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元和十三年冬(八一八—八一九),他量移忠州刺史。他自潯陽浮江上峽,帶他的兄弟行簡同行;明年三月,與元稹會於峽口;在夷陵停船三日,他們三人在黃牛峽口石洞中,置酒賦詩,戀戀不能訣別。
元和十四年冬(八一九—八二〇),他被召還京師;明年(八二〇),升主客郎中,知制誥。那時元稹也召回了,與他同知制誥。長慶元年(八二一),轉中書舍人。《舊唐書》說:
時天子荒縱不法,執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復亂。居易累上疏論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二年](八二二)七月,除杭州刺史。俄而元稹罷相,自馮翊轉浙東觀察使,交契素深,杭越鄰境,篇詠往來,不間旬浹。嘗會於境上,數日而別。
他在杭州秩滿後,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寶曆中(八二五—八二六),復出為蘇州刺史。文宗即位(八二七),征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食邑三百戶。太和三年(八二九),他稱病東歸,求為分司官,遂除太子賓客分司。《舊唐書)說:
居易初……蒙英主特別顧遇,頗欲奮厲效報。苟致身於謨之地,則兼濟生靈。蓄意未果,望風為當路者所擠,流徙江湖,四五年間,幾淪蠻瘴。自是宦情衰落,無意於出處,唯以逍遙自得,吟詠情性為事。太和以後,李宗閔、李德裕用事,朋黨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無如之何。楊穎士、楊虞卿與宗閔善,居易妻,穎士從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懼以黨人見斥,乃求致身散地,冀於遠害。凡所居官,未嘗終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務,識者多之。
太和五年(八三一),他做河南尹;七年(八三三),復授太子賓客分司(洛陽為東都,故各官署皆有東都「分司」,如明朝的南京,清朝的盛京;其官位與京師相同,但沒有事做)。他曾在洛陽買宅,有竹木池館,有家妓樊素、蠻子能歌舞,有琴有書,有太湖之石,有華亭之鶴。他自己說:
水香蓮開之旦,露清鶴唳之夕,拂楊石(楊貞一所贈),舉陳酒(陳孝仙所授法子釀的),援崔琴(崔晦叔所贈),彈姜《秋思》(姜發傳授的;《舊唐書》脫「姜」字,今據《長慶集》補)頹然自適,不知其他。酒酣琴罷。又命樂童登中島亭,合奏《霓裳散序》,聲隨風飄,或凝或散,悠揚於竹煙波月之際者久之。曲未竟,而樂天陶然石上矣。(《池上篇》自序)
開成元年(八三六),除同州刺史,他稱病不就;不久,又授他太子少傅,進封馮翊縣開國侯。會昌中,以刑部尚書致仕。他自己說他能「棲心釋梵,浪跡老莊」;晚年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白衣鳩杖,往來香山,自稱香山居士。他死在會昌六年(八四六),年七十五(《舊唐書》作死於大中元年《八四七》,年七十六。此從《新唐書》,及李商隱撰的《墓誌》)。
白居易與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學改新運動的人:他們的根本主張,翻成現代的術語,可說是為人生而作文學!文學是救濟社會,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補察時政」,至少也須能「泄導人情」;凡不能這樣的,都「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在江州時,作長書與元稹論詩(《白氏長慶集》卷二十八,參看《舊唐書》本傳所引),元稹在通州也有「敘詩」長書寄白居易(《元氏長慶書》卷三十)。這兩篇文章在文學史上要算兩篇最重要的宣言。我們先引白居易書中論詩的重要道: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上自賢聖,下至愚呆,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聖人知其然,因其言,經之以六義;緣其聲,緯之以五音。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於是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這是詩的重要使命。詩要以情為根,以言為苗,以聲為華,以義為實。托根於人情而結果在正義,語言聲韻不過是苗葉花朵而已。
洎周衰秦興,采詩官廢,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泄導人情。用至於諂成之風動,救時之道缺,於時六義始刓矣。國風變為騷辭,五言始於蘇李。詩騷皆不遇者各系其志,發而為文,故河梁之句止於傷別,澤畔之吟歸於怨思,彷徨抑鬱,不暇及他耳。然去詩未遠,梗概尚存……雖義類不具,猶得風人之什二三焉。於時六義始缺矣。
這就是說,《楚辭)與漢詩已偏向寫主觀的怨思,已不能做客觀地表現人生的工作了。
晉宋已還,得者蓋寡。以康樂(謝靈運)之奧博,多溺於山水;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江、鮑之流又狹於此。如梁鴻《五噫》之例者,百無一二。於時六義寢微矣。
陵夷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矣。噫!風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豈舍之乎?顧所用何如耳……皆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則「餘霞散成綺」,「澄江淨如練」,「歸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之什,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故仆所謂嘲風雪,弄花草而已。於時六義盡去矣。
他在這裡固然露出他受了漢朝迂腐詩說的惡影響,把三百篇都看作「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的美刺詩,因此遂抹煞一切無所為而作的文學。但他評論六朝的文人作品確然有見地,六朝文學的絕大部分真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
