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Miles Davis
邁爾士·戴維斯(1926—1991)
生於伊利諾州。45年開始在查理·帕克的樂團中吹小喇叭。48年在 Gil Evans 的協力下組成以重視作曲編曲歷史性九重奏團。經過 Hard bop,59年產生情緒爵士(Mode Jazz)的傑作《Kind of Blue》。後來也大膽採取電子音響,經常持續牽引爵士樂的動向,留下大量唱片。75年雖然退休,81年又戲劇性復出。
Eric Dolphy
艾瑞克·杜飛(1928—1964)
生於洛杉磯。58年加入 Chico Hamilton 的樂團後,從60年起隨著參加 插rles Mingus 的團體,而與 Ornette Coleman 合演。後來組成自己的樂團。同時也和John Coltrane合奏。一面守著傳統的調性世界。一面注入新的手法,成為自從 插rlie Parker 以來,負責聯繫 HARD BOP、MOOES 和 FREE 等革新性爵士的重要角色。
插rlie Christian
查理·克里斯汀(1916—1942)
生於德州。34年成為職業吉他手,39年被 Benny Goodman 樂團以破記錄的高薪聘請。工作之餘並經常在“Minton's Playhouse”和 Dizzy Gillespie等幾個人,展開即興演奏(Jam session),在旋律和節奏等多方面創造出確立摩登爵士樂基礎的革命性吉他奏法,為後世留下遠大的影響,然而由於飲酒過度和毒品而損壞了健康,年紀輕輕便過世了。
一提到 插rlie Christian,雖然在“Minton's Playhouse”的 Jam session,所謂“包勃爵士的黎明”早已聞名,不過收集他和 Benny Goodman 合作演出的幾首主要曲子,日本版的三張一組 LP“插rlie Christian Memorial Album”的內容,也棒得毫不遜色。
在 Benny Goodman 這一定的“體裁”中,從被分到的幾個合奏部分中的獨奏框架中,壓抑不住地湧出Christian自然而前進的歌心,吸引了我們的耳朵,直接向心中傾訴。雖然是五十年以上的舊日錄音了,但Christian的吉他獨奏已達到奇蹟式的高水準,現在聽起來幾乎大半依然不顯得老舊,而且超越所謂摩登、包勃、或搖擺等框架,真是充滿知性、躍動、和興奮刺激。
很不幸的是 插rlie Christian 在二十五歲的輕輕年紀,就突然與世長辭。因此他的音樂生涯可以說非常短(正確說僅有一年八個月),但他所留下的演奏,卻給後世帶來極大的影響,當你在聆聽著 Christian 的演奏時,會發現“咦,這不是 Barney Kassel 嗎?這不是 Herd Ells 嗎?這不是 Kenny Burell 嗎?”也就是有許多部分反過來讓我們感到吃驚。仔細想想,直到五O年末期 Wes Montgomery 奏出 octavo 八度音程合音為止,爵士吉他手或多或少都受到 Christian 的符咒(那嶄新而豐富的創意和技巧)所著迷而無法逃出他的影響。就像在 Ornette Coleman以前的中音薩斯克風演奏者,都無法逃出查理。帕克的符咒一樣。
可以說閃亮如流星一般,收在這組《插rlie Christian Memorial Album》里的演奏,每一首都具有一聽的價值,其中我尤其喜歡一九四一年一月康特貝西( Count Basie ) 擔任鋼琴演奏時的熱烈合奏。BG(Benny Goodman)率領臨時編成的六重奏,成員包括貝西、Cootie Wiliams(tp)、Georgie Auld(ts)、Christian、Artie Bernstin(B)、Jo Jones(ds),這極有趣的人物組合--也就是當時BG的固定搭檔,加上貝西旋律般的混合部隊。結果黑人樂手人數較多,因而音色也自然顯得略黑,旋律變得粘粘的。
尤其是簡單而快調的 riff 疊句曲目《Brekfast Feud》在幾個技巧上,貝西和 Christian 的互相呼應,既優異又先銳尖端,好得不得了。他平常在固定的BG成員中演奏時的曲子當然也值得聽,但和具有獨特時間感覺而撼動地心的貝西的旋律部合作時,Christian堅實如號角般的呼應飆奏,真的可以用“連骨頭都要搖散了”來形容最貼切。引爆熱烈沸騰的搖擺火山岩漿,成為爵士樂尚在“英雄傳”時代的貴重記錄。
Count Basie
