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年前經譚璇等人勸說,譚游不再擔任族學教書任務但依然不肯跟兒子們住在一起,照舊居於原先的小院說是每日聽著孩子們讀書聲才安心。

  至始至終譚璇都沒詢問有關譚璃的情況,譚墨譚玠也頗為默契地未提這個無趣的話題,再者他們壓根就沒聽說過消息。

  午後,族學中靜悄悄地,幾年前修葺的房舍渡上了歲月痕跡。

  一想到馬上就要看見祖父,譚璇忍不住生出幾分緊張。

  父子三人步入小院時,恰好碰見端著臉盆從房裡出來的老奴。瞧見他們驚喜地來不及倒水,轉身騰出只手扣門呼稟。

  ……

  「祖父……」

  眼前的拄拐杖的老人白髮皓首脊背佝僂,精神頭大不如前。譚璇只覺喉嚨仿佛被堵了一團棉花說不出話來,心口被感激與愧疚撕扯,

  「幾時到的?」強打精神的譚游欣慰地打量著遠地歸來的孫子,頷首連道幾個「好」。

  向孫子承諾的分宗之事圓滿兌現,擋在小輩前方的家族障礙暫時清除,以後要靠他們自己了。

  「有一會兒了,父親怕擾您午歇,讓孫兒晚點再來給祖父請安。」譚璇壓下心頭交織紛亂的情緒,恭敬應答譚游問話。

  茶過一巡互相關慰一番,察覺孫子目含愧意譚游不想讓其背上思想包袱,簡略地對分宗之事做了說明言說此事乃族長和幾位長老共同商榷的,於譚氏一族益處多多。

  避重就輕地說完,開始轉換話題問起孫子在清河任地的經歷,儘管已從兒子那裡得來不少消息。

  「此次你得以調往陽江縣,雖說主要因清河政績年年評優,但其中多多少少有你大舅田大人從旁助力。你外祖去歲歿了,待會到田府為你外祖上柱香……」

  說罷低首噓嘆不語,提起親家田老太爺,譚游露出緬懷之色,料想兒子兒媳尚未告訴剛歸來不久的孫子。

  可明白奉旨赴任行程耽誤不得,待打聽清楚船隻便要出發前往陽江,恐其誤了祭拜。

  另外兩人聞譚游突然提起田老太爺辭世之事,第一反應不是悲戚,而是目含關切地去瞧怔神的譚璇。

  譚墨以為小兒子猝然獲知外祖離世太過驚痛,一時不知如何反應,忙出聲安慰說:

  「你外祖走得很安詳,璇兒莫太傷心,他老人家泉下若看到你這樣心裡也不舒坦。」

  突聽外祖離世譚璇驚悲交加,不過驚愕多於悲痛。

  因忙於功課去田府的次數寥寥無幾,談不上有多深厚的祖孫親情,同田老爺子的感情遠不如與田昀和之間的甥舅情分。

  悲痛過後,不禁想外祖這一去,舅舅表哥表弟豈不是需回老家守制,那京都的情形……

  眼瞅思緒如脫韁的野馬奔涌開來,趕緊遏制住開小差的不孝行為,心裡唾罵自己兩句。

  醒過神來對上父親哥哥關切的眼睛,譚璇難過地點點頭。

  神色傷懷的譚游觀孫子情緒好了些,沉思片刻緩緩道:「你在清河幹得不錯,經過幾年磨堪該懂的為官之道相信你已領悟,如今朝局複雜,祖父遠離官場多年給不了什麼建議,此去陽江是個不錯的時機,不明之處多和舅父表哥商議……」

  譚璇明白祖父的意思,即便舅父守制在家,但為官二十載積攢了盆根錯節的人脈關係,只要自己在陽江勤勉政務年年評優,今後仕途之路差不了。

  悵悵然地從族學出來天色已不早,身在官途身不由己,鑑於行程緊迫譚璇無暇回譚府,按照祖父交代直接前往田府拜望守孝在家的大舅。

  因田老太爺下世未滿一年,田文啟兄弟幾人仍然呆在平江,得知譚璇登府拜望,田文舸與田文瑄兩兄弟結伴相迎。

  相較於變得生疏的譚墨譚玠父子,兩人對譚璇明顯熱絡許多。尤其田文瑄,若不是譚墨在場估計會像每次久別重逢一樣,勾著其肩膀說個沒完沒了。

  一別三年相視而笑後,田文瑄率先道:「何時到的?也不提前吱一聲,去陽江的船並不是日日有……表哥在牧地可真是如魚得水,連伯父時不時都要誇讚你一番……」

  譚璇覷眼口若懸河的田文瑄,深覺方才肯定是錯覺,怎會認為他變得深沉成熟了呢。

  一旁陪著譚墨父子寒暄的田文舸側頭瞟眼滿血復活的堂弟,心底又無奈又好笑,自從祖父離世後還是頭一次見堂弟話語這般多。

  而此時的譚玠自然體會他與弟弟們因身份差距所產生的隔閡。

  一股酸澀從心口汩汩而出流向四肢百骸使每個毛孔都浸染上酸意,面上強裝笑意應付,心裡卻自我懷疑放棄科舉的做法是否正確。

  與譚玠矛盾的心緒完全不同,兒子和田家人關係處的愈融洽他越高興,自己在仕途上不能為兒子使上半分力氣,關鍵時刻得仰仗岳家人。

  「是不是很艷羨?」譚璇淡淡而笑,挑挑眉頭打趣道,這種久別重逢欣喜放鬆的感覺真好。

  第131章

  「可不羨慕嘛,弄得我都想向朝廷請求下地方了!」田文瑄表情認真道。

  「下地方也不容易, 哪有明面上那麼簡單, 你是沒瞧見我著難的時候。」

  譚璇知曉表弟一直想下地方歷練,田昀和嫌其沒有從政經驗沒同意也不知現在是否鬆口, 反正哪條路均存在利弊。

  「唉,現在說這個太早, 還不曉得何時起復呢,指不定到時皇上直接指派我做縣令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