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有著天然之動,就有了神氣,所以薛顛說雲法在內功上有“丹田氣實之妙”,發勁上有“彈簧、鼓盪、吞吐、驚抖之機”,身法上有“蜿蜒旋轉行蹤不定之靈”,極盡變化之能,是長功夫的捷徑,深切體會,可知薛顛的巧妙。
另,書上沒寫,但薛顛教我時,說雲法可點穴,多教出一個手指翻挺的動作。不管能否點穴,武術一定要練到指尖,手指一彎就是拳,死握著拳是很難練出勁道的。對於雲法,薛顛在書上最後囑咐讀者:“學者,最宜深究其妙道。”
再解釋一下薛顛在書上講的“三頂”,頭頂有沖天之雄,舌頂有吼獅子吞象之能,指頂有推山之功。
頭髮根聳起,血氣沸騰,好像大鵬鳥隨時可沖天而起,令人勃發英雄氣概,正是“雖微毫髮,力能撼山”。
舌頭掀起,渾身肌肉振奮,有“丹田壯力,肌肉似鐵”之效。而且舌一頂住上牙床,牙就咬緊了,牙緊手就快,比拼果斷。這頂舌切齒,還要有個“舌根一顫,能發出獅子般巨吼”的意念,但不真吼,含在嘴裡,如滾滾的雷音。身子撲出去的時候要有個狂勁,好像獅子張口,哪怕是大象也把它吞了,不是真張嘴,但嘴裡要咬著勁。有了這股狂勁,能攝敵之魂魄,正是“牙之功用,令人膽悚”。
手指甲里的肉頂著指甲,遍體筋都牽顫。不但手指要頂,腳趾也要頂,缺一不可。人往往一頂就僵,找一點手腳尖冰涼的感覺,就自然地頂上了。人生氣的時候,會氣得手指發抖,就是牽顫了筋,即便沒練過武,這時候打一拳,練武的人也很難承受,正是“爪之所至,立生奇功”。②
三頂不單是激發勁道的比武要訣,也是保養身體的鍛鍊法,我是奔九十的人了,但沒謝頂沒戴假牙,算是頭髮、牙齒保住了,這就是三頂的功效。
雲法的要點,是它的特殊之動。練時不要求快求敏捷,那樣就成了體操、田徑的動。這種動猶如早晨不想起床賴在被窩裡鼓悠的動,猶如深夜裡倦意一起伸懶腰的動,是一種天然之動。③
【注釋:】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②參考形意門四稍說:
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稍,蓋發力血稍,舌為肉稍,爪為筋稍,牙為骨稍,四稍用力,則可變其常態,能使人生畏懼焉。
血稍,怒氣填胸,豎發衝冠,血輪轉動,敵膽自寒,毛髮雖微,摧敵不難。
肉鞘,舌卷氣降,雖山亦撼,肉堅比鐵,精神勇敢,一舌之威,使敵喪膽。
筋稍,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骨稍,有勇有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皆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惚。
③起落鑽翻中的妙動:
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虛中含實,實中含虛。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正之變,妙用無窮。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即三回九轉是一式也。』
欲濟蒼生憂太晚
晃法不是搖晃的晃,而是虛晃一槍的晃。薛顛的象形術公開時,並沒有引起非議,因為形意門承認它。作為形意拳的旁支,與形意拳的淵源,在拳架上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晃法。
形意拳看似單純,其實精細,有許多小動作,比如炮拳的落式兩臂一磕,不是砸胳膊,而是一手的拳尖磕在另一手小臂的大筋上,劈拳的起式也要用指尖搓著這根大筋。
對此,董秀升為李存義整理的《岳氏形意拳五行精義》上畫得很清楚,雖然有的地方畫清楚了卻沒寫,寫清楚了卻沒畫,但讀者只要懂得以文索圖、以圖索文,就知道這本書將功架交了底。
