈多的國家內生根。這些思想已開始被群眾所掌握而變成一種物質和精神合力,世界上沒有哪種政權能夠忽視它。1871年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把馬克思的畫像同朱澤培、加里波第及維克多、雨果的肖像一起在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展出。李卜克內西寫信給馬克思說:“雖然你自己不爭名,可是你畢竟逐漸地成了‘當今的英雄’。”
再也不能永遠赤貧!
成群地衝上去吧!非擁有一切不行!
聽!號角已經吹響!
起來,進行最後的搏鬥!
國際工人協會,
在為人類應得的權利而鬥爭!
從普法戰爭以來,馬克思一直是在高度緊張和極度疲勞之中度過的。既要從事緊張的理論創作活動,一面校訂《資本論》法譯文版,一面為《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積極作準備,他還要負擔繁重的國際領導工作,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國際領導工作:除了出席總委會每周在拉脫本廣場舉行的例行會議,為總委起草文件、宣言外,還要處理各種複雜矛盾的問題,答覆大量的來信,參加在自己家裡或恩格斯家裡舉行的總委會常務委員會議。常務委員會議有時開的時間很長,從下午4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一開就是9個小時。為了擺脫一些日常事務,早日實現國際組織期待的《資本論》全部面世,他在恩格斯搬來倫敦後,主動把國際領導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恩格斯身上,並於1872年國際海牙代表大會上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馬克思辭去了國際領導職務。國際總委會也從倫敦遷往紐約。
海牙會議,馬克思54歲,恩格斯52歲了,德國工人民主黨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以及其他許多先鋒戰士卻把他們倆看作是理論和實踐方面德高望重、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兩位“老人”,並常把他倆尊稱為“二老”。
長期的勞累,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這位54歲的倫敦“老人”也確實早見衰老了,烏黑的頭髮和鬢須明顯花白了,只有上唇鬍鬚還依然烏光發亮而顯出其?爍精神來。
過度使用腦力而引起的劇烈頭痛和嚴重失眠常使他不得不中斷工作。在醫生勸導下,馬克思曾到幾個療養地作過短期療養,但效果不大。為此醫生不得不限定他的工作時間,每天不得超過4小時。不能盡情工作,這對馬克思來說是極大的痛苦。1873年底,馬克思臉部等處又長了許多癰,動了手術;不久,原先沒有痊癒的肝病又急性發作,使馬克思幾乎完全喪失了工作能力。醫生堅持要馬克思到離倫敦較遠的卡爾斯巴德(現名卡羅維發利)去療養,因為那裡的礦泉水對馬克思恢復肝的功能和治療過度疲勞的神經系統會有療效。
卡爾斯巴德是一個景色幽美、氣候宜人的療養勝地,在它的城保山街,有一座較豪華的旅館“日爾曼尼亞旅館”。1874年8月19日,在旅館登記簿上,出現了一個“食利者查理·馬克思”的名字。這就是馬克思為了迷惑奧地利警察而用的化名。
自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後,特別是經過了國際的10年鬥爭,馬克思的名字已經響徹整個歐洲。在統治階級的眼裡,它“惡名昭著”,已成為危險可怕的代名詞,必欲去之而後快。馬克思深知這一點,為了能安安靜靜地養病,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就用了“食利者查理”這個化名,並在生活上保持了“顯貴的外表”。儘管如此,十多天後,馬克思的行蹤仍為反動派知曉。8月30日,維也納的一家報紙《噴泉報》披露了“國際的多年的領袖馬克思和俄國虛無主義者的首領,即波蘭拉特伯爵,一起到卡爾斯巴德療養來了。”但馬克思已經繳納了療養稅,又沒有其他把柄可抓,奧地利政府一時也對他無可奈何。
馬克思按計劃在卡爾斯巴德療養了一個多月。他與愛琳娜嚴格遵守醫生規定的生活制度,每天定時起床,定時到各自的礦泉去喝礦泉水,定時進餐、散步、就寢。生活有規律,玩得也愉快。馬克思是一個很使人喜歡的旅伴。他總是那麼風趣幽默,興致勃勃,他的歷史知識非常淵博,每到一個新遊覽的地方他都能把這個地方過去的情形描繪得比與他同路人見到的更生動。
經過療養,馬克思的病情大為好轉。1874年9月21日,馬克思返回倫敦。在返回途中,又在德勒斯登、萊比錫、柏林和漢堡停留了兩個星期,作了些補充的治療,並且會見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一些領導人和活動家,商談了一些黨內事務和同拉薩爾主義作鬥爭的問題。
1875年和1876年,馬克思曾兩次去卡爾斯巴德療養。每次療養都能收到一定療效,對健康的恢復有所幫助。1877年他本來打算再去一次,但聽說奧地利政府可能不讓他在境內停留,這樣他就可能白花旅費,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這對他的健康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1874年馬克思從卡爾斯巴德療養地回來後不久,接到德國李卜克內西和其他國家工聯會領導人的工作匯報信。獲悉國際總委會遷往紐約後,各國資產階級政府加緊迫害和巴枯寧分子從內部搞分裂,這個作為歐美工人運動首腦機關的作用在日趨減弱。
這時的馬克思雖然已從國際工人協會領導組織中退下來成為了真正的“倫敦老人”,但他在國際的威望已無須組織職務形式上的附加影響,他依然是國際工人協會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對國際,馬克思回答說:“這種形式上的聯盟不僅不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存在下去。”
根據馬克思的建議,國際工人協會於1876年7月15日在美國費拉德爾非亞城舉行最後一次代表會議,通過宣言,宣告解散。宣言說:“由於現代歐洲政局所引起的種種原因,我們解散了《國際》的組織;但是我們看到組織雖然解散,組織的原則卻已得到整個文明世界進步工人的承認和擁護。讓我們給我們的歐洲工人同志一些時間來加強他們本國的組織,毫無疑問,他們很快就能拆除把他們同世界其他地區的工人隔絕開來的籬障”。
在國際解散之後,倫敦“二老”始終同革命運動連結在一起,他們“團結各國無產者的作用也沒有停止,相反他們作為工人運動的精神領導者的作用,可以說是不斷增長的。”歐美一些國家的無產階級陸續建立起自己的階級組織:1875年,葡萄牙著手籌建社會黨;1876年,美國各個社會主義小組聯合成為工人黨;1877年,瑞士社會民主黨宣布成立;接著,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比利時、法國、西班牙、阿根廷等國先後建立起工人階級自己的政黨,革命形勢出現了新的發展。
在歐洲大陸國家中,俄國也是“二老”密切注意的一個國家,馬克思在巴黎公社十周年時斷定,俄國革命的發展,“雖然也許要經過長期而激烈的鬥爭,最終肯定要導致俄國公社的建立”。
經過幾十年艱苦卓越的鬥爭,馬克思還雖然只能經歷那個由巴黎公社開始的新時代的初期,然而,“二老”已看到了他們和國際工人協會播下的種子已經發芽了。馬克思的思想已經在愈來愈多的國家內生根。這些思想已開始被群眾所掌握而變成一種物質和精神合力,世界上沒有哪種政權能夠忽視它。1871年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把馬克思的畫像同朱澤培、加里波第及維克多、雨果的肖像一起在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展出。李卜克內西寫信給馬克思說:“雖然你自己不爭名,可是你畢竟逐漸地成了‘當今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