康特·貝西(1904—1984)
生於紐澤西。20年代在肯薩斯城(Kansas City )參加了 Walter Page、Bennie Moten 等的樂團之後,35年組成自己的樂團。雖然50年曾經有一段期間解散樂團,並經歷60年代的音樂停滯期,但他依然以一個傑出領導者,和能以極端少的音數讓節奏生動活起來的風格獨具的鋼琴家,經常讓樂團賣力地繼續 swing 下去。
Gerry Mulligan
傑瑞·穆利根(1927—1996)
生於紐約。40年代在 Jene Krupa 樂團擔任作曲編曲,48年參加邁爾士·戴維斯的九重奏團,一面從事編曲一面擔任低音薩克斯風手。52年在西海岸和查特·貝克等組成劃時代的無鋼琴四重奏。以對位法式的組合重奏達成輝煌成果,為西海岸爵士樂帶入盛況。後來回到紐約,也在大樂團留下優越的作品。
Nat King Cole
納金高(1917—1965)
生於阿拉巴馬州。39年和 Oscar Moore 等組成 King Cole Trio,成為以鋼琴、吉他、貝斯,三者對等演奏的現代化鋼琴三重奏的原型。後來成為熱門流行歌手,以他甜美低沉而性感的嗓音風靡一世。但這段時期的他也以爵士歌手表現傑出,同時受到 Earl Hines 的影響,也是一但堪稱調子俐落輕快充滿搖擺感覺的一流鋼琴演奏家。
Dizzy Gillespie
迪吉·葛拉斯彼(1917—1993)
生於南卡羅來納州。經歷過 Cab Calloway 等的樂團,於 44 年參加 Billy Eckstine 樂團,次年從組成自己的大樂團前後開始,也和查理·帕克一起成為 Bebop 爵士樂的中心角色。後來並擔任文化使節,對提升爵士樂的地位貢獻良多,畢生都以偉大的小喇叭手活躍樂壇。開朗的個性,和鼓著兩頰演奏的姿勢深受大家熱愛。
Louis Armstrong
路易斯·阿姆斯壯(1900—1971)
生於紐奧爾良。24年進入 Fletcher Henderson 樂團, 25年在芝加哥錄了第一張主奏的作品。從此以後20年代他的樂團所錄的演奏音樂,真的可以說已成為今日一切爵士樂原型的決定性演奏。綽號叫 Satchmo。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小喇叭演奏者,同時也是爵士樂史上最初的天才音樂家,包括他的歌聲對爵士樂的影響都無法估計。
Dexter Gordon
戴斯特·戈登(1923—1990)
生於洛杉磯。40年代以次中音薩克斯風演奏者活躍於 Billy Eckstine 樂團。和同為次中音薩克斯風演奏者 Wardell Gray的合奏也相當受歡迎。52—60年經歷過毒品禍害的停滯期,之後再度復起。自從錄完《OUN MAN IN PARIS》(63)之後便定居歐洲。這是他多年後返回美國的兩張一組現場錄音盤《HOMECOMING》(76)。晚年雖已失去健康,但因主演電影《午夜旋律》(86)而成為話題。
Dexter Gordon 總是給我樹林的印象。而且是聳立在原野正中央的高大老樹。個子高高的,很適合戴帽子,英俊、沉默而酷酷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 Dexter Gordon,尤其晚年吸毒成癮的傷痕和國籍脫離者的孤獨,使他給人們的印象簡直像樹影般安靜地落在腳邊的地面。
我開始喜歡主動去找 Dexter Gordon 的音樂來聽,是上了大學之後。在校園紛爭正熱,周圍的人們都在爵士茶店熱心傾聽著 John Coltrane 或 Aibert Ayler的音樂那時期,我則專注於更遙遠以前的 Bop Jazz。我最初聽的 Dexter Gordon 是 Savoy 盤。年輕的Dexter 幾乎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叫可怕的,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吹奏“Dexter樂句”。和搭檔 Wardell Gray 那會燙傷人般熱情狂野的次中音較勁飆吹的《THE 插SE》也很棒。當然 插rlie Parker 固然格外出色,但 Dexter 則是對我個人來說的英雄之一。只要光耳朵聽見“Dexter Gordon”的名字,就不知道為什麼胸口會熱起來。從那聲音中可以很清楚地聞到爵士樂的硝煙味(gun smoke)。就像“Alfa Romeo”的名字,會讓愛車者的心騷動一樣。
