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爵士樂群英譜

  這本書無論怎麼說,

  都是徹頭徹尾根據個人的興趣所完成的書。

  最初有和田先生個人的興趣,

  然後再把我個人的興趣重疊上去。

  可以感覺出這雙方的「興趣」,

  都毫無辦法地難免混合著偏見、

  執著、歲月、情愛、和幾許模糊的美麗記憶──正如世間所謂興趣這東西大多也是這樣一般。

  ──村上春樹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前言

  上中學時,我非常喜歡看電影。那時候我看了一部《Hit Parade》,描寫窩在象牙塔里研究古典音樂的頑固不靈的教授丹尼凱,有一天知道了爵士樂的存在,於是開始到街上去到處忘情盡興地聽爵士樂。

  拍成喜劇的這部電影,其實同時也是爵士樂的入門篇。Benny Goodman、Tommy Dorsey、Louis Armstrong、Lionel Hampton等著名音樂家一一登場演出,讓觀眾能夠聽到大師們的演奏。

  就這樣,電影和爵士樂幾乎同時來到我的身邊。我首先親近電影介紹得很多的Swing(搖擺),然後再漸漸追溯補聽以前的古老爵士。高中時開始對爵士樂的歷史感興趣。另一方面,Bebop也誕生了。於是我很自然的又開始聽到新的爵士樂。

  上大學時,Thelonious Monk 和 Mile Davis 都已經是大師了,Satchmo(即Louis Armstrong)和 Duke Elington 正活躍。George Lewis 和 Kid Ory 也還很起勁。我聽了很多各種時代各種類型的爵士樂。

  就這樣長大成人。我雖然喜歡音樂,卻並不以這為工作。我選擇了畫插畫。偶爾開展覽會。個展和日常的工作不同,可以自由選擇主題。這時候,我往往拿喜歡的電影或音樂當題材。

  九二年我開個展的主題是“JAZZ”。我隨意選了廿位爵士音樂家來畫。那時候的畫偶然被村上春樹兄看見了,於是他為我寫了隨筆。九七年我開了一個主題叫“SING”的展覽。後來將其中爵士樂系的人物,和補充的新畫加起來共二十六人編成了這一本書。

  村上兄對爵士的感覺,比我更熱烈更深入。展覽會的畫都已經分別有了主人,四散各方了。托村上兄文章的福,我所畫的爵士人,才得以再度齊聚一堂。我真的覺得很開心。

  ——和田誠

  Chet Baker

  查特·貝克(1929—1988)

  生於奧克拉荷馬州。52年參加薩克斯風演奏者 Gerry Mulligan的無鋼琴四重奏。第二年獨立,組成自己的樂團。以冷酷而抒情的小喇叭、中性的唱腔,成為西海岸爵士樂壇的明星。因毒品之害經過長期低落,於73年復出。88年參加記錄片《Let's get Lost》的演出,未及等到放映便已客死荷蘭。

  Benny Goodman

  班尼·固德曼(1909—1986)

  生於芝加哥的猶太家庭。從十歲左右就開始摸單簧管(clarionet),曾經跟無數音樂家一起演出而磨練了技巧。30年代率領自己的大樂團或四、五人的小樂隊,以搖擺時代的中心人物活躍當時。38年被譽為“King of Swing”在古典音樂殿堂 [卡內基廳] 成功地舉行了首次爵士樂演奏會。並以只要是傑出音樂家,不分白人、黑人他都欣然採用而為眾所周知。

  插rlie Parker

  查理·帕克(1920—1955)

  生於肯薩斯州。42年左右開始和 Dizzy Gillespie 等爵士演奏者做即興合奏,成為摩登爵士樂原點的新風格“Bebop”的核心存在。他以卓越的技巧表現泉涌的創意和豐沛的音樂情境,確立了他爵士即興演奏的天才中音薩克斯風演奏者的地位。綽號“Bird”。在他不算長的生涯中,由於毒品、酗酒和許多傳說而憑添各種色彩。

  Fats Waller

  費茲·華勒(1904—1943)

