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放心,朕有分寸,不會為這等宵小之徒氣壞自己的身體,朕要活的更長久, 看著這天下海清河晏、太平盛世。”

  文正帝臉色嚴峻,冷冽卻又堅定的聲音在大殿內迴響,相比方才,眉頭、脖頸間的青筋不再暴起, 他盡力讓自己平息下來。

  “這次愛卿的小兒有功,發現了銀幣不足一事,應當有賞,愛卿的小兒今年多大了?”

  “小兒頑劣,今次也是誤打誤撞,發現了此事,臣的小兒已有六歲,名為問安。”

  文正帝有閒情談論起自己兒子,估摸著怒氣消了不少,顧馳語氣也輕鬆起來,緊繃的心弦稍稍放鬆。

  “孩童都是這樣,這哪是頑劣,是個功臣,若不是他發現銀幣不足,朕還不知道要被蒙蔽多久,六歲,也到了進國子監的年紀,改日就將顧問安也送去國子監,就當是朕給他的獎賞。” 文正帝道。

  顧馳行禮道謝,“多謝陛下,臣定會好好教導問安,不辜負陛下的恩賜。”

  每位官員無論官階高低,只有一個可以將自家兒子送進國子監的名額,即便是一品官員,如無特殊情況,也不能破例。

  國子監作為全國最高學府,自是不是其他書院可以相比的,但顧問舟已經使用過這個名額,所以顧問安只能在其他書院讀書。

  顧馳本覺得有些對不住自己小兒子,恰好瞌睡了就有人遞枕頭,文正帝破例又給他們顧家一個進去國子監的名額。

  要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還要從顧問安身上說起。

  顧父和顧母經常領著他去買東西,見的多了,小小年紀就會看秤桿準不準,有沒有缺斤少兩。

  他閒著無事,找了不少鵝卵石、黃桃、梨子等大大小小的東西,認真的稱量之後記錄下來,最後看著案桌上有幾塊碎銀子,也拿起來秤重。

  顧馳看著自己兒子的一舉一動,只覺得憨態可掬,一直在一旁指導著他,父子倆本打算秤完最後一次便將東西收起來,可就是這最後一次碎銀的重量,有些奇怪。

  按理說銀子應該是實打實的重量,不能缺一分一毫,可這幾塊碎銀有些問題,不是應該有的重量,每錠銀子輕了不少,足足少了有原先的一二成重量。

  顧馳眉頭皺起來,他趕忙向家中的其他幾位婆子和管家們討了幾塊碎銀,還派人去鋪子裡兌了幾錠銀子回來,挨個秤了一下,結果每錠銀子都是如此,缺了不少的斤兩。

  金銀在流通中,無數次的轉手,有損耗是正常的,可不應該分量相差這麼多,只能說,市面上流通的銀子出了問題。

  上京城天子腳下,不足量的金銀肆意流通,其他行省不知又該多麼嚴重!

  他顧不得說什麼,揣著這些銀子匆匆進宮,將事情稟告給文正帝。

  文正帝即位多年,市面上流通的是文正通寶,工部的寶源局和戶部的寶泉局主管鑄幣,全國每個行省都開設的有寶泉分局、和寶源分局,由官府的人負責,私人是不能插手的。

  鑄幣是由統一的母錢鑄制的,制出來的子幣材質不摻雜其他東西,分量足又精美。

  前朝時允許私人鑄幣,不少人因此獲得暴利,市面上私鑄的銀子流通的很廣,缺斤少兩,比官府規定的幣銀重量少了兩三成,缺斤少兩的白銅、白銀、金子等等,都進了這群人的口袋,賺的盆滿缽滿,可百姓卻被坑慘了。

  百姓們拿著銀子去買東西,本來一錠銀子足矣,可因著分量不足,就要掏更多的銀子,最後還只能由百姓們自己承擔。

  即便想追究,也無處可追究,明明拿到手的時候是一兩銀子,怎麼轉個手而已,就不再是一兩銀子了,最後還要自己多掏荷包。

  就這樣,銀子和銅板越來越不值錢,有些聰慧的人嗅到商機,趕忙趁此機會大量收購白銀、白銅等等,到時候再高價賣出去狠賺一筆。

  不管怎麼說吧,最後吃虧的還是普通百姓。

  是以文正帝登基後,花了幾年時間,力排眾議,嚴禁私人鑄幣,鑄幣的權力收歸朝廷,一旦發現有私鑄錢者,流放三千里,作具已具未鑄者,徒二年,作具未備者,杖一百,皆抄家產。

  私人鑄幣本是巨額利潤,不少官員與私人勾結,從中分一杯羹,文正帝將此廢除,這些人利益受損,暗中同文正帝較勁,衝著寶泉局和寶源局下黑手,以求文正帝鬆口,可以繼續允許私人鑄幣。

  雖明令禁止,但仍有些膽子大的人,暗中鑄幣,在市面上悄悄流通。

  對百姓來說,銀子好看不好看不重要,從哪裡發行的不重要,只要分量足足的可以使用就可以了,哪管什麼真假!

  就這麼,私人鑄幣捲土重來,出現了如今幣銀分量不足的現象。

  文正帝知道這件事,自然憤怒不已,“ 上京城眾多商鋪都在用這些銀子,可見流傳實在是廣,愛卿你能發現這件事,其他臣子們不是傻子,哪能一個不知道此事?有些人自作聰明,妄圖蒙蔽朕,若是事態越發嚴重,不可挽回,將會引起多麼嚴重的禍亂!”

  文正帝此話說的不假,顧馳也是這麼認為的,家中伺候的婆子、管家手中儘是這些缺斤少兩的私人鑄幣,鋪子裡也有許多,可見已在上京城流傳了不短的時間,想必其他行省更是已泛濫成災。

  不可能沒有一人發現此事 ,是那些有心人知情不報,故意將事情瞞下,趁機從中多賺些銀子。

章節目錄