邁爾士·戴維斯(1926—1991)
生於伊利諾州。45年開始在查理·帕克的樂團中吹小喇叭。48年在 Gil Evans 的協力下組成以重視作曲編曲歷史性九重奏團。經過 Hard bop,59年產生情緒爵士(Mode Jazz)的傑作《Kind of Blue》。後來也大膽採取電子音響,經常持續牽引爵士樂的動向,留下大量唱片。75年雖然退休,81年又戲劇性復出。
Eric Dolphy
艾瑞克·杜飛(1928—1964)
生於洛杉磯。58年加入 Chico Hamilton 的樂團後,從60年起隨著參加 插rles Mingus 的團體,而與 Ornette Coleman 合演。後來組成自己的樂團。同時也和John Coltrane合奏。一面守著傳統的調性世界。一面注入新的手法,成為自從 插rlie Parker 以來,負責聯繫 HARD BOP、MOOES 和 FREE 等革新性爵士的重要角色。
插rlie Christian
查理·克里斯汀(1916—1942)
生於德州。34年成為職業吉他手,39年被 Benny Goodman 樂團以破記錄的高薪聘請。工作之餘並經常在“Minton's Playhouse”和 Dizzy Gillespie等幾個人,展開即興演奏(Jam session),在旋律和節奏等多方面創造出確立摩登爵士樂基礎的革命性吉他奏法,為後世留下遠大的影響,然而由於飲酒過度和毒品而損壞了健康,年紀輕輕便過世了。
一提到 插rlie Christian,雖然在“Minton's Playhouse”的 Jam session,所謂“包勃爵士的黎明”早已聞名,不過收集他和 Benny Goodman 合作演出的幾首主要曲子,日本版的三張一組 LP“插rlie Christian Memorial Album”的內容,也棒得毫不遜色。
在 Benny Goodman 這一定的“體裁”中,從被分到的幾個合奏部分中的獨奏框架中,壓抑不住地湧出Christian自然而前進的歌心,吸引了我們的耳朵,直接向心中傾訴。雖然是五十年以上的舊日錄音了,但Christian的吉他獨奏已達到奇蹟式的高水準,現在聽起來幾乎大半依然不顯得老舊,而且超越所謂摩登、包勃、或搖擺等框架,真是充滿知性、躍動、和興奮刺激。
很不幸的是 插rlie Christian 在二十五歲的輕輕年紀,就突然與世長辭。因此他的音樂生涯可以說非常短(正確說僅有一年八個月),但他所留下的演奏,卻給後世帶來極大的影響,當你在聆聽著 Christian 的演奏時,會發現“咦,這不是 Barney Kassel 嗎?這不是 Herd Ells 嗎?這不是 Kenny Burell 嗎?”也就是有許多部分反過來讓我們感到吃驚。仔細想想,直到五O年末期 Wes Montgomery 奏出 octavo 八度音程合音為止,爵士吉他手或多或少都受到 Christian 的符咒(那嶄新而豐富的創意和技巧)所著迷而無法逃出他的影響。就像在 Ornette Coleman以前的中音薩斯克風演奏者,都無法逃出查理。帕克的符咒一樣。
可以說閃亮如流星一般,收在這組《插rlie Christian Memorial Album》里的演奏,每一首都具有一聽的價值,其中我尤其喜歡一九四一年一月康特貝西( Count Basie ) 擔任鋼琴演奏時的熱烈合奏。BG(Benny Goodman)率領臨時編成的六重奏,成員包括貝西、Cootie Wiliams(tp)、Georgie Auld(ts)、Christian、Artie Bernstin(B)、Jo Jones(ds),這極有趣的人物組合--也就是當時BG的固定搭檔,加上貝西旋律般的混合部隊。結果黑人樂手人數較多,因而音色也自然顯得略黑,旋律變得粘粘的。
尤其是簡單而快調的 riff 疊句曲目《Brekfast Feud》在幾個技巧上,貝西和 Christian 的互相呼應,既優異又先銳尖端,好得不得了。他平常在固定的BG成員中演奏時的曲子當然也值得聽,但和具有獨特時間感覺而撼動地心的貝西的旋律部合作時,Christian堅實如號角般的呼應飆奏,真的可以用“連骨頭都要搖散了”來形容最貼切。引爆熱烈沸騰的搖擺火山岩漿,成為爵士樂尚在“英雄傳”時代的貴重記錄。
Count Basie
康特·貝西(1904—1984)
