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黑鷹沒有回來。

  但,周遭也寂然。

  摩訶薩埵婆耶

  摩訶迦盧尼迦耶

  唵

  ……

  只有誦經的沉吟。

  風漸大了,匆匆地吹掠。林中像有幾隻野狼在嚎叫,聽真點,不過是松濤。

  黃昏已近。

  微光燃點的長明燈吃這一吹,奄奄欲熄。他張開麻布裰的袍袖擋風。

  他見到一個人影。

  殘陽在他身後,大夥看不清他的臉。殘陽如血,他亦一身是血。袈裟迎著風,寺院沐在餘暉中。

  “阿彌陀佛!”

  和尚們一齊合什。

  只他一個人回來?

  這最後一戰完結了麼?

  “1――”

  他一步一步地,很沉重,伸手止住疑問。默然內進,和尚們不敢再問。

  他們只是耳語:

  “是開了殺戒,把那2殺掉了?”

  “抑或2戰敗,1把他放走?”

  “霍將軍心高氣盛,若是輸了,情願死在自己劍下也不會偷生吧?”

  “或者1敗在他手上,霍達手下留情呢?”

  “他會放過他嗎?”

  “不知道呀。”

  “2若非喪命,何以他不現身?”

  “……”

  後來,他們發現1孤單地僵立在後院,嘴巴從此用封條封住,不再說話。他仰首望著天,瞑色侵來,素淡的古寺帶著哀傷。1一如佛像,泥塑木雕石刻。

  他解脫了?

  抑或更迷惘?

  和尚們不敢再問。

  驀地,一個小沙彌驚呼:

  “1師傅!你眼睛怎麼了?”

  他回過頭來,微頷首。

  ――血窟窿。他一目已眇。

  34

  大火是在三更之後起的。

  最初是火苗裊裊地躥升,不知燃著些什麼,發出藍綠色的焰光。煙霧中不斷冒出一條條艷紅的舌頭往上舐,漸漸扯長,如紅綢子凌空飄舞,瀟灑書空。

  釋迦、彌勒、觀音、菩薩、如來、四大金剛、十六尊者、五百羅漢……佛像都在煙火里,冉冉消失。

  ――遇父弒父,遇佛弒佛。不為外物所拘,灑脫自在,誰說容易?

  素淡古樸的彤雲禪院,木樑發出霹靂的聲音,如老人骨架終於散下。它通體發亮,莊嚴而響亮地大去。

  黑暗吞噬了大地,火海瞬即吞噬了黑暗。

  火飛快地蔓延,比“朝為紅顏,夕成白骨”的人生還來得措手不及。

  在寒夜,這一把火是特別和暖。1隻感到疲累而痛快。

  天空有一本書。

  看,火那麼壯大,水卻熄滅它。

  水那麼壯大,土卻掩藏它。

  土那麼壯大,風卻吹散它。

  風那麼壯大,山卻阻擋它。

  山那麼壯大,人卻鏟移它。

  人那麼壯大,權位、生死、愛恨、名利……卻動搖它。

  權位、生死、愛恨、名利……那麼壯大,時間卻消磨它。

  ――時間最壯大麼?

  不,是“心”。

  當心空無一物,它便無邊無涯。

  靜一言不發,用一隻眼睛望向輝煌的夜空。

  後來,他在眾人的目送下,轉身遠去。

  35

  後來,傳說有人見過這樣的一個和尚。在雪野上。

  雪已下了一季,玉蝶在大地紛紛揚揚飛舞。這銀白色厚毯子,印上他的足跡。很快,虛空中千萬隻無形的翅膀,把它們一一搧平。

  下雪的聲音仿如樂韻。

  遠處有一匹快馬在等他。接待故人似的。

  他跨上馬背,融入迷濛的天涯海角。

  自唐朝,走向未知的年代。

  36

  江山為一片白茫茫所鋪蓋,端麗而深邃。

  李世民極目他的天下,躊躇滿志。這天賞雪,一時興到,即詔在座的官員、學士賦詩,又令畫工作畫。

  成就了一幅“銀妝圖”。

  他在巨幅畫卷上,蓋上了“御覽”的印章,朱文鮮妍,如雪中的血痕。

  他生命中的險著,玄武門那一攤血跡擱久了,幹了,只成一個淡淡的褐色印子。

  去冬下詔,追封故太子李建成為“息王”、齊王李元吉為“刺王”,重新安葬。李世民登宜秋門,哭泣不已,至為悲哀。淚水一洗,印子更加不存。

  前事沒人再提。

  自改元後,“貞觀之治”是歷史上最光輝的黃金年代。

  中國在他統治下,成為一個繁盛而強悍的帝國,文治武功,盛極一時。不但版圖擴展至空前之大,西北各族人民,尊之為“天可汗”,俯首臣服。

  日本平安京的城市設計,也仿效了長安城棋盤般的式樣。律令相近,留學生和學問僧慕名而來者眾。

  唐朝盛世,於此展開。

  李世民是震古鑠今的明君。

  連他的馬,也名垂千古呢。――“昭陵六駿”:白蹄馬、生氣勃勃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拳毛騧,便是他翦滅群雄的戰役中,心愛的乘騎。

  即位那年年方三十。

  死於貞觀二十三年,五十二歲。據說,死因與千方百計追求長生不老,崇信煉丹方士,服食不少延年藥物有著。

  生死有命,這是在他能力以外的了。

  在位期間,史籍所載俱為偉大功德。

  即使微末若此:――

  六月十六日,帝前往禁苑,見蝗蟲,捉數隻,祈求道:“人民靠莊稼養活生命,而你吃莊稼,我寧願你吃我的內臟了!”舉手待要把它們吞吐下肚中。左右侍從官員勸阻:“這是毒惡之物,會令陛下生病。”帝道:“我為人民受苦,不怕生病!”竟把蝗蟲吞了。本年,蝗蟲並無造成災害。

  37

  整個唐朝,正史、野史、軼聞、民間傳說、筆記小說……,皆無“石彥生”,或“霍達”之名字。

  (全文完)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