形意拳是屬蛇的,蛇就一塊肉,爬樹游水,什麼都幹了,形意拳一個五行功架,什麼都練到了,樁法、內功從里出,打法、演法從里出,唐維祿、傅昌榮、孫祿堂練形意拳甚至練出輕功來了。
五行拳是拳母,一輩子離不開,上手就受益。將五行拳的小動作都學到,方能出形意的功夫。十二形就是從五行拳里變出來的,而練象形術的人能變回五行拳,一練起來,就知道兩者是一個脈。
以上說的是練武練通了以後的情況,但在練武的過程中,象形術作為一個可以標新立異的拳學,有其特殊的教法。老輩人覺得薛顛法眼高,認為象形術將形意拳升華了一些,我揣摩不是指象形術比形意拳出的功夫大,而是指這個教法能提拔人。
尚雲祥的教法是經驗感染,點滴之間就給出個整東西,唐維祿把同門師兄弟的好東西都摘進了自家門,要什麼有什麼,作徒弟的玩成什麼樣,他都能把你推上道。
薛顛的教法是立了一個新的功架,但我的個人體會是,練象形術的功架反而對形意拳體會更深,這立新架的教法很卓越,讓人自己摸出來。
比如我年輕時在象形術上得了領悟,以後練武卻只是集中在形意的崩拳、蛇形上,與人交手也就是崩拳和蛇形便夠了。但我的崩拳一動,裡面就有象形術的飛、雲、搖、晃、旋含著,如果非要我用象形術打人,飛法一挑,形意拳的劈、崩、鑽、炮、橫都動了。
只用崩拳和蛇形,是我多年練武比武自然形成的。我的崩拳、蛇形都只是看似崩拳、蛇形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順手就行了。
學武得整個地學,練功夫的時候,一個動作,什麼都練在裡頭,比武的時候也要整個地比,什麼都帶著,管它用的是崩拳還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個形意拳——這是練武人最終必須達到的,而在習武之初,只用崩拳、蛇形,就是另一個說法了。
練形意的人是屬蛇的,因為形意拳打法的初步,先要作到“無處不蛇形”。首先形意拳是“地行術”,蛇是肚皮不離地,一鼓肚皮就蜿蜒上了,形意拳是腳不離地,腳下一鼓就換了身形。
形意拳是一動就有步數,身形得換在點上,看著你的動靜,變得越快越好越小越好,猶如好朋友見面一下就搭上了肩膀,得一下就近了敵身。
另,書上沒寫,但薛顛教我時,說雲法可點穴,多教出一個手指翻挺的動作。不管能否點穴,武術一定要練到指尖,手指一彎就是拳,死握著拳是很難練出勁道的。對於雲法,薛顛在書上最後囑咐讀者:“學者,最宜深究其妙道。”
再解釋一下薛顛在書上講的“三頂”,頭頂有沖天之雄,舌頂有吼獅子吞象之能,指頂有推山之功。
頭髮根聳起,血氣沸騰,好像大鵬鳥隨時可沖天而起,令人勃發英雄氣概,正是“雖微毫髮,力能撼山”。
舌頭掀起,渾身肌肉振奮,有“丹田壯力,肌肉似鐵”之效。而且舌一頂住上牙床,牙就咬緊了,牙緊手就快,比拼果斷。這頂舌切齒,還要有個“舌根一顫,能發出獅子般巨吼”的意念,但不真吼,含在嘴裡,如滾滾的雷音。身子撲出去的時候要有個狂勁,好像獅子張口,哪怕是大象也把它吞了,不是真張嘴,但嘴裡要咬著勁。有了這股狂勁,能攝敵之魂魄,正是“牙之功用,令人膽悚”。
手指甲里的肉頂著指甲,遍體筋都牽顫。不但手指要頂,腳趾也要頂,缺一不可。人往往一頂就僵,找一點手腳尖冰涼的感覺,就自然地頂上了。人生氣的時候,會氣得手指發抖,就是牽顫了筋,即便沒練過武,這時候打一拳,練武的人也很難承受,正是“爪之所至,立生奇功”。②
三頂不單是激發勁道的比武要訣,也是保養身體的鍛鍊法,我是奔九十的人了,但沒謝頂沒戴假牙,算是頭髮、牙齒保住了,這就是三頂的功效。
雲法的要點,是它的特殊之動。練時不要求快求敏捷,那樣就成了體操、田徑的動。這種動猶如早晨不想起床賴在被窩裡鼓悠的動,猶如深夜裡倦意一起伸懶腰的動,是一種天然之動。③
【注釋:】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②參考形意門四稍說:
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稍,蓋發力血稍,舌為肉稍,爪為筋稍,牙為骨稍,四稍用力,則可變其常態,能使人生畏懼焉。