元和十四年冬(八一九—八二〇),他被召還京師;明年(八二〇),升主客郎中,知制誥。那時元稹也召回了,與他同知制誥。長慶元年(八二一),轉中書舍人。《舊唐書》說:
時天子荒縱不法,執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復亂。居易累上疏論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二年](八二二)七月,除杭州刺史。俄而元稹罷相,自馮翊轉浙東觀察使,交契素深,杭越鄰境,篇詠往來,不間旬浹。嘗會於境上,數日而別。
他在杭州秩滿後,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寶曆中(八二五—八二六),復出為蘇州刺史。文宗即位(八二七),征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食邑三百戶。太和三年(八二九),他稱病東歸,求為分司官,遂除太子賓客分司。《舊唐書)說:
居易初……蒙英主特別顧遇,頗欲奮厲效報。苟致身於謨之地,則兼濟生靈。蓄意未果,望風為當路者所擠,流徙江湖,四五年間,幾淪蠻瘴。自是宦情衰落,無意於出處,唯以逍遙自得,吟詠情性為事。太和以後,李宗閔、李德裕用事,朋黨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無如之何。楊穎士、楊虞卿與宗閔善,居易妻,穎士從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懼以黨人見斥,乃求致身散地,冀於遠害。凡所居官,未嘗終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務,識者多之。
太和五年(八三一),他做河南尹;七年(八三三),復授太子賓客分司(洛陽為東都,故各官署皆有東都「分司」,如明朝的南京,清朝的盛京;其官位與京師相同,但沒有事做)。他曾在洛陽買宅,有竹木池館,有家妓樊素、蠻子能歌舞,有琴有書,有太湖之石,有華亭之鶴。他自己說:
水香蓮開之旦,露清鶴唳之夕,拂楊石(楊貞一所贈),舉陳酒(陳孝仙所授法子釀的),援崔琴(崔晦叔所贈),彈姜《秋思》(姜發傳授的;《舊唐書》脫「姜」字,今據《長慶集》補)頹然自適,不知其他。酒酣琴罷。又命樂童登中島亭,合奏《霓裳散序》,聲隨風飄,或凝或散,悠揚於竹煙波月之際者久之。曲未竟,而樂天陶然石上矣。(《池上篇》自序)
開成元年(八三六),除同州刺史,他稱病不就;不久,又授他太子少傅,進封馮翊縣開國侯。會昌中,以刑部尚書致仕。他自己說他能「棲心釋梵,浪跡老莊」;晚年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白衣鳩杖,往來香山,自稱香山居士。他死在會昌六年(八四六),年七十五(《舊唐書》作死於大中元年《八四七》,年七十六。此從《新唐書》,及李商隱撰的《墓誌》)。
白居易與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學改新運動的人:他們的根本主張,翻成現代的術語,可說是為人生而作文學!文學是救濟社會,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補察時政」,至少也須能「泄導人情」;凡不能這樣的,都「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在江州時,作長書與元稹論詩(《白氏長慶集》卷二十八,參看《舊唐書》本傳所引),元稹在通州也有「敘詩」長書寄白居易(《元氏長慶書》卷三十)。這兩篇文章在文學史上要算兩篇最重要的宣言。我們先引白居易書中論詩的重要道: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上自賢聖,下至愚呆,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聖人知其然,因其言,經之以六義;緣其聲,緯之以五音。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於是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這是詩的重要使命。詩要以情為根,以言為苗,以聲為華,以義為實。托根於人情而結果在正義,語言聲韻不過是苗葉花朵而已。
洎周衰秦興,采詩官廢,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泄導人情。用至於諂成之風動,救時之道缺,於時六義始刓矣。國風變為騷辭,五言始於蘇李。詩騷皆不遇者各系其志,發而為文,故河梁之句止於傷別,澤畔之吟歸於怨思,彷徨抑鬱,不暇及他耳。然去詩未遠,梗概尚存……雖義類不具,猶得風人之什二三焉。於時六義始缺矣。
這就是說,《楚辭)與漢詩已偏向寫主觀的怨思,已不能做客觀地表現人生的工作了。
晉宋已還,得者蓋寡。以康樂(謝靈運)之奧博,多溺於山水;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江、鮑之流又狹於此。如梁鴻《五噫》之例者,百無一二。於時六義寢微矣。
陵夷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矣。噫!風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豈舍之乎?顧所用何如耳……皆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則「餘霞散成綺」,「澄江淨如練」,「歸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之什,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故仆所謂嘲風雪,弄花草而已。於時六義盡去矣。
他在這裡固然露出他受了漢朝迂腐詩說的惡影響,把三百篇都看作「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的美刺詩,因此遂抹煞一切無所為而作的文學。但他評論六朝的文人作品確然有見地,六朝文學的絕大部分真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