生於紐澤西。20年代在肯薩斯城(Kansas City )參加了 Walter Page、Bennie Moten 等的樂團之後,35年組成自己的樂團。雖然50年曾經有一段期間解散樂團,並經歷60年代的音樂停滯期,但他依然以一個傑出領導者,和能以極端少的音數讓節奏生動活起來的風格獨具的鋼琴家,經常讓樂團賣力地繼續 swing 下去。
Gerry Mulligan
傑瑞·穆利根(1927—1996)
生於紐約。40年代在 Jene Krupa 樂團擔任作曲編曲,48年參加邁爾士·戴維斯的九重奏團,一面從事編曲一面擔任低音薩克斯風手。52年在西海岸和查特·貝克等組成劃時代的無鋼琴四重奏。以對位法式的組合重奏達成輝煌成果,為西海岸爵士樂帶入盛況。後來回到紐約,也在大樂團留下優越的作品。
Nat King Cole
納金高(1917—1965)
生於阿拉巴馬州。39年和 Oscar Moore 等組成 King Cole Trio,成為以鋼琴、吉他、貝斯,三者對等演奏的現代化鋼琴三重奏的原型。後來成為熱門流行歌手,以他甜美低沉而性感的嗓音風靡一世。但這段時期的他也以爵士歌手表現傑出,同時受到 Earl Hines 的影響,也是一但堪稱調子俐落輕快充滿搖擺感覺的一流鋼琴演奏家。
Dizzy Gillespie
迪吉·葛拉斯彼(1917—1993)
生於南卡羅來納州。經歷過 Cab Calloway 等的樂團,於 44 年參加 Billy Eckstine 樂團,次年從組成自己的大樂團前後開始,也和查理·帕克一起成為 Bebop 爵士樂的中心角色。後來並擔任文化使節,對提升爵士樂的地位貢獻良多,畢生都以偉大的小喇叭手活躍樂壇。開朗的個性,和鼓著兩頰演奏的姿勢深受大家熱愛。
Louis Armstrong
路易斯·阿姆斯壯(1900—1971)
生於紐奧爾良。24年進入 Fletcher Henderson 樂團, 25年在芝加哥錄了第一張主奏的作品。從此以後20年代他的樂團所錄的演奏音樂,真的可以說已成為今日一切爵士樂原型的決定性演奏。綽號叫 Satchmo。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小喇叭演奏者,同時也是爵士樂史上最初的天才音樂家,包括他的歌聲對爵士樂的影響都無法估計。
Dexter Gordon
戴斯特·戈登(1923—1990)
生於洛杉磯。40年代以次中音薩克斯風演奏者活躍於 Billy Eckstine 樂團。和同為次中音薩克斯風演奏者 Wardell Gray的合奏也相當受歡迎。52—60年經歷過毒品禍害的停滯期,之後再度復起。自從錄完《OUN MAN IN PARIS》(63)之後便定居歐洲。這是他多年後返回美國的兩張一組現場錄音盤《HOMECOMING》(76)。晚年雖已失去健康,但因主演電影《午夜旋律》(86)而成為話題。
Dexter Gordon 總是給我樹林的印象。而且是聳立在原野正中央的高大老樹。個子高高的,很適合戴帽子,英俊、沉默而酷酷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 Dexter Gordon,尤其晚年吸毒成癮的傷痕和國籍脫離者的孤獨,使他給人們的印象簡直像樹影般安靜地落在腳邊的地面。
我開始喜歡主動去找 Dexter Gordon 的音樂來聽,是上了大學之後。在校園紛爭正熱,周圍的人們都在爵士茶店熱心傾聽著 John Coltrane 或 Aibert Ayler的音樂那時期,我則專注於更遙遠以前的 Bop Jazz。我最初聽的 Dexter Gordon 是 Savoy 盤。年輕的Dexter 幾乎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叫可怕的,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吹奏“Dexter樂句”。和搭檔 Wardell Gray 那會燙傷人般熱情狂野的次中音較勁飆吹的《THE 插SE》也很棒。當然 插rlie Parker 固然格外出色,但 Dexter 則是對我個人來說的英雄之一。只要光耳朵聽見“Dexter Gordon”的名字,就不知道為什麼胸口會熱起來。從那聲音中可以很清楚地聞到爵士樂的硝煙味(gun smoke)。就像“Alfa Romeo”的名字,會讓愛車者的心騷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