血稍,怒氣填胸,豎發衝冠,血輪轉動,敵膽自寒,毛髮雖微,摧敵不難。
肉鞘,舌卷氣降,雖山亦撼,肉堅比鐵,精神勇敢,一舌之威,使敵喪膽。
筋稍,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骨稍,有勇有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皆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惚。
③起落鑽翻中的妙動:
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虛中含實,實中含虛。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正之變,妙用無窮。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即三回九轉是一式也。』
欲濟蒼生憂太晚
晃法不是搖晃的晃,而是虛晃一槍的晃。薛顛的象形術公開時,並沒有引起非議,因為形意門承認它。作為形意拳的旁支,與形意拳的淵源,在拳架上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晃法。
形意拳看似單純,其實精細,有許多小動作,比如炮拳的落式兩臂一磕,不是砸胳膊,而是一手的拳尖磕在另一手小臂的大筋上,劈拳的起式也要用指尖搓著這根大筋。
對此,董秀升為李存義整理的《岳氏形意拳五行精義》上畫得很清楚,雖然有的地方畫清楚了卻沒寫,寫清楚了卻沒畫,但讀者只要懂得以文索圖、以圖索文,就知道這本書將功架交了底。
形意拳是屬蛇的,蛇就一塊肉,爬樹游水,什麼都幹了,形意拳一個五行功架,什麼都練到了,樁法、內功從里出,打法、演法從里出,唐維祿、傅昌榮、孫祿堂練形意拳甚至練出輕功來了。
五行拳是拳母,一輩子離不開,上手就受益。將五行拳的小動作都學到,方能出形意的功夫。十二形就是從五行拳里變出來的,而練象形術的人能變回五行拳,一練起來,就知道兩者是一個脈。
以上說的是練武練通了以後的情況,但在練武的過程中,象形術作為一個可以標新立異的拳學,有其特殊的教法。老輩人覺得薛顛法眼高,認為象形術將形意拳升華了一些,我揣摩不是指象形術比形意拳出的功夫大,而是指這個教法能提拔人。
尚雲祥的教法是經驗感染,點滴之間就給出個整東西,唐維祿把同門師兄弟的好東西都摘進了自家門,要什麼有什麼,作徒弟的玩成什麼樣,他都能把你推上道。
薛顛的教法是立了一個新的功架,但我的個人體會是,練象形術的功架反而對形意拳體會更深,這立新架的教法很卓越,讓人自己摸出來。
比如我年輕時在象形術上得了領悟,以後練武卻只是集中在形意的崩拳、蛇形上,與人交手也就是崩拳和蛇形便夠了。但我的崩拳一動,裡面就有象形術的飛、雲、搖、晃、旋含著,如果非要我用象形術打人,飛法一挑,形意拳的劈、崩、鑽、炮、橫都動了。
只用崩拳和蛇形,是我多年練武比武自然形成的。我的崩拳、蛇形都只是看似崩拳、蛇形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順手就行了。
學武得整個地學,練功夫的時候,一個動作,什麼都練在裡頭,比武的時候也要整個地比,什麼都帶著,管它用的是崩拳還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個形意拳——這是練武人最終必須達到的,而在習武之初,只用崩拳、蛇形,就是另一個說法了。
練形意的人是屬蛇的,因為形意拳打法的初步,先要作到“無處不蛇形”。首先形意拳是“地行術”,蛇是肚皮不離地,一鼓肚皮就蜿蜒上了,形意拳是腳不離地,腳下一鼓就換了身形。
形意拳是一動就有步數,身形得換在點上,看著你的動靜,變得越快越好越小越好,猶如好朋友見面一下就搭上了肩膀,得一下就近了敵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