  生於紐約。6歲開始學鋼琴,15 歲獲得業餘比賽優勝。 後來正式接受偉大的哈林鋼琴家 James P. Johnson 指導,22年首次錄唱片。他不僅是 stride 鋼琴的演奏名手,為後世留下深遠影響,同時也是非凡的作曲家,與作詞家 Andy Razaf 搭檔創作出《Honeysuckle Rose》、《Ain't Misbehavin》等許多名曲。

  Art Blakey

  亞特·布萊基(1919—1990)

  生於匹茲堡。40年代活躍於 Bile Eckstine 樂團,後來和 插rlie Parker 等共同演出,磨練了技巧。54年 2月擁有 Horace Silver 等樂手,而以自己名義的五重奏,在紐約鳥園 [Birdland] 現場演奏廳演出,翌年組成 Jazz Messengers 樂團,雖然成員幾經更替,但依然繼續活動到他死為止。身為一名兼具豪放與細緻的鼓手和樂團領導者,他為音樂世界造就了許多有才華的年輕樂手。

  Cab Calloway

  凱伯·卡羅威(1907—1994)

  生於紐約州。30年參加 The Missouians 樂團,後來自己成為樂團領導者,31年起在“棉花俱樂部”演出,主題曲《Minnie The Moocher》大受歡迎,以獨具特徵的歌唱獲得“The Hi-De-Ho Man”的綽號。40 年開始請到 Milt Hinton、Chu Berry 試圖充實樂團的音樂。50年後參加音樂劇和電影等的演出,發揮演藝人員的獨特才華。

  說到 Cab Calloway,眼前不由得浮現約翰蘭底斯導演的電影《龍虎雙霸天》(Blies Brothers(1980)里,他那奇聲怪調的 “Hi-De-Ho”唱腔。《龍虎雙霸天》是約翰蘭底斯獻給黑人音樂文化的多彩多姿而狂野的禮讚,其中濃濃地散發著類似害羞而愛夢想的少年情懷,我非常喜歡這一段。尤其是 Ray 插rles 和 Cab Calloway 出現在大銀幕的音樂場景,簡直可以說是壓軸好戲,他們所散發的精彩絕倫而帶有泥土味的特有勁道,使這部電影所含有的訊息層次頓然加倍提升。

  此外作曲家 George Gershwin 的那部民謠式歌劇《Porgy and Bess》里,以 Cab Calloway 為模特兒的叫做“Sportin' Life”的獨特角色設定,在舞台上又讓 Cab Calloway 自己演出那個角色,這下子 Cab Calloway 這個人所擁有的特異性已經超越時代,超越音樂風格而成為一種傳說性的東西了。到什麼地方為止是實體,什麼地方是被複製的印象?連這都分不清了。

  說雖這麼說,但在音樂歷史上,Cab Calloway 這個角色大放異彩的時期,大家一致公認應該是從一九三O年代到一九四O年代初。這個時期他率領水準很高的大樂團,不但演奏廣受歡迎,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非常棒的錄音。其中我首先想到的是,樂迷們稱為“貓咪Chu Berry”Epic的 LP。(這雖然是日本編輯的,但內容比原始盤更棒)。

  這張唱片裡集有許多首中音薩斯克風手 Chu Berry 於一九四O年前後演奏的曲子,A面是 Chu Berry 自己名義的樂團演奏。B面則是他以一個獨奏者的身分在 Cab Calloway 樂團里的演奏。在當時的 Cab Calloway 樂團里除了 Chu Berry 之外,還有 Dizzy Gillespie、Tyree Glenn、Milt Hinton 等年輕有勁的音樂家加入,和老大照例獨一無二的活潑歌唱不同,舞台上展開熱情的輪番熱演。Calloway 這時也擺出從容的架勢,好象在說“接下來就站年輕人隨心所欲高興地去秀吧”的意味。因此我可以愉快地窺出從 swing 的圓熟逐漸轉向 Bop 萌芽的音樂場景氣息。尤其 Chu Berry 正當最巔峰的狀態,吹奏得真是潤澤多汁。這應該也可以說是 Calloway 為人的大度風範吧。即使在聽著歌時,他的這種人格還是不知不覺地傳過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