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約四千年前,原始的印歐民族住在鄰近黑海與裏海的地區。

  後來他們陸續向四方遷徙。他們往東南進入伊朗與印度,往西南到達希臘、義大利與西班牙,往西經過中歐,到達法國與英國,往西北進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往北進入東歐與俄羅斯。無論到什麼地方,這些印歐民族都努力吸收當地文化,不過在語言和宗教方面還是以印歐語和印歐宗教較占優勢。

  無論是古印度的吠陀經、希臘的哲學或史特盧森(SnorriSturluson)的神話都是以相近的印歐語言撰寫的。但相近的不只是語言而已,因為相近的語言往往導致相近的思想,這是我們為何經常談到印歐“文化”的緣故。

  印歐民族相信宇宙間有許多天神(此即所謂的“多神論”),這對他們的文化有很深遠的影響。這些天神的名字和許多宗教詞彙曾出現在印歐文化所及的各個地區。下面我將舉一些例子:

  古印度人尊奉的天神是戴歐斯(Dyaus),希臘文稱他為宙斯(Zeus),拉丁文稱他為朱彼得(Jupitter)(事實上是iov—pater,或“法父”之意),古斯堪地那維亞文則稱之為泰爾(Tyr)。這些名字事實上指的是同一個字,只是各地稱呼不同罷了。你可能讀過古代維京人相信他們所謂的Aser(諸神)的事,Aser這個字也出現在各印歐文化地區。在印度古代的傳統語言“梵語”中,諸神被稱為asura,在波斯文中則被稱為ahura。梵語中另外一個表示“神”的字為deva,在波斯文中為daeve,在拉丁文中為deus,在古斯堪地那維亞文中則為tivurr.

  古代的北歐人也相信有一群掌管萬物生育、生長的神(如尼歐德與芙瑞雅)。這些神有一個通稱,叫做vaner,這個字與拉丁文中代表生育之神的字Venus(維納斯)相近。梵語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宇叫Vani為“欲望”之意。

  有些印歐神話也很明顯有相近之處。在Sn。ni有關古代北歐諸神的故事中,有些與兩三千午前印度流傳下來的神話非常相似。

  儘管Snorri的神話反映的是古代北歐的環境,印度神話則反映印度當地的環境,但其中許多神話都有若干痕跡顯示他們具有共同的淵源。其中最明顯的是那些關於長生不老仙丹與諸神對抗渾沌妖魔的神話故事。

  此外,很明顯的,各印歐文化也有相近的思想模式。最典型的例於是他們都將世界看成善與惡無休無止相互對抗的場所,因此舟歐民族才會經常試圖“預測”世界未來的前途。

  我們可以說,希臘哲學源自印歐文化並非偶然。印度、希臘與古代北歐的神話明顯都有一種以哲學或“思索”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的傾向。

  印歐人希望能夠“洞察”世界的歷史。我們甚至可以發現在各舟歐文化中都有一個特別的字來表示“洞見”或“知識”。在梵語中,這個字是vidya,這個字的意思與希臘文中的idea這個字相當。而idea船此字在柏拉圖的哲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拉丁文中這個字是video,不過對羅馬人來說,這個字只是“看見”的意思。在英文中,Isee可能表示“我懂了”。在卡通影片中,啄木鳥想到一個聰明的辦法時,腦袋上方會有燈泡發亮。(到了現代,seeing這個字才變成“盯著電視看”的同義字。)英文中有wise和wisdom這兩個字。

  在德文中有wissen(知道)這個字,在挪威文中則有viten。這些字的來源與印度文中的vidya、希臘文中的idea與拉丁文中的video這些字相同。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斷定對印歐人而言,視覺乃是最重要的感官。印度、希臘、波斯與條頓民族(Teut。ns)的文學都以宏大的宇宙觀(cosmicvision)為特色(在這裡vision這個字源自拉丁文中的Video這個動詞)。此外,印歐文化的另一個特色是經常製作描繪諸神以及神話事件的圖畫和雕刻。

  最後一點,印歐民族認為歷史是循環的。他們相信歷史就像四季一樣會不斷循環。因此歷史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只不過在無盡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興亡消長罷了。

  印度教與佛教這兩大東方宗教都源自印歐文化,希臘哲學亦然。我們可以看到這兩者間有明顯相似的痕跡。到了今天,印度教與佛教仍然充滿了哲學式的省思。

  我們可以發現,印度教與佛教都強調萬物皆有神性(此即“泛神論”),並主張人悟道後就可以成佛。(還記得普羅汀的說法嗎?)為了要悟道,人必須深深自省或打坐冥想。因此,在東方,清淨無為、退隱山林可以成為一種宗教理想。同樣的,在古代的希臘,許多人也相信禁慾苦修或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可以使靈魂得救。中世紀僧侶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就是受到希臘羅馬觀念的影響。

  此外,許多印歐文化也有“靈魂轉生”或“生命輪迴”的觀念。

  兩千五百多年來,每一個印度人的生命終極目的就是要掙脫輪迴。柏拉圖也相信靈魂可以轉生。

  閃族文化

  現在讓我們來談一談閃族文化。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他們的語言也和印歐語系完全不同。閃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島,不過他們後來同樣也遷徙到世界各地。兩千多年來,這些猶大人一直過著離鄉背井的生活。透過基督教與回教,閃族文化(歷史與宗教)的影響遍及各地。

  西方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編按:Christianity,系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最重要的有四種:

  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英國聖公會,其中基督教又稱新教,是十六世紀宗教革命後才分出來的)與伊斯蘭教——都源出閃族。伊斯蘭教的聖經古蘭經與基督教的舊約聖經都是以閃族語系的語言寫成的。舊約中代表神”的一個字和伊斯蘭文中的Allah(“阿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樣都源自閃語。

  談到基督教時,情況就變得比較複雜了。基督教雖然也是源自閃族文化,但新約則是以希臘文撰寫,同時,基督教的教義神學成形時,曾受到希臘與拉丁文化的影響,因此當然也就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

  我們說過,印歐民族乃是多神論者,但閃族一開始就相信宇宙間只有一個上帝,這就是所謂的“一神論”。猶大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是一神論的宗教。

  閃族文化另外一個共同的特色是相信歷史乃是呈直線式發展,捷句話說,他們認為歷史是一條不斷延伸的線。神在鴻濛大初時創造了世界,歷史從此展開,但終於有一天它會結束,而這一天就是所謂的“最後審判日”,屆時神將會對所有生者與死者進行審判。

  歷史扮演的角色乃是這西方三大宗教中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他們相信,上帝會幹預歷史發展的方向,他們甚至認為歷史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上帝可以完成他在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經帶領亞伯拉罕到“應許之地”一般,他將帶領人類通過歷史,邁向“最後審判日”。當這一天來臨時,世界上所有的邪惡都將被摧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