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顧馳接著又呈上兩幅繪畫,一副畫中的主角不是什麼仙桃、仙鶴,也不是什麼山水美景,而是林立的鋪子、粉牆黛瓦,寬闊街上來往的人流,繁華熱鬧的東西兩市,畫中的是各模各樣的百姓,有些在站在鋪子外招攬客人,有些背著糖葫蘆走街串巷,還有些耍雜技的人,栩栩如生,儼然就是上京城街市中的場景。

  另一副畫中,則是西洋油畫,畫中的人物是今日上首的文正帝,不過不是威嚴肅穆、讓人望之生畏的樣子,畫中的文正帝和任何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沒什麼太大區別,鬢邊的白髮、眉間的一條條細紋,可以看的很清楚,正溫和的與臣子們交談,笑的開懷。

  “好,好啊!”文正帝連連點頭,拍手稱讚,大步走上前仔細觀賞,兩幅畫中的內容不同,看著第一幅畫中的一街一市,他好像親眼看到了大周子民過上了好日子。

  而看著第二幅畫中的自己,他更是移不開眼,作為天子,他要掌管天下河山,要號令文武百官,給眾人的印象威嚴、不好相處,在不少臣子心中,溫和似乎和他不搭邊。

  可這幅畫,卻畫出了他的另一面,文正帝看著畫才知道,原來在臣子的心中,自己不再是威嚴的樣子。

  顧馳解釋道:“第一幅畫是微臣繪製,第二幅畫出自臣妻之手,臣與夫人、家人祝賀陛下聖體安康,國泰民安。”

  文正帝心中有些觸動,送上的賀禮、祝福的話語,是真心還是假意,他看的分明,“收到這些東西,朕很欣喜,這兩幅畫朕會掛在寢殿,日日觀賞,同時也日勉勵自己。”

  作為一國之君,能在生辰當日收到子民的祝福,收到臣子真心備下的賀禮,這比那些昂貴的金銀珍寶更有價值。

  其他的大臣沒有預料到顧馳來了這麼一手,紛紛懊悔不迭,怎麼他們就沒有想到這個法子,下次萬壽節他們也要這麼搞。

  文武百官送上賀禮後,最後便是這些外國的使臣和皇子,紛紛送上珍貴的賀禮。

  文正帝不在意這些東西,可前來的各國無一不送上賀禮,東西送到眼前,文正帝自是樂得接下,雖他不願大臣們掏腰包,可其他小國的東西,還是要接下的,國與國之間,“利”字當頭。

  烏宛國送上的是汗血寶馬、珍貴的香料,還有珠寶,裴行景恭敬行禮,“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自與周朝商貿往來,烏宛國的國力也在逐步的強盛,子民們的日子越發富裕,以往是馬背上打天下,如今天下太平,周朝乃禮儀之邦,國力昌盛,烏宛國願意學習周朝的禮儀風俗和運行制度,以此約束、教化子民。”

  裴行景這一番話落下,其他使臣齊刷刷盯著他,這個心機小人,連大周朝的禮儀也要引入烏宛國,這不是故意在討好周朝皇帝嘛!

  他們使臣為何要來參加萬壽節,甚至不惜送上最珍貴的賀禮,自是有所求。

  有些求大周朝的庇護,有些求商貿往來,但更多的是求公主下嫁,謀求與周朝關係更加緊密。

  若是能與周朝聯姻,想必日後他們國家定能跟在周朝後面分一杯羹。

  是以這些使臣、皇儲自是格外恭敬,可誰也沒有像烏宛國一樣,竟然當著文正帝的面,實實在在的討好,就連朝堂制度和禮儀風範也要跟著學習,那這還是烏宛國嗎?

  文正帝威嚴的聲音在大殿內響起,“ 一個國家的制度風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可以隨意借鑑的,烏宛國子民驍勇,無需刻意學習周朝,兩國要做的是互相包容、因地制宜。”

  按理說,聽到有其他國家願意跟著周朝學習,這無疑是在向周朝俯首稱臣,文正帝應該高興才是,可在文正帝看來,工藝可以學習,商貿可以往來,唯獨“禮”一字,是學不來的。

  每個國家、朝代建立上百上千年,流傳下來的風俗,就是一個國家立足的無形根基,若是把這些根基折斷挖走,移花接木引入別的東西,最後只是白忙活一場。

  裴行景面色不變,“ 陛下說的是,行景受教了。”

  嘖,看來他對大周朝還是不太了解,本以為這樣說,文正帝會欣喜的接受,連帶著對烏宛國優待三分,他後面也可以順勢提一些要求,可沒曾想,又出乎他的意料。

  裴行景心頭閃過一絲煩悶,總感覺這一行並不如他預想之中的那樣順利。

  裴行景剛剛落座,大宴國的皇子起身,衝著文正帝道:“大宴子民敬仰周朝已久,能與周朝共結秦晉之好,這是大宴子民所願,今特意向陛下提親,懇請迎娶大周公主。”

  這也是他們此行的最終目的。

  文正帝面上沒有什麼表情,“ 朕是天子,但也是一位父親,我周朝公主,有自己的封地和俸祿,她們是我捧在手心的珍寶,沒有哪一個父親會希望自己的兒女遠離跟前,相信大宴皇子可以理解。與其結秦晉之好,只要大宴坦率,不主動挑事,兩國的關係自是會友好往來。”

  前朝皇帝只知享樂,懦弱無能,周邊小國與周朝經常發生衝突,前朝皇帝為了平息戰鬥,竟然用一位又一位的公主或是宗室里的郡主和親,獲取一時的和平。

  嬌花似的少女,明明在京城時一個個鮮活又健康的,可背井離鄉,和親沒幾年,逝去的消息頻頻傳來,壽終正寢的公主屈指可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